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之乱时,大清即将亡国,为何后来又胜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8-01-02

在大清朝之初的时候,最大的危机就是三番之乱。可以说是影响到了全国统一,已经动摇到了大清的国家根基。但是最终大清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平定了叛乱,维护了大一统局面,具体原因如下:

1、三番之乱虽然看似强大,实力上还是不够

当时三番之乱的势利范围还都在南方云南、广东、福建三个省份,而当时大清毕竟是一统一天下的优势,最低他们还有大半个大清国。凭借大半个大清的实力平定三番还是有一定优势的。

 

而且大清当时主要的钱粮是在江南地区,是国家的粮袋子、钱袋子。三番之乱并没有直接切断掉大清的经济收入。所以在三番之乱开始的时候看似很强大,越往后拖对于大清的统治者来说,越有优势,拖垮都能拖垮了他们。

 

2、顺应百姓天下归一

当时大清已经统一全国一阵子了,经过多次的战乱,百姓盼望着统一和平的日子。而且在大清一代代的统治下,百姓的日子确实也好了起来。各行各业都兴旺了起来。三番之乱,兴的是不正之师,他们并不嫩代表着天下百姓的想法。

第2个回答  2018-01-08

在清朝的历史上,有过很多次危机,要说哪一次危机最为严重,恐怕还要属大清刚刚建立之时的三藩之乱,而领导这次反乱的是著名人物吴三桂,当时的吴三桂已经占据长江以南的半壁江上,且在兵马上远胜于康熙,不过后来吴三桂却败了,那么真的是吴三桂太过无能吗?其实答案并非如此。

1673年,康熙皇帝下令撤销三番,同年11月吴三桂杀死云南巡抚朱国志,自封“周王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开始了发对清政府的战争,吴三桂联合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以强势兵力,迅速占领湖南全省,进而又将长江以南收归麾下,与大清形成南北对峙之势。而此时的吴三桂没有选择继续北上直捣燕京,而是选择沿江布置防御工事,这给了康熙调整部署的时机。

康熙通过分化三番势力,对各地反叛者实行招抚,军事上以重点打击吴三桂为主,集中主要力量进攻湖南,同时给予汉人将领充分的信任,使得军队士气大增。耿精忠、尚可喜先后被康熙收服,最终清兵攻破云南,吴三桂抑郁而死。

我们从当时的兵力情况的分析一下,就知道三番之乱的失败,有多么令人不解。

资料记载,吴三桂的兵力在30万,耿精忠手下有15万兵马,尚可喜的兵力也在10万人民,加起来一共75万兵马,而此时的康熙呢,尽管大清当时有45万兵马,可是出去保卫京城的11万人,以及驻守边关分布全国的兵马外,能调动作战的也只有15万。可想而知当时康熙能够取得胜利是多么惊险。那么吴三桂究竟犯了哪些错误,导致最终的失败呢?

第一,吴三桂杀死了一个最不应该杀死的人,永历皇帝。1662年,缅甸将永历帝先给了吴三桂,本打算送往京城,可是担心路途漫长会遭到反清复明义士的劫夺,于是清政府决定让吴三桂就地绞杀。永历帝再怎么样也是南明的皇帝,这样脏手的事情哪个汉人也不愿意干,可是吴三桂却干了,在此之后吴三桂已失去天下反清人士的心。

第二,当吴三桂占据湖南士气最盛的时候,没有选择继续北上,而是划江而治与清廷展开拉锯战。这给了康熙可乘之机,清廷迅速整顿兵马,分化三番势力。

第三,吴三桂真的老了,有些打不动了。吴三桂称帝后已经是一个66岁的老人了,而此时的康熙才24岁正是年轻气盛之时。三藩之乱持续了8年,对于一个老人来说长期的从马生活,已经吃不消了。

吴三桂所处的云南地区本就经济条件差,以前都是清廷养着,反清之后军饷大不如从前,拉锯战毫无疑问是吴三桂最大的败笔,最终耗死了自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