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些心理问题,我发给一个词语的解释,请帮我看看,谁有关于这方面的资料?

如题所述

何为“假性自体”?
通俗来说,就是一个人在外人面前表现的非常讨喜,总是在顺着他人的意思行事,做很多让别人喜欢的事情。而那些事情并不是他真心想做的,他之所以会做,是因为别人希望他那样做,他那样做了就会得到别人的喜欢。
说的再简单一些,就是一个人与自己的内心真实感受失联,用他人的期望作为自己的行动方向,以满足他人感受来感受自己存在感。
人为什么会出现“假性自体”?
通常来说,一个人“假性自体”的形成来自于婴幼儿时期,形成于母亲与婴幼儿的互动。温尼克特认为母亲对婴儿全能感的回应决定了自体的形成。如果母亲理解并满足婴儿的全能感,婴儿就发展出真实自体;如果母亲不能满足婴儿的全能感,并不断地错过婴儿的表情,婴儿就发展出假性自体。
孩子不仅仅需要从父母的眼中看到自己,也需要从与父母的亲密关系,父母与自己的互动和关爱度中感受自己的存在。当父母在大部分的时刻是以一个非专注状态(这是父母的假性自体)出现,或者说没有自体参与地与孩子互动,孩子会敏锐地捕捉到似乎不是与父母的真实情绪共处的。于是,孩子就会去寻找父母真情流露(真性自体出现)的时刻,在内心深处,选择与这个时刻的父母形象默默相守,在内在感受上这属于私密的亲密感,形成相对父母意义下的自体感。
由于这种自体的构建不是通过外在沟通转换而成,而是由默默地在内在进行,所以这样的自体存在很大幻想的成分。比如,也许父母那一刻父母并不忧郁,但孩子可能想象成父母忧郁,或者即使是忧郁的,父母也并不需要人来分享此刻的忧郁,但孩子可能会想象出一个忧郁的自己此刻和忧郁的父母待在一起。于是这个孩子在长大后的现实生活里,与类似客体的联接时就会产生幼时记忆里幻想式的满足感,从而加重这种假性自体成长。
在咨询中,这样的来访者表现为,努力讨取咨询师的欢心,希望咨询师能够喜欢他,接受他,让咨询师感到非常舒服。当他们心情不好时,会选择封闭自己,不与外界接触,直到情绪稳定,才又以一个讨人喜欢,乖巧懂事的面貌出现。
当然,这样的求助者尽管让咨询师感到愉快、轻松,但是对于咨询本身来说,却是危害很大的。其原因就在于,求助者与自我的真实感受是失联状态,他所表现出来的,都是假性自体,咨询师无法看到他内心真实的需求,从而也就无法找到问题真实的答案。
其实,严格说来,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假性自体存在。适当的假性自体可以让我们更加适应现实的生活。但是如何使用假性自体,如果做到有有清醒自知的使用假性自体,这就非常重要了。那些假性自体的来访者,很大程度上对于自身的假性自体是没有自知的。
相对于那些拥有假性自体的孩子,有真实自体的孩子更能感受到自身真实的喜怒哀乐,情绪得到释放,或者宣泄的渠道更多,对于自我性格的创建和修复能力也也更强。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假性自体的形成不仅仅和父母的养育有关,恐怕世俗的认知和社会认可也脱不了干系。在我们普遍的认知里,我们都希望看到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好孩子,都要乖巧,懂事。对于那些不够乖巧,懂事的孩子,我们总是表现的很厌恶,至少是不被喜欢的。这种心里就叫假性自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