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思维方式令你受益匪浅?

如题所述


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所谓发散思维,指的是如何将一个事物想到更多,聚合思维,有点儿类似于我们上学时常说的归纳和总结吧。


在学习一个东西或者进行一个工作的时候,这两种思维循环交叉使用,会给人带来不少收获。


以学习知识为例(无论上学期间对课程知识的学习还是工作期间对工作内容的学习),在学习知识的时候,我们学到的大部分是一个一个的散点,在头脑中也并没有建立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对于这样的一类知识,是很容易遗忘在脑海后面的。此时就可以使用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通过聚合思维,进行知识的归纳,把知识之间建立起父子关系结构(有点类似于思维导图或者文件夹结构吧),这样的操作能够让知识变得体系化,不容易遗漏知识。通过发散思维,进行知识的联想,从一个知识点去想另一个知识点,并且找出这两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让头脑中成百上千个小知识散点,编织成一个庞大的知识网络(类似于蜘蛛网或互联网的那种感觉吧),此时知识互相彼此支撑,不但能够降低遗忘的速率,还能够推进知识从“记忆”层面向“理解和应用”层面转化,毕竟只有充分理解才能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发散思维再扩展应用起来,就是跨学科的发散了,建立一个学科中某个知识和另一个学科某一个知识之间的联系,此时,每种学科就如同一个城市,而这些联系就如同城市之间的高速公路或铁路,大脑也就形成了一个“    China”,不断的锻炼并应用于自身,思维张力会变强,思考问题时也就更多角度更成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2-23

   

思维是无形的,思维同时又影响着我们,制约和促进着我们的发展,而真正对我个人影响最大的应该是以下这四类:

     

存在即合理


“存在即合理”出自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的序里,本质上讲应该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我个人因为这句话懂得了什么叫做包容性,这个逻辑和计算机的系统逻辑是一样的,也就是计算机系统或者系统规则所定义的容错率。自然海乃百川有容乃大,从我高中的时候看到这句话并且很深刻的理解这个之后感觉自己从内心深处真的可以包容万事万物,致使好多人不理解的行为在我这边的理解都感觉是很常规的,所以这个思维导致我经常变成另类。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无用?”这其实是一个相对的问题,甚至可以说这就是一个严谨的哲学问题。中国的传统观念会告诉我们,只要是这个东西属于正道,可以挣钱的,都属于有用的东西。但是西方的观念不这么认为,西方人可以就一辈子做和大自然的竞技运动,也可以打电子游戏作为职业度过余生。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无为之为,方为有为。

从佛学上面说“无为”,与“有为”相对。指非因缘和合而成、无生灭变迁的绝对存在,即无所作为的、不待所为而存在的东西、道理。所以我个人可能会有一种带有消极的心态去学习好多别人觉得没有用的东西来寻求快乐。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这句话出自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有时候想超越自己超越别人因为运气天赋等不确定因素会很难,但是你将一件事往简单了看,用最简单的办法去攻克他,我个人经常会用最简单的模式去理解事物,用我能想到最简单的例子来论证。当然细心的程度永远是决定事情的成败,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明知道自己是鹰,干嘛扎进鸡堆里


叔本华说:“要么庸俗,要么孤独。”一个不懂得遗世孤立的人,就算是世俗的聚会,都不会给他带来快乐,同时也不能给他得到社交感,得到的都是所谓的无用社交,在群体中体现不出来你的价值,你就算多么其乐融融也对别人于事无补。想要获得的不一样,就一定要在行为上和别人不一样,要学会遗世孤立,当把自己定义成普通人的时候,自己自然而然就是一个普通人,但是将自己定义为鹰,自己的定位决定自己的上限,小目标决定自己的下限。

(图片来源于网络)

智商决定下限,而思维和格局组合在一起又决定一个人的上限,所以切记不做井底之蛙,思维方式不更新的人觉得自己看到的就是全世界,其实不然全世界早已抛弃了你,思维的思是思想,维是维度!!

第2个回答  2017-02-27

思维方式若是作为一门学科的话,我想多少的书籍都是没办法全部纳入所有的思维的。我们在目前有限的书籍里面看到的一些归类的思维方式简直就是所有的思维方式里的凤毛麟角。其实真正严格意义上来说的话,世界上千千万万的人,甚至在我们没有涉足到的外星球(在我的观念里面浩瀚的宇宙里面肯定是存在于跟我们同等高级甚至是更高级的物种的)里面的高级物种,每一个的思维都是不同的,绝对没有那么一个个体的思维方式是完全的一模一样的。也绝对没有两件东西存在于这个宇宙中是一模一样的存在,即便是用模型做出来的东西都不可能做到完全的一模一样,哪怕是一毫米、一纳米的差距,一个纹路、一颗尘埃的差距我们都不能称之为是完全的一模一样。


以上我的一种不成思维方式的一种思维方式,对于一切的东西都是先做否定的态度,力求能够自己来推翻所有的既定的现实所接受的一些惯性的东西。人类的惯性思维是一个“害人不浅”的东西,我们不知不觉就受到了惯性思维的牵引,但我们自己却不自知,连自己成为了白兔身上一个很渺小的部分自己都乐在其中而完全没有注意到。(小白兔身上一个很渺小的部分,是来自一本书籍里面的典故)。


若是说哪些思维方式令我受益匪浅,这我不想一一列举具体的一些思维方式。或说每个人的思维方式都不同吧,从整体大的方向来说其实都是一个由大脑发出信号的经过反射弧后传递给我们大脑皮层的东西。从来没有这么深入去思考过哪些思维方式让我受益匪浅的这样一个问题。若真的非得要说一个的话,我想还是那本我最喜欢的,也是我看的第一本书——《苏菲的世界》,好似我总在拿这本书作为我文中的“一员”,其实这样也足以说明这本书里面的思维方式对我的影响有多大了。



哲学这门学科是我唯一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去了解但不一样非要研究到很透彻的学科(因为我想也没有那么一个人能够真正的把哲学研究到很透彻)。哲学对于任何一件事物都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我们要去怀疑身边的一切,甚至于你可能从小到大身边发生过的或者看到过的东西,其实可能都是一个人的一种思维和想法而已。我们没办法改变的东西,我们唯一能够改变的就是自己,但是你自己的思维和想法又还是可能是那人的一种思维和想法。这就是哲学思维,也是我爱的一种思维,让我受益匪浅的一种思维。


世界上千千万万的人,我们都是不同的人,居住在不同或者相同的地方,被不同或者相同的事情所困扰的,吃着不同或相同的食物,听着不同或相同的歌曲,走在不同或相同的道路,坐着不同或相同的地铁,爱上不同或相同的地方,但是我们的思维方式却绝没有任何两个是完全一致的。

第3个回答  2017-03-04

一张小小的书桌,用尽了它的洪荒之力,承受了满满一桌子的物件,最上面的格子上摆满了各种书籍,左边那一列三个小格子上面,从上而下,分别放置了小本本、日常用品和杂七杂八。视野收回到桌面上,发现从左至右,也是满满的。先是一个置物篮,里面堆满了各种废纸,再是笔筒台灯小风扇,最右边是电脑和它的小外套(电脑包)。没错,这就是我的书桌,我曾经的书桌。以前的我基本上把能摆东西的地方全摆满了,就留了一丢丢大的空间给我写作业看书。


我当时的想法是,书啊,都放着吧,万一哪一天要看了呢,上过的课本啊,都放着吧,万一哪天心血来潮想复习呢,本子啊,没写完就放着吧,以后打草稿还能接着用,空瓶子啊,都放着吧,以后说不定可以装什么东西呢,笔芯包装袋啊,都留着吧,纪念我这么努力写完了这么多笔芯……


总之,以前的我什么都不舍得丢掉,觉得每一件东西都有它不得不留下的理由,直接导致我的桌子爆满。


可是事实上,这在潜移默化中给我带来了很多不好的影响。因为桌上有很多已经上过的书,每次我想复习以前的知识都会被这么多的书吓得缩回了手,而且我感觉哪本书我都学的不够好,哪本书都应该复习,而我又是选择困难户,此时最好的选择就是一个都不复习去玩手机0.0另外,即使我有条不紊的放置好所有的物件,但是在这么小的桌子上摆放那么多东西总会给我一种凌乱感。每次回宿舍看到我的桌子就觉得乱糟糟的,好难看。在烦躁的时候回来会加重我的烦躁……看到别的宿舍桌子上干干净净简简单单,这种强烈的反差使我更加感觉自己的桌子乱的不行。


后来通过和别人的交流,我开始逐渐改变自己的观点。把以后肯定不会再翻的书放进了柜子里,把最要复习的书放在显眼的位置,其他的书和它区别开,把打了一半草稿的废纸扔掉,把那些没写完的本子没写完的部分拆下来然后合并成一个,把空瓶子丢掉,把日常用品该放柜子放柜子该放抽屉放抽屉,把电脑包挂起来……一番收拾之后,小桌子终于神清气爽,感觉它松了一口气。我也松了一口气,感觉豁然开朗。


行为上的改变会影响思想也发生改变。以前我什么都不舍得放弃,现在我会有主有次,该放弃就放弃,留下堆积只会让自己疲乏,留下最好的就足够了。还有,以前我总爱想些乱七八糟的事,小脑袋里整天装的满满的,然后有时会莫名烦躁莫名难过。现在我会清清脑袋,该想的想,不该想的就别去瞎操心了。

后来看到一个概念,我觉得挺能概括以上的——断舍离。通过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以自己为主角,去思考什么东西最适合现在的自己,不仅能让环境变得清爽,也会由此改善心灵环境,从外在到内在,彻底焕然一新。在生活中只有抛弃不合适之处,才能显现出真正的杰出,因为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亲测有效,值得一试~

第4个回答  2016-10-31


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所谓发散思维,指的是如何将一个事物想到更多,聚合思维,有点儿类似于我们上学时常说的归纳和总结吧。


在学习一个东西或者进行一个工作的时候,这两种思维循环交叉使用,会给人带来不少收获。


以学习知识为例(无论上学期间对课程知识的学习还是工作期间对工作内容的学习),在学习知识的时候,我们学到的大部分是一个一个的散点,在头脑中也并没有建立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对于这样的一类知识,是很容易遗忘在脑海后面的。此时就可以使用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通过聚合思维,进行知识的归纳,把知识之间建立起父子关系结构(有点类似于思维导图或者文件夹结构吧),这样的操作能够让知识变得体系化,不容易遗漏知识。通过发散思维,进行知识的联想,从一个知识点去想另一个知识点,并且找出这两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让头脑中成百上千个小知识散点,编织成一个庞大的知识网络(类似于蜘蛛网或互联网的那种感觉吧),此时知识互相彼此支撑,不但能够降低遗忘的速率,还能够推进知识从“记忆”层面向“理解和应用”层面转化,毕竟只有充分理解才能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发散思维再扩展应用起来,就是跨学科的发散了,建立一个学科中某个知识和另一个学科某一个知识之间的联系,此时,每种学科就如同一个城市,而这些联系就如同城市之间的高速公路或铁路,大脑也就形成了一个“    China”,不断的锻炼并应用于自身,思维张力会变强,思考问题时也就更多角度更成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