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粪养蚯蚓怎么发酵?

如题所述

未发酵猪粪,施入土壤中会发酵,产生热量、有害气体,有烂种子、烧根、烧苗现象,而且发酵时间长,产生肥害反而影响农作物生长,没有发酵腐熟的农家有机肥,施入土壤病虫害较多,动物粪便里、农作物秸秆、下脚料里含有病菌、虫卵、病毒,如果直接施入土壤,会在土壤中漫延、滋生、孵化,危害农作物生长,爆发病虫害疫情。

猪粪有机肥

肥料成分多,少许的土壤蓬松效果。

特点

猪粪有机肥是由猪粪发酵而来。虽然主要成分为猪粪,但是需要产品经过水分调节,并且加入能吸附味道的木屑等辅料。

虽然也会根据制作方式不同而有所差异,猪饲料大多都是高营养饲料和粗饲料,因此一般来说肥料成分比牛粪有机肥多,比鸡粪发酵有机肥少。而土壤蓬松效果比牛粪有机肥低,比鸡粪有机肥高,刚好介于两者之间。

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粪便发酵有机肥,含有较多的氮和磷。相反的纤维含量较少,土壤蓬松效果较低,因此适合持续释放有机物,部分整地完成的农田,要避免施肥量以避免肥料过多,同时要调整基肥的用量。

大量添加木屑等辅料,可以为土壤提供蓬松的效果。

发酵原理

腐熟的猪粪有机肥一般需要两个阶段,即第一次高温堆肥腐熟发酵阶段和第二次陈化阶段。不稳定的有机物通过腐熟过程,通过微生物作用下,转化成稳定的腐殖质。其温度变化可以界定是否腐熟。

第二阶段:温度初见降低,氧气吸收率降低,臭味完全消失。相对于第一次堆肥腐熟来说,不能没有第二次堆肥,因为二次堆肥可以降解难降解的有机物,嗜温微生物菌落重新建立,从而有助于有机肥腐熟、减少植物毒性物质和抑制病原菌。

第一阶段:通过配比原料基质,肥堆高氧吸收,产生高温,可降解挥发性固体大量减少,臭味逐渐降低,肥堆颜色逐渐变化,需保持良好的曝气和水分控制。

温度升高阶段:有机肥腐熟温度上升到45℃,主要以放线菌、真菌和细菌为主,主要分解糖类和淀粉。甚至有源生物动物和动物参与。高温阶段:腐熟温度达到45℃以上,嗜温微生物被抑制,嗜热主导。可溶解的有机物继续被氧化分解,复杂的有机物(纤维素、半纤维素、蛋白质、木质素)也开始被分解。50℃左右(嗜热真菌和放线菌);60℃左右(嗜热细菌和放线菌);70℃左右(大多微生物已经不能适应)。最佳腐熟温度为55℃,这是因为大多微生物在该温度最活跃,最易分解有机物,病菌、虫卵、杂草种子大多数会被杀死。降温降低阶段:嗜温微生物又开始大量繁殖,占据优势,对残余难分解的有机物作进一步分解。此时微生物活性下降,堆肥腐熟需氧量降低,温度下降,肥堆逐渐趋于稳定。

有机肥发酵方法

厌氧发酵:在缺氧或无氧条件下,主要利用厌氧微生物进行的堆肥化过程。最终产物除腐殖质类有机物、二氧化碳和甲烷外,还有氨、硫化氢和其他有机酸等还原性物质。工艺简单、不需进行通风,但反应速率缓慢,堆肥化周期较长。

好氧发酵:在人工控制和一定碳氮比例(C/N)、水分、温度和通风的情况下,通过微生物将有机质转化为稳定的腐殖质的过程,这类堆肥无臭无蝇,反而有淡淡的泥土味。

有机肥发酵工艺

静态条垛堆肥:无需翻堆,能够确保堆体有效的达到高温和病原菌体灭活,缩短堆肥周期。

动态条垛堆肥:通过人工或机械定期翻堆,来确保堆体好氧状态。

反应器堆肥:在一个容器或几个容器进行,能够有效的控制温度,水分,从而监控堆肥发酵程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8-16
蚯蚓是一种多功能生物资源,以畜禽粪便和有机垃圾为食。利用蚯蚓资源化处理猪粪,既净化环境、改善土壤,又能作高蛋白饲料,同时又是一味传统中药。以蚯蚓为原料进行产业化综合开发利用,不仅经济效益好,产品附加值高,且社会效益显着。
蚯蚓粪,富含多种氨基酸,保湿性能好,可开发高效有机肥,既能肥沃土壤、提高作物产量,又能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殖生长,提高种植业的经济效益。
1蚯蚓的生物学特性
养殖技术蚯蚓是喜温、喜湿、喜安静、喜黑暗的穴居动物,一生均在土壤中度过。以腐烂的有机质废物为食,喜食带有酸甜味的食物,目前人工养殖蚯蚓主要采用牛粪,也有的利用糖渣、猪粪、鸡粪、农作物秸秆及生活垃圾等。适合人工养殖的蚯蚓应选择那些生长发育快、繁殖力强、适应性广、寿命长、易驯化管理的种类。目前最优良的品种有大平二号、北星二号等,它们是赤子爱胜蚓经人工驯化的品种,其他还有环毛蚓、爱胜蚓、杜拉蚓等等。
2场地的选择
根据蚯蚓的生活习性和生长要求,选择离猪场较近、地势平坦、温暖、潮湿、植物茂盛、天然食物丰富、僻静、没有污染、接近自然环境、水源方便、土壤柔软,富含腐植物、能灌能排、日光照射充足(避免阳光直射)的地方。
3引种
蚯蚓品种很多,但多数不适于人工养殖,我国常用的品种为“太平二号”。蚯蚓属低等动物,遗传变异性较大,加上人工养殖密度较大,几代同床养殖,很容易照成品质退化,出现生长缓慢,繁殖率下降等现象,所以养殖之初选择优良的蚯蚓十分重要。选种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3.1体态
选择体型健壮饱满活泼爱动,爬行迅速粗细均匀的蚯蚓,这样的蚯蚓体质好,抗病力强。
3.2色泽
种蚯蚓要色泽鲜亮,身体各部位基本一致,光泽柔润,体态丰满。
3.3对光照的敏感程度
蚯蚓对光照的敏感程度,直接反映蚯蚓对环境生态和生理活动的调节能力,敏感程度越强,说明对环境的感觉和调节能力越强,所以要选择对光照比较敏感的蚯蚓为种蚯蚓。这样选择的蚯蚓都有比较好的遗传性状,有利于保证下一代的质量。
4蚯蚓的基料和饲料
基料是蚯蚓栖息的物质材料,同时又是蚯蚓的食物来源,养殖成功与否,基料的好坏起着决定性作用。以猪粪、稻草或瓜果混合为基料,基料要求密度小、压力小、含水高、保水性好、透气性强,以适应蚯蚓的生长需求。将新鲜猪粪60%,草料40%,加入一定量的EM菌发酵液和红糖拌匀,充分浇水,使其在55%~70%之间,堆积高为1m左右,让其松散不要压实,盖地膜密封厌氧发酵20天备用(每周翻堆一次、添加水分)。
5建立养殖床
蚯蚓养殖床建立在地势平坦、土质松软、没有大块的土块、能灌溉能排水的地方。首先将地面平整,将发酵好的基料均匀的铺在地上,铺设厚度为10cm左右,宽度为1.0m左右。铺好后将蚯蚓种均匀的洒在基料上,蚯蚓要洒均匀,一般每平方米可以投放0.25kg~0.40kg,夏季密度可以小些,冬季密度大些。铺好蚯蚓后,在蚯蚓上面再铺上一层基料,基料上面覆盖一层稻草,达到保温保湿的目的。铺好后在基料上浇上适量的水,一天后进行检查。如果出现蚯蚓逃跑,萎缩,死亡,肿胀,要查明原因,可能是基料没有发酵好,应从新发酵(最好在建立养殖床前用基料做预备试验)。养殖床之间要有1m左右的空隙,以便加料和管理。
6饲养管理
6.1温湿度和PH值
温湿度对蚯蚓的生长发育有重要的影响,生长温度为5℃~30℃,最适合温度为20℃。
低于5℃或高于30℃均不利其生长,0℃以下会冻死蚯蚓,当温度超过32℃时,蚯蚓就会停止生长,40℃以上时蚯蚓出现死亡。蚯蚓的生长发育水分在60%~70%之间,孵化期水分在56%~66%为宜。蚯蚓的生长繁殖与PH有密切关系,生长环境和基料的PH在6~8之间,最适宜为7,超过这个范围蚯蚓会出现脱水变干、萎缩、反映迟钝、逃逸等现象。
6.2补料
20天左右蚯蚓就能将全部猪粪变为蚯蚓粪,此时需补料。补料时,可以在原饲料的基础上覆盖新料,根据蚯蚓的食量确定加料量,饲料要铺设均匀,再加上稻草,经常浇水保湿。
6.3浇水
为了确保蚯蚓正常生长,特别是夏季,每天至少要浇一遍水,水不能有污染,水流量不宜太大,一定要浇透,使上下层料接上,最好选择温度较低的早上或晚上浇。
6.4养殖床的管理
蚯蚓养殖床中不能混入其他杂物,并且要经常疏松,以保证空气流通和幼蚓成活,养殖床之间的过道要保持干净。定期清除蚯蚓粪,以保持环境的清洁。用铁耙翻动养殖床时动作要轻,尽量把蚯蚓卵埋入基料中,以免影响孵化率。
6.5防天敌
蚯蚓养殖出现的病害很少,主要是避免黄鼠狼、鸡、鸭、鹅、鸟、蛇、老鼠等天敌的捕食危害。
7采收
蚯蚓的世代间隔为60天左右,蚯蚓有祖孙不同堂的习性,所以在养殖过程中要及时采收,如果不及时采收就会外逃。大小混养还会出现近亲交配,使蚯蚓种衰退。当每平方米达到1.5~2万条,大部分蚯蚓体重为400mg~500mg时,采收成蚯蚓。
夏季每个月采收一次,春、秋、冬季每3个月采收2次,采收后及时补料和浇水,通常一个月加料一次。
通常采用诱集法采收蚯蚓,主要是利用蚯蚓的避光性进行采集。采收24小时前灌足水,不可以过干或过湿。先在养殖床旁边铺1m左右宽的薄膜,将要采集的蚯蚓和基料堆积在薄膜上;用多齿耙疏松表面,根据蚯蚓的避光性,蚯蚓就会往下钻,上层基料基本上没有蚯蚓;然后将上层基料耙去,随后蚯蚓还会因为避光性再次往下钻;再次去除上层的基料,以此类推,反复进行。当去除完基料后,塑料薄膜上剩下的就是蚯蚓。由于基料上还有剩余的蚯蚓,所以还要把基料从新浇到养殖床上,以便剩下的蚯蚓繁殖出小蚯蚓后下次继续采收。采收完毕后对蚯蚓进行称重装箱,如果不马上运输的话要放到冷库中保存,以免腐烂,冷库温度控制在-20℃左右。
第2个回答  2016-05-14
先需要使用中凯猪粪固液分离设备进行脱水处理,然后在进行堆肥发酵一下就可以了。

希望可以帮到你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6-05-14
埋土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