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的起源和发展是什么?

如题所述

管理学的历史难以追溯。有的人从后现代观出发,认为管理学在现代化之前不存在,只有预表(如宰相)。另一些作者追溯管理学的发展可以从苏美人和古埃及金字塔的建造者谈起。那个世纪的奴隶主人面临了工作上反抗的力量但很多早期工业企业利用本身的一些权力,使他们不必被迫去面临管理系统化的问题。

但一些像阿拉伯数字的传播(5世纪到15世纪)和复式记账法的法典编纂(1494)等的创新提供工具给管理估计、计划和控制。希伯来《摩西五经》中记载着丰富的律法,以及对各种政务、人伦、祭祀等进行了详细的规范。

工业革命之前,受到商业操作尺度的局限和机械化记录设备的不足,企业所有人自己将管理事物全权包揽是不足为奇的。但当组织变得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复杂时,产业所有人(个人、工业王朝世家或股东群)与每日管理人(独立的策划、控制等专业人士)相互分离变得更加寻常。

一、早期

管理已经存在了几千年,许多作者所著的文献成为当代管理的奠基之作。

古代的一些军事兵法策略为世俗管理人士提供了参考资料。例如,公元前6世纪中国将军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中强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在古代与中世纪,有许多人士编写“王者明镜”的书籍,旨在劝谏新君王如何治理国家。例如印度的考底利耶所著的《政事论》(写于公元前300年左右),以及意大利作家尼可罗·马基亚维利所著的《君主论》(c.1515)。

二、十九世纪

古典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约翰·斯图尔特·密尔为资源分配、生产、定价策略等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此同时,发明家们如伊莱·惠特尼、詹姆斯·瓦特、马修·博尔顿发展了生产技术因素如标准化、质量控制、成本会计、可互换的零件以及生产计划。

这些管理的许多因素在1861年之前蓄奴的美国经济中就已经应用了。当时的社会有400万人,用现在的术语来讲,是准大规模生产的“管理”。

1776年,亚当·斯密写了著名的《国富论》,其中提到了通过分工来提高组织生产的效率。斯密描述了过程的改进是如何提高大头针生产效率的。当时一位工人一天可以生产200个大头针,斯密分析了生产步骤,进行了10人分工,使得在一天生产大头针的效率提高到48,000个。

三、二十世纪

20世纪初开始,人们发现,管理者开始努力将自己的管理理论建立于其自认为非常充分的科学依据之上(请参见唯科学主义来了解此种见解被认识到的局限之处)。

例子包括19世纪90年代亨利· R ·汤的管理科学,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弗兰克·吉尔布雷斯和莉莲·吉尔布雷思的《应用动作研究》(1917年), 以及亨利·甘特的甘特图

J·邓肯在1911年为大学写出了第一本管理教科书。1912年,上野阳一为日本引入了泰勒主义,成为第一位具有“日本管理风格”的管理顾问。他的儿子上野一郎则领导了日本的品质保证。

最早的管理学方面的综合理论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左右。哈佛商学院在1921年开始授予第一批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亨利·法约尔(1841-1925)和亚历山大·丘奇等人描述了管理学的不同分支及其相互关系。

在20世纪早期,奥德威·狄德(Ordway Tead, 1891-1973),沃尔特·司各特和詹姆斯·穆尼等人在管理学中应用了心理学原理,而其他一些著作者,如埃尔顿·梅奥(1880-1949);

玛丽·帕克·福列特(1868-1933),切斯特·巴纳德(1886-1961),马克斯·韦伯(1864-1920),伦西斯·利克特(1903-1981)以及克里斯·阿吉里斯(1923年出生),从社会学角度入手对管理现象进行了探讨。

彼得·德鲁克(1909-2005)撰写了应用管理学最早的著作之一:《公司的概念》(出版于1946年)。这本书源于艾尔弗雷德·斯隆(通用汽车主席,1956年卸任)委托其对该公司进行的一项研究。德鲁克后来又写了39本书,其中多本仍然沿用同一思路。

道奇( H ·Dodge ),罗纳德·费雪(1890-1962),桑顿·弗莱(Thornton C. Fry)为管理学研究引入了统计技巧。20世纪40年代,帕特里克·布莱克特专门研究了运筹学的应用数学科学的发展,最开始是为了实施军事行动

运筹学有时候被称为“管理科学”(但是与泰勒的科学管理有显著不同),尝试着利用科学方法来解决决策难题,而且可以直接应用于多个管理难题,尤其是在物流和运营方面。

随着20世纪管理者作为一个阶层得到了广泛认可,在管理艺术/科学方面抛头露面的从业者开始具有某种威望,因此为更具通俗化的管理思想系统向公众兜售看法开辟了道路。在此背景下,管理学的许多时尚理论更多的与大众心理学相关,而非管理学的科学理论。

最近的发展包括限制理论,目标管理,再造,六西格玛和各种信息技术驱动的理论,比如敏捷软件开发,以及团队管理理论,如Cog's Ladder(齿形阶梯)。

四、二十一世纪

二十一世纪的观察家们发现依据功能来将管理团队进一步分化变得越来越困难。越来越多的流程同时需要几个功能项。因此,人们更倾向于根据不同的过程、任务、目标来思考管理。

管理的分支理论也被应用于非盈利组织和政府:如公共管理、公共行政学、教育管理等。管理更进一步地向公民社会延伸,如非盈利组织管理、公益创业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管理学中许多假设都受到了攻击,如来自商业道德的批评、批判性管理研究、反公司化激进运动等等。

其中的一个结果,是劳动民主化变得更加常见,在某些地方甚至遍布管理的所有层级。然而,这些模式产生于所有政治形式之前,有的自然形成、甚至早于命令层级的出现。所有的管理都不同程度地接收某种形式的民主——事实上,从长远角度来考虑,管理层必须得到大多数员工的支持才能得以运作。

否则,员工要么离职去寻找别的工作,要么组织罢工、进行抗议。虽然管理趋势是朝向民主的,但命令--控制结构仍然事实上(de facto)组织形式。这种根深蒂固的命令——控制结构的例子是近期大量的裁员并没有对管理层产生多大的影响。在某些案例中,管理层在裁掉基层员工时,为自己添设奖金。

根据领导能力学者曼弗雷德·凯茨,如今所有的高层管理团队都不可避免地地受到某种程度的人格障碍的影响。

管理的性质

在盈利组织中,管理的主要职能是为股东服务。典型的活动在于盈利(为股东),创造价格合理、富有价值的产品(为消费者),为雇员提供工作机会。

在非盈利组织中,管理要维护捐赠者的意愿。在大多数管理或管治过程中,股东选举董事会,后者任命管理高层。少数组织甚至应用了其它的方式(例如员工选举方式)来参与管理人士任命等。

在公共部门,管理的表现形式主要是代议民主制,参政人士通过选举获得公共职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01
管理科学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现代管理理论等多个发展阶段。
1 古典管理理论
1)科学管理理论
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 1856—1915),被尊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他提出了一整套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被后人称为“泰勒制”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开辟了从经验转向科学的局面,在管理理论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其代表作《科学管理原理》中提出的工作定额原理、标准化原理、差别计件工资制、管理职能的分离、例外管理原则等主张一直沿用到今日。
2)一般管理理论
法约尔(Henry Fayol, 1841—1925),被尊称为“经营管理理论之父”。1916年他发表《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其管理理论不但适用于工商企业,还可用于政府、教会、慈善团体和军队,他是第一个概括和阐述一般管理理论的管理学家。
他在一般管理理论中把管理活动从经营活动中独立出来;明确了管理活动所必需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大职能;提出了管理的14项管理原则。一般管理理论后来成为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法约尔为管理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3)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理论
韦伯(Max Weber,1864—1920),被尊称为“组织管理理论之父”。他与泰勒、法约尔同为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三位先驱。他对管理理论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理想行政组织模式。
韦伯认为,权力是组织规范发挥作用的保证,提出要用行政管理制度来代替传统的管理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一种稳定、严密、高效、合乎理性的管理体系理论。
2 行为科学理论
行为科学理论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初的霍桑试验,创始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George E. Mayo, 1880—1949)。霍桑试验表明影响生产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梅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这一理论在当时被称为人际关系理论,也就是早期的行为科学,人际关系理论使管理理论的发展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行为科学以人的行为及其产生的原因作为研究对象。它主要是从人的需要、欲望、动机、目的等心理因素的角度研究人的行为规律,并借助于这种规律性的认识来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以实现提高工作效率,达成组织的目标。行为学派虽然没有研究出一套完整的管理知识,却已经为人们提供了许多有用的素材,他们的行为论题主要有激励、领导、群体、组织设计、组织变化与发展等。
3 现代管理理论学派
1)管理科学学派
伯法(E.S·Buffa)是西方管理科学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曾任教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管理研究院、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1975年伯法的代表作《现代生产管理》发表。管理科学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制订和运用数学模式与程序的系统,就是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的程序,求出最优的答案,以达到企业的目标。所谓管理科学就是制订用于管理决策的数学和统计模式,并把这种模式通过电子计算机应用于管理之中。
2)决策理论学派
决策理论学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展起来的新兴管理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曾获197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金的赫伯特·西蒙。
西蒙(Herbert A. Simon, 1916—2001)在管理学上的贡献是深入研究了经济组织内的决策程序,并提出了管理的决策职能和建立了系统的决策理论。
决策理论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决策。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都是决策的过程,管理人员应集中研究决策问题。决策时以充足的事实为依据,采取严密的逻辑思考方法,对大量的资料和数据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进行系统分析和计算,遵循科学程序作出正确决策。
3)系统管理理论学派
系统管理理论学派亦称系统学派,是指将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把各项管理业务看成相互联系的网络的一种管理学派。该学派侧重于对企业的组织结构和模式进行分析,应用系统理论的范畴、原理,全面分析和研究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并建立起系统模型以便于分析。代表人物是卡斯特(F.E·Kast)和罗森茨威克(J.E·Rosenzweig)。系统管理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最为盛行,其内容为自动化、控制论、管理信息系统以及权变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权变理论学派
权变理论强调在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部条件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具体条件寻求不同的最合适的管理模式、方案或方法。代表人物有卢桑斯、菲德勒、豪斯等。
1976年,美国学者卢桑斯(Fred Luthans)在出版的《管理导论:一种权变学》一书中系统地概括了权变管理理论。本回答被网友采纳详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