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百姓当年有多穷

如题所述

曾经的社会主义老大哥,我学习他的发展模式甚至是教育模式,至今对我国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苏联也是社会主义的旗帜,他的失败对于我国的发展具有相当大的借鉴意义,到底路该怎么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国的改革应该吸取苏联的发展教训,少走弯路。今天带大家看看苏联的经济发展。为什么这么庞大的外表下,百姓生活如此贫穷?

叶利钦访美受到巨大震撼,很多苏联支持者难以理解。他们举一些经济数据反驳,苏联经济虽不如美国,好歹有点家底。他们不能想象,外表光鲜的苏联,内里却穷困潦倒。
苏联没有第三产业的概念,经济统计通常不说 GDP ,只有工农业产值,外界估算GDP通常以工农业产值作参考。鼎盛的勃烈日涅夫时期,苏联工业总量相当于美国一半,发电和钢产量几乎持平。无论领导人讲话还是公开出版物,苏联都号称世界上规模第二大的经济体,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产量五分之一。维基百科“苏联经济”词条估计,苏联1990年的GDP为2.659万亿美元、人均GDP 9130美元,相当于美国40%左右。
1980年代日本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苏联的宣传当然有吹牛成分,不过和美国的差距并没有达到惊人的程度。无论GDP还是人均GDP,和今天中国和美国的差距差不太多。现在中国人到美国并没惊讶之色,叶利钦访问休斯顿的一家小超市,竟受到极大冲击,他好歹也是一个超级大国的首都市委书记,眼界这样浅?
只能说,苏联和美国的真实生活水平差距,远比统计数字的差距大得多。
1987年,美国记者、作家米奇·德克特发了一篇来自莫斯科的报道:“为了买东西,人们排着长长的队伍耐心地等待了好几个小时,在一个街角,人们正等待着一个纸板箱中购买番茄,一人一个,而在我们所住旅馆旁边的商店外面,队伍已经排了3天了。我们了解到原来就在我们到达的同一天,那个商店接到了一批新的男士汗衫。”
很多人会说美国人的视角不客观,不妨看看社会主义伙伴的记载。刘治琳是中国的外交信使,曾走访多国,他的外交笔记《百国旅行记》记载了苏联社会的一些风貌。下面几段文字摘自刘治琳的记录。
“1988年10月,莫斯科市场供应全面紧张,物资极度匮乏…多数中小型商店里的货架子空空如也。购买任何东西都要排队:排队看货,排队交款,排队取货。在大街上买“马老鼠”(俄语冰激凌)也排队,买比芝麻粒稍大一点的葵花子也排队,买酒排队,退空酒瓶也排队。有人说,排队已经成为苏联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甚至排队都已经进入苏联人的基因里。”
“副食和蔬菜水果供应更加紧张。副食商店里的货架子基本上也是空空的。卖水果或蔬菜的车辆在路边一停,购买者蜂拥而至,排成几十米甚至上百米长的大队,只好限量出售。莫斯科人长期缺乏新鲜蔬菜和水果,几乎个个面色苍白。”

排队购物在苏联随处可见
你可能会说,排大队抢购货物的事情只发生在经济困难时期。事实上,在整个苏联和平时期,这些都是普遍的景像。匮乏、短缺、抢购,基本已成为苏联文化的一部分。下面我选几择苏联时期的政治笑话,博各位一笑。
美术馆里有一幅描写亚当和夏娃的画。 一个英国人看了,说:“他们一定是英国人,男士有好吃的东西就和女士分享。” 一个法国人看了,说:“他们一定是法国人,情侣裸体散步。” 一个苏联人看了,说:“他们一定是苏联人,他们没有衣服,吃得很少,却还以为自己在天堂!”
伊万下班回家,看见老婆和一个陌生人躺在床上。伊万吼道:“真耽误事,街角的商店在卖鸡蛋,还不赶紧排队去!”
全世界计划经济国家都有深厚的排队文化。1980年代中国实行市场化改革,虽然还很贫穷,但是大体解决了食品匮乏,生活水平开始超越社会主义老大哥。刘治琳记录,苏联人的主食有面包、黄油、奶酪和土豆。这些高脂肪高淀粉的食物使许多苏联老大嫂胖得像水桶。北京人冬天经常能吃上新鲜扁豆、菠菜、芹菜、小黄瓜、西红柿和小油菜,这对莫斯科人而言简直是奢侈品。
苏联解体之后,苏联人的贫穷惊讶地展示在世人面前,不仅远远落后于美日发达国家,甚至比不上当时中国。中俄边境的倒爷见证了这一点。所谓倒爷,就是投机倒把,买东贩西的民间私贩,那时代特指做俄罗斯走私生意。从1980年代起,倒爷现象就已出现,一些公派赴苏留学的人们,肩背手提,带一些轻纺产品和小电器,利用人脉网络倒卖。中国商品日渐丰富,苏联匮乏越发显著,北京发往莫斯科的列车上出现了职业倒爷。从西伯利亚到莫斯科,铁路沿线站点到处是中国人的身影。中国人甚至在当地有代理人,接货,销售、换汇一系列流程,自有分工。
俄罗斯商品奇缺,很多人有钱却无货可买,舶来品大有市场,边境走私十分兴盛。那时海关对中国人过关携带行李有数量限制,中国人就手推肩扛,大包小卷,蚂蚁搬家似跨境,海关视若无睹。对岸有俄罗斯人等船接送,人多时往往上千,场面蔚为壮观。做倒爷发财成了很多北京人和东北人的美好回忆。
1990年1月31日,麦当劳首次亮相莫斯科,当天就接待3万人。人们排着长长队伍,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只为体验一下资本主义的餐厅。麦当劳门口的广告牌整晚放出璀璨的光芒,不远处克里姆林宫尖塔上的红星为之黯然失色。在麦当劳开业的前两年,这家店外面每天都要排长长的队伍,这使它成了莫斯科一景。很多人到莫斯科不为看克里姆林宫,只是为了见识一下麦当劳。

麦当劳外的排队人流

麦当劳店内就餐的少女
一位母亲带着孩子排了8个小时的队伍,仍然快活得不亦乐乎。她说:“我们在烈日下等了8个小时,这对我来说不是问题。为了获得每月配给的糖和茶叶,我们经常要站上几天。”这位母亲进入餐厅,花出整月积蓄将餐厅的汉堡都点了一遍。当时苏联政府对麦当劳百般诋毁,称它为“资本主义的垃圾食品”。民众完全不理这一套,他们争先恐后地涌到麦当劳,只是为了“尝一尝自由的味道”。
这就是一度和美国国力相匹的大国国民画像。为什么经济数据看起来不算差劲,生活水平却是如此不堪呢?这个问题我们留给朋友们讨论,虎大人也会在后期的文章中进行分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0-08
你家里应该有经历过大跃进 那些年的长辈吧 你去问问他们就知道了 苏联当年和我们当年一样
第2个回答  2017-10-08
穷到什么都是公有,连你的命都是国家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