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太后乱政专政比比皆是,为何无皇帝想过废除皇太后这一名位?

如题所述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帝王史中,很多王朝都曾因为君主的过早离世而出现了幼主临朝的情况,通常伴随幼主登基的就是母后临朝、垂帘听政,这其中,最为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东汉和北宋。

宋朝共有十八位君主,却出了九位垂帘听政的皇太后,分别是:章献太后(宋真宗皇后刘氏)、慈圣太后(仁宗皇后曹氏)、宣仁太皇太后(英宗皇后高氏)、钦圣太后(神宗皇后向氏)、昭慈太后(哲宗皇后孟氏)、宪圣太皇太后(高宗皇后吴氏)、恭仁太后(宁宗皇后杨氏)、理宗皇后谢氏、度宗淑妃杨氏。



太后之所以能够临朝无外乎几个原因,要么是先皇遗诏,要么是新帝体弱,再么就是皇帝年幼,北宋之所以连续出现五次太后垂帘的局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皇帝的早逝。北宋赵氏皇族,特别是赵光义这一脉,似乎寿命都很短,而医疗技术落后,以及宫廷争斗、内忧外患压力巨大等等的原因,北宋的皇帝大多英年早逝,因此,新继位的皇帝年龄都小或者来不及培养继承人。



宋朝垂帘听政的制度,是从宋真宗时期开始,由于宋真宗晚年多病,刘皇后开始由幕后走到台前,干预朝政。宋真宗临死前,刘皇后甚至矫诏,把寇准、丁谓等人赶出朝廷。宋真宗死后,年幼的宋仁宗即位,"军国事兼权取皇太后处分"。刘娥垂帘听政十几年,甚至一度想效仿武则天称帝,因遭到群臣反对而作罢。

不过刘娥并不甘心,还是过了一把皇帝瘾,她不顾朝臣的反对,身穿皇帝的服饰到太庙祭祀。自刘娥开始,宋朝开始不断出现后妃临朝听政的局面。



刘太后去世前,留有遗诏:"以皇太妃杨氏为皇太后,居宫中,参断军国事",意欲让杨太妃继续垂帘听政。但宰相团队认为,皇帝已经成年,没有必要由太后听政。所以没有将刘太后留下的"预政遗诰"公布出来,仅遵遗命将杨太妃晋封为皇太后。要不然,宋王朝会有十位垂帘听政的皇太后。



北宋的九位皇帝,除去被金人抓走的徽、钦二帝以外,其余的七位皇帝都留有遗诏,这些遗诏中的《乾兴遗诏》《元丰遗诏》《元符遗制》三篇明确规定了皇太后享有的垂帘听政的权力,这些遗诏规定了皇太后享有垂帘听政权力的同时,又明文限制了皇太后在皇帝成年之后必须撤帘归政。



所以,北宋的皇帝的临终遗诏既是北宋皇太后得以垂帘听政的依据,同时又是限制皇太后专权并最终迫使她们撤帘归政的政治工具。宋朝奉行重文抑武的国策,因此宋朝的文官们地位很高,文官们不仅地位高,对皇帝也很忠诚,即便是故去皇帝的遗命,他们也会忠实的奉行,北宋文官的强大力量使得皇太后们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便是刘娥那样的北宋第一强后也未敢迈出称帝的一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3
这是因为皇太后这个职位位高权重,而且一般皇太后也不会有太多的作为,不会影响皇权的存在。
第2个回答  2021-03-13
因为古代的时候特别注重孝顺,所以皇帝是很难在这件事上发难的。
第3个回答  2021-03-13
因为只有这样的话,才会让人们觉得他还是一位非常有孝心的人,不然的话很容易被手下人造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