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毛泽东节约的小故事有哪些?

如题所述

我从1964年到1976年主席去世,一直在主席家里管这个家,主席的家要说好管也好管,主席一分钱不拿,也不过问你怎么花。要说不好管,该花钱的地方,必须花,主席买盒火柴、买包手纸都要花钱,一分钱都不少花,主席在外面喝一杯茶我都要去结账的,在大会堂也一样。主席的工资原来是610元,后来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主席带头把自己的工资降下来了,404.80元,江青的工资是243元,他们的每一分钱都是从我这儿支出,他们俩是AA制,每个人有一本明细账。
  主席有几大项开支。吃饭,100元左右,包括他请客,如民主人士,主席民主人士朋友特别多,黄培炎、章士钊等这样的请客都是主席自己掏钱。另一个开支是抽烟,每个月将近100元,还要有几十元的茶叶。那时李敏、李讷上学,费用都从这边出。原来一个孩子一个月15元,随着物价的上涨,提高到30元,花起来很严格,这个月花多了,要从下个月扣回来。江青有一个姐姐叫李云露,也是30元,从主席这里支,她有时帮主席缝缝补补。
  另一个大项开支,是房租、水电、家具租用费,包括孩子的、江青姐姐的、江青的,一个丰泽园的房租都是主席出,江青不出。主席的家具都是租来的,这些费用每月84元左右,冬天要交取暖费30多元,一共是120多元。
  还有一笔开支,是老家来人,有经济困难要补贴的,有来看病的,他们的交通费,吃饭费,走时还要给一点。所以钱很紧张,我说这个家不好当。钱不够用,怎么办呢,只好从稿费中开支。主席的稿费是单独管理的,我要用时得打报告,后面附上账单,一笔笔,清清楚楚,主席签上字,我才能到中央特别会计室去取钱。
  我管主席的家12年,在这12年里,主席买书就花了8000元,所以我手里的钱一直比较紧张,但不管怎么说,首要的任务是主席吃饭,要保证老人家的健康。主席从来不吃补品,不吃山珍海味,就是一日三餐,从他一生的吃饭上也可以看出他是人民的领袖。他有个小灶,他对他的家里人说:“小灶是人民给我安排的,你们都无权享用。”他的女儿、姐姐,都和我们一样到中南海的食堂排队打饭,他们家一个星期团聚一次,周六晚上团聚,主席的子女不是那么好做的,主席严格要求他们。每次吃饭时,在社会上听到什么要讲给爸爸听,读了什么书也要讲出来,如果主席有看法就交流一下,紧接着布置任务,还要读什么书,下个礼拜再来讲。这顿饭一般吃的时间比较长。
  主席吃饭四菜一汤,一个荤菜,一个鱼是必须的,一个半荤半素,一个全素。主席有两难,吃饭难、睡觉难。你不叫他,他不吃饭,文件没看完,他不放下。你说:“主席,吃饭了。”“等一下。”他还跟你商量:“再等一会儿吧。”你不能干扰主席的思路,这一等就没准了,菜就凉了,又不能反复热。后来,我们专门订做了瓷器,盘子上碗上加个盖,保温,也卫生。后来有人传言主席有专用的瓷器,其实不是那么回事。我们另一个要求是主席的碗要轻,他捧一天的书了,手很累。主席原来用的碗都是景德镇的,有一次他说:“我们湖南有个醴陵,那个地方的瓷器很不错。”我们很快订了醴陵的瓷器,他们让最好的工匠来制作,一个碗重124克,很轻很薄,透明的,里外有花,以红为主。主席第一次拿这个碗很高兴:“这好啊!”乡情啊!主席很爱他的家乡。主席吃饭跟国内外形势也有关,我们每天翻大参考,一有大事,以素为主,这时主席吃不下饭,荤的肯定不行。
  主席喜欢吃鱼头,另外喜欢吃鱼杂、鸡杂,如果中南海打了大鱼,我们就去买来,把鱼头弄下来,鱼身子再去卖给食堂,我们就这么管理,一分钱不能浪费。主席爱吃小鱼小虾,爱吃肉皮,他没有补过钙,吃得很简单,有时我们说:“主席,加点菜吧。”“我吃这个很好了,很多人还吃不饱饭哩。”他说,“中国不缺我毛泽东吃的,但如果我拿了国家的不花钱,部长们、省长们、村长们都可以拿。”他用自己的行为形成了廉政的作风。他没有一杯茶是不付钱的,吃的用的,都是照价付款。困难时期是怎么渡过的?跟老百姓一样,谁能想到主席的腿也肿?他不吃肉,有一次上了点肉,主席发脾气。主席也有供货本,布票、油票,北京市民是多少,主席就是多少。他的粮食定量17斤,如果有余下,就给孩子们补贴。为什么困难时期能渡过,主席就是这样过来的,这就是人民的领袖。
  送给主席的礼品很多,吃的用的都有。这些礼品我们不可能不给他看。他每天晚上要出来散步,换空气,我们就把这些礼品摆上,写上数量给他看,吃的东西数量多的送到食堂去,再把钱给人家寄回去。数量少就送给司机班,或是别的地方。没有一次听说是送给李敏李讷的,没有一次。那时,录音机、手表,金手表,瑞士的、罗马的,很稀罕,还有金银首饰,看着也喜欢,谁不喜欢呢?他的孩子也会过来,拿起来看一看,然后再放回去,从来没有拿过。重要的礼品一律送到中南海礼品库。礼品如果要用,要打借条。
  说一个借条的故事。1945年以前,主席没有手表,重庆谈判时,一下飞机,郭沫若一看主席没有表,为了让主席掌握好谈判的时间,他就把自己的表从腕子上摘下来,主席欣然地戴上了,这块表一直用到1969年,这个表越走越慢,有一天主席说:“我这个表要拿去修修了。”我就向汪东兴借一块表,给主席暂用,汪东兴从礼品库中拿了块金表,主席说:“借东西要打个借条,这块表修好了再还回去。”借的表用了两个月,就还回去了。
  在主席的仓库里,最好的东西是他出访苏联时的大衣和帽子,那是他再高级不过的东西了,但是从出访回来就从来没穿过。20多平方米的仓库5个柜子,主席3个,江青2个,还有一个小的放的是毛岸英的东西,仓库大量是旧东西,他的内衣好多都是缝缝补补的。他的仓库里没有棉被,进城以后他就没有棉被。天热一个床单,春秋天两床毛巾被,冬天3床毛巾被,叠在一起,睡觉时一拉。主席的毛巾被最多的打了75个补丁,补丁用的都是旧毛巾。太旧的不行,太硬,新的也不行,厚度不一样,几乎哪一条毛巾被上都有补丁。主席的袜子大多都是我们补,我们补的针脚就大一些,我们就动员主席买点新的放着,要不接见外宾,一拉裤腿,针脚就露出来了。主席有一件毛衣,还是在延安时江青织的,袖子短了,再接一块。最后送主席到八宝山时,打开主席的衣服,我都哭了,都是旧衣服,这就是一个国家执政党的主席啊!
  主席的床上有两样东西一直放着,一个是宋庆龄送他的鸭绒枕头,另一个是他长征时带来的毛毯,主席的床是木板床,一半堆着书,他躺在床上办公,靠在背板上太硬,就垫着那条毛毯,我们要换他不让换,他是不能忘了革命成功来之不易。
  主席第一是严格要求自己,一个大国养不起一个毛泽东?他事事节约,他说这么大个国家,不能有半点浪费。丰泽园院子旧,墙上大量掉皮,有一次没跟他说修了,他生气:“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怎么花在这个上面?”主席抽烟多,火柴用的多,我跟他12年,没见他用过一个打火机。他讲礼貌,从来不冲着别人划火柴,都是朝里划,这半边用完了,再用那半边。打扫卫生时,我们就把旧的扔了,他一看新的就问:“旧的哪儿去了,”他说:“那盒子还是好的嘛。”我们就明白了,我们就去买散的装上,再用毛笔把磷刷上,他一看:“哎,这好!”他吃饭时,饭掉在桌上,他拣起来放在嘴里,我亲眼看到的,他说:“农民们现在很苦哩!”他真是人民的领袖,他70多岁时有病了,还惦着让人到门头沟去了解煤矿工人是不是工作条件好了,矽肺病是不是少了。
  第二是严格要求子女,要他们好好学习,做好人,做好事。中南海的人都对毛主席家的孩子印象特别好,不霸道。主席对他的孩子们说:“在我身边工作的都是我的同事,是你们的叔叔阿姨。”现在李讷见我还叫叔叔,我说快别叫了,我比你还小呢,“那不行,这是我爸立下的规矩。”她们出去跟老百姓一样,看电影两毛钱照样交,另外,主席不叫,他的孩子从来不到厨房吃一顿饭,他的孩子真好!现在她们都是自食其力,没有做官。
  毛主席早就把中国的蓝图绘制得好好的,后来的改革开放,其实,毛主席早就做了准备,他在1971年至1972年,与40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在他的后期加速对外开放的窗口,包括改善与美国的关系,这都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主席的一生是勤奋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回忆起来,好多好多的事情就在眼前,我们那时候天天见主席,怎么看怎么伟大,现在人们怀念他,是因为没有毛主席就没有中国人民的今天。 毛泽东要求别人的自己首先做到。他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经济困难时期,他自己主动减薪、降低生活标准,不吃鱼肉、水果。上世纪60年代,有一次他召开会议到中午还没有结束,他留大家吃午饭,餐桌上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几小碟咸菜,主食是烧饼。伟人在勤俭节约方面为国人做出了表率。

我从1964年到1976年主席去世,一直在主席家里管这个家,主席的家要说好管也好管,主席一分钱不拿,也不过问你怎么花。要说不好管,该花钱的地方,必须花,主席买盒火柴、买包手纸都要花钱,一分钱都不少花,主席在外面喝一杯茶我都要去结账的,在大会堂也一样。主席的工资原来是610元,后来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主席带头把自己的工资降下来了,404.80元,江青的工资是243元,他们的每一分钱都是从我这儿支出,他们俩是AA制,每个人有一本明细账。
  主席有几大项开支。吃饭,100元左右,包括他请客,如民主人士,主席民主人士朋友特别多,黄培炎、章士钊等这样的请客都是主席自己掏钱。另一个开支是抽烟,每个月将近100元,还要有几十元的茶叶。那时李敏、李讷上学,费用都从这边出。原来一个孩子一个月15元,随着物价的上涨,提高到30元,花起来很严格,这个月花多了,要从下个月扣回来。江青有一个姐姐叫李云露,也是30元,从主席这里支,她有时帮主席缝缝补补。
  另一个大项开支,是房租、水电、家具租用费,包括孩子的、江青姐姐的、江青的,一个丰泽园的房租都是主席出,江青不出。主席的家具都是租来的,这些费用每月84元左右,冬天要交取暖费30多元,一共是120多元。
  还有一笔开支,是老家来人,有经济困难要补贴的,有来看病的,他们的交通费,吃饭费,走时还要给一点。所以钱很紧张,我说这个家不好当。钱不够用,怎么办呢,只好从稿费中开支。主席的稿费是单独管理的,我要用时得打报告,后面附上账单,一笔笔,清清楚楚,主席签上字,我才能到中央特别会计室去取钱。
  我管主席的家12年,在这12年里,主席买书就花了8000元,所以我手里的钱一直比较紧张,但不管怎么说,首要的任务是主席吃饭,要保证老人家的健康。主席从来不吃补品,不吃山珍海味,就是一日三餐,从他一生的吃饭上也可以看出他是人民的领袖。他有个小灶,他对他的家里人说:“小灶是人民给我安排的,你们都无权享用。”他的女儿、姐姐,都和我们一样到中南海的食堂排队打饭,他们家一个星期团聚一次,周六晚上团聚,主席的子女不是那么好做的,主席严格要求他们。每次吃饭时,在社会上听到什么要讲给爸爸听,读了什么书也要讲出来,如果主席有看法就交流一下,紧接着布置任务,还要读什么书,下个礼拜再来讲。这顿饭一般吃的时间比较长。
  主席吃饭四菜一汤,一个荤菜,一个鱼是必须的,一个半荤半素,一个全素。主席有两难,吃饭难、睡觉难。你不叫他,他不吃饭,文件没看完,他不放下。你说:“主席,吃饭了。”“等一下。”他还跟你商量:“再等一会儿吧。”你不能干扰主席的思路,这一等就没准了,菜就凉了,又不能反复热。后来,我们专门订做了瓷器,盘子上碗上加个盖,保温,也卫生。后来有人传言主席有专用的瓷器,其实不是那么回事。我们另一个要求是主席的碗要轻,他捧一天的书了,手很累。主席原来用的碗都是景德镇的,有一次他说:“我们湖南有个醴陵,那个地方的瓷器很不错。”我们很快订了醴陵的瓷器,他们让最好的工匠来制作,一个碗重124克,很轻很薄,透明的,里外有花,以红为主。主席第一次拿这个碗很高兴:“这好啊!”乡情啊!主席很爱他的家乡。主席吃饭跟国内外形势也有关,我们每天翻大参考,一有大事,以素为主,这时主席吃不下饭,荤的肯定不行。
  主席喜欢吃鱼头,另外喜欢吃鱼杂、鸡杂,如果中南海打了大鱼,我们就去买来,把鱼头弄下来,鱼身子再去卖给食堂,我们就这么管理,一分钱不能浪费。主席爱吃小鱼小虾,爱吃肉皮,他没有补过钙,吃得很简单,有时我们说:“主席,加点菜吧。”“我吃这个很好了,很多人还吃不饱饭哩。”他说,“中国不缺我毛泽东吃的,但如果我拿了国家的不花钱,部长们、省长们、村长们都可以拿。”他用自己的行为形成了廉政的作风。他没有一杯茶是不付钱的,吃的用的,都是照价付款。困难时期是怎么渡过的?跟老百姓一样,谁能想到主席的腿也肿?他不吃肉,有一次上了点肉,主席发脾气。主席也有供货本,布票、油票,北京市民是多少,主席就是多少。他的粮食定量17斤,如果有余下,就给孩子们补贴。为什么困难时期能渡过,主席就是这样过来的,这就是人民的领袖。
  送给主席的礼品很多,吃的用的都有。这些礼品我们不可能不给他看。他每天晚上要出来散步,换空气,我们就把这些礼品摆上,写上数量给他看,吃的东西数量多的送到食堂去,再把钱给人家寄回去。数量少就送给司机班,或是别的地方。没有一次听说是送给李敏李讷的,没有一次。那时,录音机、手表,金手表,瑞士的、罗马的,很稀罕,还有金银首饰,看着也喜欢,谁不喜欢呢?他的孩子也会过来,拿起来看一看,然后再放回去,从来没有拿过。重要的礼品一律送到中南海礼品库。礼品如果要用,要打借条。
  说一个借条的故事。1945年以前,主席没有手表,重庆谈判时,一下飞机,郭沫若一看主席没有表,为了让主席掌握好谈判的时间,他就把自己的表从腕子上摘下来,主席欣然地戴上了,这块表一直用到1969年,这个表越走越慢,有一天主席说:“我这个表要拿去修修了。”我就向汪东兴借一块表,给主席暂用,汪东兴从礼品库中拿了块金表,主席说:“借东西要打个借条,这块表修好了再还回去。”借的表用了两个月,就还回去了。
  在主席的仓库里,最好的东西是他出访苏联时的大衣和帽子,那是他再高级不过的东西了,但是从出访回来就从来没穿过。20多平方米的仓库5个柜子,主席3个,江青2个,还有一个小的放的是毛岸英的东西,仓库大量是旧东西,他的内衣好多都是缝缝补补的。他的仓库里没有棉被,进城以后他就没有棉被。天热一个床单,春秋天两床毛巾被,冬天3床毛巾被,叠在一起,睡觉时一拉。主席的毛巾被最多的打了75个补丁,补丁用的都是旧毛巾。太旧的不行,太硬,新的也不行,厚度不一样,几乎哪一条毛巾被上都有补丁。主席的袜子大多都是我们补,我们补的针脚就大一些,我们就动员主席买点新的放着,要不接见外宾,一拉裤腿,针脚就露出来了。主席有一件毛衣,还是在延安时江青织的,袖子短了,再接一块。最后送主席到八宝山时,打开主席的衣服,我都哭了,都是旧衣服,这就是一个国家执政党的主席啊!
  主席的床上有两样东西一直放着,一个是宋庆龄送他的鸭绒枕头,另一个是他长征时带来的毛毯,主席的床是木板床,一半堆着书,他躺在床上办公,靠在背板上太硬,就垫着那条毛毯,我们要换他不让换,他是不能忘了革命成功来之不易。
  主席第一是严格要求自己,一个大国养不起一个毛泽东?他事事节约,他说这么大个国家,不能有半点浪费。丰泽园院子旧,墙上大量掉皮,有一次没跟他说修了,他生气:“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怎么花在这个上面?”主席抽烟多,火柴用的多,我跟他12年,没见他用过一个打火机。他讲礼貌,从来不冲着别人划火柴,都是朝里划,这半边用完了,再用那半边。打扫卫生时,我们就把旧的扔了,他一看新的就问:“旧的哪儿去了,”他说:“那盒子还是好的嘛。”我们就明白了,我们就去买散的装上,再用毛笔把磷刷上,他一看:“哎,这好!”他吃饭时,饭掉在桌上,他拣起来放在嘴里,我亲眼看到的,他说:“农民们现在很苦哩!”他真是人民的领袖,他70多岁时有病了,还惦着让人到门头沟去了解煤矿工人是不是工作条件好了,矽肺病是不是少了。
  第二是严格要求子女,要他们好好学习,做好人,做好事。中南海的人都对毛主席家的孩子印象特别好,不霸道。主席对他的孩子们说:“在我身边工作的都是我的同事,是你们的叔叔阿姨。”现在李讷见我还叫叔叔,我说快别叫了,我比你还小呢,“那不行,这是我爸立下的规矩。”她们出去跟老百姓一样,看电影两毛钱照样交,另外,主席不叫,他的孩子从来不到厨房吃一顿饭,他的孩子真好!现在她们都是自食其力,没有做官。
  毛主席早就把中国的蓝图绘制得好好的,后来的改革开放,其实,毛主席早就做了准备,他在1971年至1972年,与40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在他的后期加速对外开放的窗口,包括改善与美国的关系,这都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主席的一生是勤奋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回忆起来,好多好多的事情就在眼前,我们那时候天天见主席,怎么看怎么伟大,现在人们怀念他,是因为没有毛主席就没有中国人民的今天 在上私塾的几年中,毛泽东对同学团结友爱,礼让.为先。放学之后在回家的路上,有些同学总喜欢抢头,他却从容不迫地慢慢走。毛泽东对人很有礼貌,但对于无理取闹的人力主制服。他常常对人说:“逢恶就莫怪,逢善就莫欺。”
一天,毛泽东从韶山到外婆家去。当他走到一个山谷的时候,突然有一个人双手插腰拦住了去路,原来是当地一个姓赵的富豪子弟。毛泽东早就听说,这个人经常在穷人面前舞文弄墨,以富欺贫。赵某横在路上,傲慢地说:“我知道你是文家的外甥,今天要考考你,能答得出,我就放你过去,若答不出,哼!你就别想回去!”赵某接着说:“百家姓里的‘赵钱孙李’分开如何解释,合起来是什么意思?”毛泽东稍加思索便说:“赵公元帅的‘赵’,有钱无钱的‘钱’,有理无理与‘李’同音。大宋天子赵匡胤说过,有钱龟孙不讲理!”赵某听后满脸通红,又恼怒又尴尬,只得让他过去。 徒步游学: 读"无字书"
年青的毛泽东不但认真学书本,还经常出去徒步游学,读"无字的书"。用今天的活来说,就是向社会学习,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游学,简单地说就是一边旅游一边学习。毛泽东在游学中学到了不少书本上没有的活知识,了解社会,了解百姓,从而立下了改造社会,造福人民的大志。
有一次,毛泽东从《民报》上看到一条消息,说的是两个青年"徒步游全中国。他们已经走到了西藏不远的打箭炉,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四川康定。
毛泽东看了这条消息非常激动,也非常羡慕。可是他一没有钱,二没有时间,他很想出去走走,看看,向社会学习,向民众学习,于是在1912年夏天,他找到了在私小学上学时的同学肖子升一起商量。要去游学。
肖子升这时已经当了小学老师,一听毛泽东要邀他一起去游学,就高兴地答应了。还有一个叫肖蔚然的也答应和他们一起去。
三个人商量好,第二天一早就出发了。他们换上草鞋,每人只带一把伞,一个布袋子,里面装着换洗衣服、毛巾、笔记本,毛笔、墨合。出了长沙的小西门,一路上看到的是河水青青,满山苍翠,很是高兴。
他们首先到了宁乡,在一个叫王熙的同学家住了两个晚上。
在宁乡的两天他们干了些什么呢?
他们拜访了劝学所,相当于现在的劳动敬养院;给所长写了副对联;
游历了香山寺,到附近的宋家潭,找农民宋冬生了解农村的一些情况。
给一位老翰林写一首诗,换了40个铜板;
经过回龙山给白云寺的和尚送了对联,在黄材镇给一些店铺写了招牌,了解了当时的情况;
又到了同学何叔衡的家,看到他们喂养的大肥猪和整齐茂盛的大菜园。
在去梅城的路上,毛泽东与肖子升露宿在河堤上。他们找来两块又大又平的石头当枕头,毛泽东风趣地说:"沙地当床,石头当枕,蓝天为帐,月光为灯",还指着一棵老树说:"这就是衣柜",顺手把包袱和雨伞挂在了老树上。
到了益阳县城,他们想起原来一师的一位老师张冈凤,现在当了县长,就表演了一场"乞丐访官吏"的喜剧。他们穿着草鞋短褂来到县衙要见县长。年轻的衙役要把他们哄走,大喊:"滚开"!他们俩就坐在衙门口的石凳上不走,摆出一副见不到县长不罢休的样子。年轻的衙役要把他们抓到大牢里,一个年长的衙役通报县长……
一个多月时间的游学,途经5个县,行程近千里,回去以后写了许多笔记和心得,一师的同学和老师们看了都赞誉毛泽东是"身无半文,民忧天下"。毛泽东和肖子升开还穿着草鞋短褂到照像馆归照了一张照片留作纪念。
这样的游学,毛泽东还去了多次,收获很大;了解了社会,观察了民情,对他以后进行革命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