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如题所述

一、把舞台留给学生,让语文教学不再是一个套子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就是教师主动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一个套子式的过程。而要打破这种机械、沉闷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得把“舞台留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充当“导演”。如此,课堂气氛才能融洽、热烈,学生才能乐学、好思,教学活动才能顺利进行,教学任务才能按质完成,课堂教学效率才能真正提高。例如我在讲《雷雨》时,课前先让学生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自编自演小品《雷雨》,让他们都动起来,都参与进去;上课时演员用心演,观众用心体会;演完后,我趁热打铁,有目的地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大家讨论。如:①周朴园对侍萍究竟有没有感情? ②周朴园知道站在面前的正是30多年前被自己赶出家门的侍萍时,为什么会惊恐万状呢? ③周朴园已经知道了鲁大海是他的亲生儿子,那么他对鲁大海是什么态度呢?从他的态度,你看出什么问题? ④你怎样理解周朴园“(厉声)不要打人!”?……让学生们都动脑筋思考,动口回答,并逐层深入地从现象到本质进行分析。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都学进去了,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这就避开了那种对人物形象分析贴标签的传统套子式做法,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倾听他们的见解,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可以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注重导入,激发兴趣

教学之道,贵在善导。一个良好的导语,让课堂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一但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荷塘月色》一文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全文通过描绘肃静、淡雅、冷清的荷塘月色,表现了作者不满现实而又无法超脱现实的一种淡淡的哀愁和苦闷的心情。我首先引用宋朝诗人杨万里的一首诗导入,即,“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接着引入课文,我说:六月的西湖荷叶满湖,别有一番情趣。那么,夏日的夜晚漫步在清华园的荷塘边,在朦胧的月色里又是怎样一种风韵呢?这样引用诗句来导入,无疑在学生心中激起了波澜,激起了强烈的求知欲,同学们兴趣陡增。这节课大学非常认真,都努力去品味夏夜荷塘的风韵。

我曾在教授陈廷一的《“布衣总统”孙中山》时,结合学生熟悉的话题来引入课文,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们三年后就要考大学了,如果是考广东省的学校,要考就考广东最好的大学——中山大学。同学们知道中山大学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吗?它是为了纪念广东省历史名人中最有影响力,贡献最大的一个人——孙中山。提起孙中山,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位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政治家,他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并倡导了三民主义。那么,孙中山在日常生活中又是怎样一个人呢?今天,我们就通过陈廷一的《“布衣总统”孙中山》来看看孙中山的日常生活怎么样。

事实证明,注重导入,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可以发挥他们的巨大的潜能,可以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利用电教媒体,引导学生进入“主体”角色

素质教育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新课标鲜明地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很难调动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然而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利用电教媒体,便可引导学生进入“主体”角色。

电教媒体可听可视,形象直观,辅以音乐和动态画面,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和氛围,会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会让学生充分感知文章的内容。例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利用软件和录像展现宁静幽美的荷塘,淡雅朦胧的月色,“亭亭的舞女的裙”般的荷叶,“袅娜地开着的”、“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荷花,逼真的形象,美妙的意境感染学生。

又如我教学《长亭送别》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主人公“厚嘴辱”、“英子”的形象,我根据课文内容播放相关视频文件。学生看后都作品的内容理解得非常到位、深刻。

这种直观、生动、形象的动态教学、化难为易,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学习兴趣大增,似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此,学生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还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四、注意激励,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林斯基说过:“教育教学的全部目的在于如何爱护学生。”

因此,在生活方面对学生爱护体贴,在思想行为上理解尊重,在学习方面培养指导,让学生 “亲其师,信其道”,形成一种积极、和谐、愉快的教学心理环境,以产生浓厚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我在作文评讲中,决不放过学生的每一处“优点” ,例如“你的作文语言活泼自然,如同你的人”,“读你的作文,简直是一种享受,谢谢你”,“你的文采真棒!”等等。在语文活动中,我及时地表扬、鼓励,“你的记忆力惊人”,“你的字好漂亮”,“你的音质真好”,让他们在参与中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唤起学习语文的热情,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3-17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自觉动机,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能激活学习的主体,使他们的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以最佳的姿态接收教学信息,这样,教和学都能得到和谐的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就会随之大幅度提高。  
一、激活教材是前提  
(一)引导学生走进璀璨的语文世界,吸引学生“品语文”  
教师要立足于教材中的佳作美文,生动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善于抓住课文中的每一个真善美的要素和亮点,激发学生去咀嚼、品味、感悟。要根据作品中的具体形象,真正把作者寄寓的情感转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使学生在心中引起共鸣,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和感染,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与提升,使学生的兴趣得到诱导和培养。比如,笔者在讲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时,借助作品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处境,让学生整体感知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寂之情。然后带领学生进入小石潭的景,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通过教师点拨.学生不仅总结出了本文融情人景、情景交融的手法,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情感被激发了,探究作品的兴趣被激发了。  
(二)充分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集“形、声、色”于一体的独特功用,被广泛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显示出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化静为动,化文字为图形,做到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声情兼备,以此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体验作品中所创造的意境,迅速而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涵,从而给他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而运作现代多媒体技术,关键在于课件。教师设计课件时应从多方面考虑:一般来说,文字内容不宜过多,字体要醒目,文字和背景着色要搭配合理,文字的出现可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渴望去了解文字的.内容,这样才能印象深刻;声音可以渲染气氛,刺激注意力,但在应用时应注意声音的强度,一般宜采用舒缓的轻音乐,声音应与动画同步播放;动画要讲究新颖、适用;整体内容要尽量追求新颖,贴近鲜活的生活实际。  
(三)以教材为范例,举一反三  
语文教学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达到对教材的灵活应用,教师就要从以下几个问题人手:一要对教材进行选择,使之具有典型性。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教材中具有典型性的内容要精讲,不具有典型性的内容要少讲,教师还可以从课外精选具有典型性的文章作为例文来讲。二要充分发挥教材的范例作用。教师要从教材中挖掘方法,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和回答问题的规范。教师还要通过课堂教学教给学生吟诵方法、阅读方法、鉴赏方法、写作方法与评价方法等。三要在教材的基础上适当拓展,做好“举一反三”工作。拓展时仍需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指出所提问题哪些合理,哪些不合理,理由何在。拓展时教师要检验学生的作答是否合乎规范,不规范的要加以纠正,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在教材的基础上引起联想,想到与教材相关的材料并进行评价。评价时可以求同,也可以求异,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延伸,深入理解。  
二、激活学生是核心  
(一)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应该处于一个积极、创造的状态,而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提供自由广阔的天地,促进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获得知识、技能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放任自流,在学生自学前,教师应教给学生自学的程序与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指导的过程中,教师要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目标的问题,指导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强化指导学生学习自主求知的方法。除常规方法指导外,还要着重教给学生学习策略,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能够选择最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学会自我意识、自我激励、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调控学习全过程,提高自学能力,使学生在经历了自我发现、自我探究、互相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并且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为学习语文增加动力。  
(二)用激励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及时表扬,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促进作用,激发学生形成兴奋中心,产生自信,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在学习中有了自信,才会有学习的恒动力。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在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所作出的反应,教师都应给予积极的评价,不要只重结果,不看过程,应以鼓励为主,抓住学生的可取之处及时表扬,哪怕是一丁点的闪光点,教师都应给予表扬、鼓励,让学生相信“我能行”,使学生在体验成功的乐趣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三)以新颖的教法刺激学生旺盛的求知欲  
语文课教学不能局限于某一种固定的程序和模式。教师可根据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材内容,采取形式多样化的教学,使课堂情境不断推陈出新,使学生在富有创造性的教学过程中感受创新带来的学习乐趣。有些课文可采用“读读、讲讲”的形式,有的课文可采用“议议、练练”的形式,诗歌还可以通过“绘画、改写”的形式进行学习,而戏剧则可以采用“扮演角色、表演”的形式,等等。这些不同的形式,可以同时用于一节课中,也可以在一节课中只运用某一种或几种活动形式,还可以进行一些学习性的游戏,如竞赛、智力测验等教师应力求使教学内容和方法有多种新颖的结合,以刺激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当然,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使用都必须因时间、内容和学生、教师的实际而异,不能生搬硬套。  
三、激活教师是关键  
(一)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  
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语文丰富的人文性和社会性对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力求克服自己性格中与本学科不适宜的地方,尽量使自己的性格开朗、外向、有个性。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要有积极的情感、坚强的意志、浓厚的兴趣、刚毅的性格和良好的品格,在教学活动中,要有独特性、创造性的见解和行为发挥,这样才能更好地再现教材内容,更好地表情达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的气氛。自身才能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语文教师应该博览群书,掌握广博的知识,只有具备了过硬的知识积累,教师才能在课堂上纵贯古今、横贯中外,才会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活力四溢!学生才会因崇敬教师而对语文课产生极大的兴趣。同时,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质疑问难的随机性,使教学过程可能出现不可预知性,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一定的智慧驾驭能力,还要有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机智敏捷的反应能力以及开放、民主、宽容、合作、平等的教学心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情澎湃  
教师若要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始终保持一种极佳的兴趣,自身必须对每一堂课倾注最大的热情,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精心设计每一堂语文课,从课题导人到整堂课的语言组织,问题设计,情景布置,板书设计,等等。课堂上,教师要用面部表情、声调、手势甚至是目光接触等手段,调动学生在情感方面的呼应配合,这样,师生便会在教学中愉快地协调合作,共同创造最佳教学效果。教师还要注重用情渲染课堂气氛,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情境,使学生置身其中,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甚至不自觉地进入到文章的角色之中,主动学语文的劲头就会自然增加。  
(三)教师应运用语言的魅力为课堂导航  
教师要善于运用具有美感的教学语言。富有美感的教学语言,要么让学生感受到美,要么让学生联想到美,要么引导学生去追求美,要么启发学生领悟到美,从而展示语文的魅力。其中幽默的语言风格尤为重要。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饶有情趣。因为幽默的语言,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刺激学生大脑保持兴奋的状态,调动其积极思考、能动求知的自觉行为,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用生动幽默的语言进行教学,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增长才干。同时教师还要讲究语言节奏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丰富变化,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更好地将教师的情感传染给学生,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