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考试中 课外文言文一般考察什么

如题所述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一词多义
特殊句式
实词、虚词 议论文什么的属于现代文,主要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思路的组织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20
其实这个你买一套高考语文试卷看看各省市的命题形式就不难发现了,文言文这一块一般注重考查文言文的默写,翻译,以及文言文的理解,说的更详细了还有一些文言文的语法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1-20
解密2011年高考文言文部分考什么从选材来看,2007选《聊斋志异》中的一篇《郭生》,看似是个小小说,但类似于一篇传记文,08选《晋书》中的《周仿》,一史传人物,09年选《宋史》中的《李迪》,而10年选明朝的《后鉴录》写有关明成祖朱棣相关事件,由此,可推2011年从选文上看,还是会以人物传记为主,而可否大胆的推测,很有可能考《清史》中的人物呢?第五题2007年考查了“质、善、玩、录”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 询问 B.素与郭善,登门造访 友好 C.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玩味 D.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 记载第5题命题点秘:此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能力。表面上考查对词义的解释,实际上考查学生文言基础知识以及对文章的理解,是否善于依据上下文来推断词义,是否善于联系课文来帮助推断。解题指津:所考查的四个词语都不偏不生,算是常用词。在懂得基本意义的基础上,只要回归原句,依据文意就可判断。不正确的是D,“录”应为抄录,不是记载。 08年考查“振、收、造、悦”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周穷振乏,家无余财          振作B.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         收留C.访复以舟师造湘城           前往D.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         愉快【答案】C【分析】新课程标准指出:“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积累与记忆文言实词,二是在具体的语境中认读实词。解题的方法一般有三种:根据已掌握的实词知识直接判断;其次是联系学过的课文知识加以辨析;其三就是运用替代法,把提供的词义置放于句子中,然后根据语境判断正误。C项中的“造”,基本义就是“至,到”。根据原文周访又率领水军进逼湘城的语境,可理解为“前往”。该义项曾在粤教版高中选修5教材的《促织》“径造庐访成”一句中出现。A项中的“振”,学生学过的常用意义有“挥动,抖动”、“奋起,振作”、“整顿,整治”等,但这些意思都与原文不符。根据上下文,应是周访因喜欢周济穷困之人以至家中没有多余的钱财,所以“振”应为“赈”的通假字,解作“救济”,该义项曾在以前入选人教版中学教材的《论识贮疏》“大命将泛,莫之振救”中出现过。B项中的“收”,学生学过的常用意义有“逮捕,拘押”、“收取”、“结束”等,但这些意思都与原文不符。根据上下文,应是差吏误抓了无罪的周访,周访奋力击退来抓捕他的人,所以“收”应解作“逮捕,拘押”,该义项在人教版必修教材的《张衡传》“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一句中出现。D项中的“悦服”是双音词,解作“心悦诚服”,根据上下文,周访威风显著,令远近之人都心悦诚服。不过,这一双音词从来未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过。该题大致体现了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思路及知识迁移的考查方向,所涉及的考点大多在中学教材中有出现,对日常教学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只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归纳工作,在具体的考题中结合语境上下联系、辨别,就不难做出正确选择。对双音实词的考查是广东命题的第一次。 2009年考查“奇、起、诛、驰”⒌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刺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开奇之,曰:“公辅才也。” 奇妙B.以章献起于寒微 出身C.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惩罚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 延缓【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所考查的四个实词,都是教学大纲规定的120个词语之中的,且都是教材中常见的词语。【参考答案】B 【解析】A.奇:意动用法, 认为……惊奇,C.诛:诛杀,D.弛:松弛。2010年考查“语、委、识、恙”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上语诸将曰… 语:谈论B.委尸填满沟壑 委:放置C.识其父兄子弟咸在 识:标志D.噫!我固无恙 恙:祸患【答案】选D项。【解析】A项“告诉”,B项“委”,丢弃。C项“识”,“知道”【考点】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与推断能力。均为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相对较高的实词,难度不大,只要读懂句意,基本就可以比较准确的判断。由近年考题情况看,备课重在常用实词用法,尤其是现代汉语中仍然经常使用 的实词。第六题07年考查:而、以、所、于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心恚愤而无如何;何前是而今非也 B 会王生者,以故至山;以是益疑狐妄
C.郭具言所苦;其所涂留,似有春秋D.不自选择,但决于狐;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第6题命题点秘:此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这道题给出四组8个例子全部出自选文,较以前考试有四个句子出自课文增加了难度,着重考查语境意义的理解,结合语境来推断。解题指津:A项中的两个“而”字,从词性来看均为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意思是“他心里十分愤恨,却又无可奈何”“为什么以前肯定却现在否定呢?”。B项中“以”:因为,表原因,“以故至山”指王生因为有事到东山;“以是益疑狐妄”意思是郭生因此更加怀疑狐狸是胡乱涂抹的。C项中“所”:助词,与词语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所苦”指苦恼的事情,“所涂留”指涂抹的诗卷。D项中的“于”,前句“向、对”之意,表对象;后句“在”之意参考答案:D08年考查:因、与、以、于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A 因家庐江寻阳焉           B 时有与访同姓名者弘因阵乱突围而出            与贼战,斩首数百C 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         D 弘大掷宝物于城外访作长岐枨以距之           又破之,奔于临贺【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层级B。这道题采用给出4组8个例句、每组两两比较、考查其异同的方法,考查考生对常见虚词在文中用法的辨析能力。用来作比较的8个例句全都来自原文,这与去年的形式保持一致,对考生而言也显得比较公平。A项中的两个“因”字,有副词和介词两种用法。第一个“因”是副词,译为“于是、就”。原文“因家庐江寻阳焉”的意思是“就在庐江寻阳安家”。第二个“因”是介词,译为“趁着”。原文“弘因阵乱突围而出”的意思是“杜弘趁着官兵队伍混乱突围出来”。本题要求选出都不相同的一项,故正确选项当为A项。B项中的两个“与”都是介词,译为“和、跟”。第一句的意思是“当时有一个和周访同姓名的人”;第二句的意思是“跟贼兵交战,斩敌数百人”。C项中的两个“以”都为连词,表目的,译为“来”。第一句的意思是“华轶的部将周广焚烧城池来响应周访”;第二句的意思是“周访制作长棒来抵御他”。D项中的两个“于”都是介词,译为“到”。第一句的意思是“杜弘把许多宝物扔到城外”;第二句的意思是“又打败他,杜弘奔逃到临贺”。所涉虚词均在《考试大纲》所列的虚词范围之内,所考用法均为该词的常见基本用法,无论在广东版或其它版本的教材中均有大量实例,同样体现知识迁移的要求,对日常教学有积极的指导意义。09年考查:其、之、以、乃⒍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 ②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B.①发兵捕之,久不得 ②周怀政之诛,帝怒甚C.①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 ②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D.①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②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参考答案】D【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解析】A.代词,代李迪 /表祈使,当,可。 B.代词,代亡卒/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以何”的倒装,用 / 用来 。D.都是竟然。 10年考查:之、为、所、于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今俞瑱得之 B. 利为彼有乃令昊玉守之 宜为报仇C. 降家皆为上所杀 D. 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于厕几为所误 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答案】选B项。【解析】A项均为代词一,指居庸关。C项均为助词,与“为”合在一起表被动。D项均为介词,在。B项分别是“介词,被”和“介词,替,给”。【考点】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 四年高考一共考查了“而、以、所、于、因、与、其、之、为、乃”九个虚词,从试题的稳中有变的思想看,前一年考查的四个虚词中至少有一个虚词在新一年仍会考查,而新一年高考虚词考查中必有一到两个虚词是前几年所没有考查的。可见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2011年可能会考:“何、乎、且、若、焉、也、则、者”这八个中的一到两个。而原2010年考题中的“之、为、所、于”四个中会保留一到两个。这些应该是我们最后阶段复习的重点。看第七题2007年考查根据题干要求筛选信息: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表现郭生虚心和骄傲态度的一组是 2008年考查文言文特殊句式:下列各句中的“之”,属于代词作前置宾语的一项是 2009年考查根据题干要求筛选信息: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一组是2010年考查根据题干要求筛选信息:下列各句,都能表现朱棣“料事如神”一组的是就四年咋一看似乎没有什么规律,但若联系2006年的广东卷我们似乎又可以得到一些信息,06年广东卷:第10题.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君何以知燕王B.夫子何哂由也
C.夫晋,何厌之有D.何故而至此
由此,06年句式、07年筛选信息、08句式、09筛选信息、10年筛选信息,可否推测2011年的第七题很有可能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分别在2006年和2008年均考过,说明是个重点,需要关注,但更需要关注“省略句、判断句、状语后置句和定语后置句。看看第八题,07到10年基本都是对文章内容分析概括的题目,变化主要体现在题干上,07和10年都是选择不正确的一项,而08和09年选择正确的一项。 第九断句题最后阶段提醒语文基础一般的同学,要学习点考试技巧,高三多年接触学生情况来看,有的学生基础一般但很聪明懂得一些考试的技巧,有的学生基础很好但没有考试技巧只知道“死读书”结果“读书死”,所以,我们经常看到有的学生只有5分的知识,但大考的时候能的7分,但有的学生有8分的知识基础可大考的时候只能考5分,其根本原因恐怕正在于此。譬如断句这种题型,有几条基本的规律把握好了,即便不怎么理解所断文句的意思,依然可以得到2分以上。如以下几条基本规律:其一,关注对话标志词,如“曰”“云”等其二,关注名词,代词,名词、代词前后很有可能是需要断句。其三,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亦已焉哉”还有“耳”。其四,对称结构,我国古文多讲究句式工整。审查07至10年四年高考文言断句题,基本上若用好这四条规律至少可以拿到两分,所以越是文言基础差的同学,可掌握这些方法以多抢一些分数,而基础好的同学需要注意既要能运用这些规律好要通文意,从而不仅仅是拿到两分而是要能拿到满分才能和别人拉开得分差距。第十题翻译部分【2007】①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 ②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参考答案:①(狐狸)只是用浓墨洒泼成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去告诉王生。②郭生因此感激狐狸,常常准备一些鸡肉、饭菜,供给狐狸吃。解题指津:第①题中的关键词语是“但”(只是),“异”(感到奇怪,意动用法),“白”(告诉)。两个“以”,前一个是介词,翻译为“用”;后一个是连词,相当于“而”,这个用法在《游褒禅记》中出现过: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以始流。从语言流畅考虑,第一句需要补出狐狸。第②题中的关键词语是“以是”“德”“恒”,“以是”应翻译为“因此”,“德”译为“感激、感恩”。“恒”翻译为常常,“啖”即吃。从评分看整个句意基本符合可得1分,第一句连个关键词分别是“但”和“异”,其中“异”字为意动用法。第二句分别在“以是”“德”“恒”三个关键词,三个词里“德”的难度略大一点。【2008】(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①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②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⑵(1)当时陶侃是个闲散的官员,周访推荐(他)担任主簿,(两人)结为朋友,(周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陶侃的儿子陶瞻。② 常人有点小的善行,很少不自我称扬。您的功勋这样(卓著),却不说一句话,为什么呢?或:别人有点小的长处,很少不自夸。您的功劳这样(显赫),却怎么一句话都不说呢呢?【分析】由于文言文的翻译也含有一定的主观成分,所以在对考生的要求上,也应有一定的灵活性,如在具体翻译时,允许语言转换的多样化。今年的广东试题要求考生翻译两个句子,强调“大意”的把握,每小题译对大意,即给2分。这个分值比前两年都有提升。“大意”的界定一般是指“翻译的答案与原句的意义基本相同”。“基本相同”有两种情况:一是考生译文完全符合原句意思,且关键的语句能准确翻译出来,但在表述上有些微不同,这体现了语言转换的多样化特点。如“人有小善”既可译为“常人有点小的善行”,也可以译为“别人有点小的长处”,这主要是对“人”“善”两个字的理解不同所造成的。二是表述的意思有个别不够恰当或缺漏的,而这些又没有违背“句子基本意思”的,如“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翻译为“您现在功勋已大,却默默无闻”,这是属于“大意对,但有部分不恰当”的一类。这些情况,阅卷场都各有明确的评分细则来规定。第①句中的关键实词是“妻”,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为“嫁给”。译为“嫁给……为妻子”、“许给”、“给……做妻子”也算对。其余的部分,译对大意即可。译文大意,要注意4个主要考察点,即“时”、“荐”、“相与”、“侃子瞻”,除此之外,“陶侃”“散”“访”“主簿”在实际评卷中也可成为考察点。关键虚词是“以”,介词,可译为“把”。从句式上看,这句话属省略句,有较多的省略成分。但在设计得分点时,没有把虚词、句式作为得分点。第②句中的关键实词是“鲜”,意思是“少”。译为“很少”、“极少”、“特别少”也算对。该义项曾在粤教版必修5《陈情表》“既无伯叔,终鲜兄弟”中出现过,学生应不陌生。关键虚词为“而”,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其余的部分,译对大意即可。译文大意,也要注意4个主要考察点,即“善”、“自称”、“卿”、“无一言”。全句无特殊句式。在设计得分点时,同样没有把虚词作为得分点。 从评分细则看08年重点评分尺度较宽,基本意思符合就可以的到2分,而两句分别考了一个实词,第一句给分在“妻”字上,名词活用做动词,第二句给分在“鲜”字上。【2009】⑵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① 语迪曰:“卿向不欲吾欲国事,殆过矣。” ⑵① (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②诏不许,然甚壮其意。【参考答案】② (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解析】第⑴句注意“向”、“ 殆”“ 过”等词的落实。第⑵句注意“许”、“然” “壮”等词的落实。【2010】(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①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2)①而今上天把(居庸关)授予我们,不可以(再)失去(机会)呀。(赋分:授予,古今异义1分,省略句1分,大意1分。)②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答案】②皇上指挥军队度过黄河,呐喊(着)直接冲击宋忠的军阵。(赋分:麾,1分,河,1分,大意1分。)总结:翻译句子要结合文章整体的阅读进行。翻译时要坚持字字落实,抓关键点。即要力争每个字都要对照翻译,要抓住句子中的虚词、重点实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关键点。阅卷者往往以此赋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