古代人是怎么对话的?

如题所述

语言不过是工具,其目的是为使人更好的明白各自想表达的东西,所以古人对话一定是用最为简单直接的表达方式,这种方式既不同于文言,也不同于现代白话,文言文为何产生,跟当时的文化是分不开的,今天我们用于表词达意的字很多,但古代并没那么多字。所以文言文也就产生了。不论是古人的对话还是现代人的对话的都是跟着时代走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6-19
一般来说,在古代也是言文分离的。在远古,比如甲骨文、金文时代,因为书写难度相当大,因此书面语肯定比口语简约,节省文字以节省时间、物力和精力,当然可能二者的距离还不像后来那样大,或许相当于现在的日常口语和文艺作品中经过加工的口语的区别。但越到后来,言文分离的距离越大。看扬雄等人的《方言》,就记载了不同地区对同一词汇的不同方言词汇。可作言文当时已有分离的明证。到宋明清时期,不但出现了夹杂口语的大量语录文体的出现,而且出现了白话小说。从中也可看出,在不同的场合,是有言文一致还是分离的区别的。像大臣向皇帝上奏章,里面的文字就文言居多,日常中应当是文白夹杂,不同的人之间程度也不同。士人之间文或许多一些,一般民众与士人之间或许白的比重在加大,到了一般民众,就基本上只是白话了。
第2个回答  2019-06-22
宋代文言彻底脱节,到了宋朝,文言文和口语已经完全脱节。当时的读书人,未必能用文言文表达一般口语要说的意思。宋朝的文人和学者们有时也使用白话文。比如苏轼最爱用“呵呵”,在给挚友兼亲家文与可写信时、在给同事和文友鲜于子骏写信时、在给“河东狮吼”男主角陈季常写信时,都在末尾加上一句:“呵呵。”大儒朱熹在《朱子语类》中点评史书时也是一口白话:“南北史除了通鉴所取者,其余只是一部好笑底小说。”宋人的日常对话,就是这么通俗。
第3个回答  2019-06-19
宋代文言彻底脱节,到了宋朝,文言文和口语已经完全脱节。当时的读书人,未必能用文言文表达一般口语要说的意思。宋朝的文人和学者们有时也使用白话文。比如苏轼最爱用“呵呵”,在给挚友兼亲家文与可写信时、在给同事和文友鲜于子骏写信时、在给“河东狮吼”男主角陈季常写信时,都在末尾加上一句:“呵呵。”大儒朱熹在《朱子语类》中点评史书时也是一口白话:“南北史除了通鉴所取者,其余只是一部好笑底小说。”宋人的日常对话,就是这么通俗。
第4个回答  2019-06-19
古代人讲话肯定也是大白话啊,我们不要被电视剧以及教科书给误导了,谁没事会讲文言文来聊天。有时候一个文言文好几种意思,你根本就听不出他在讲啥内容。所以文言文讲话都是假的,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文言文要不然就是坐着自己写文章时的专业话,如果里面有聊天,就把大白话变成了书信语言。就像我们讲话和写作业的区别。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