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广泛社交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有关与辩论赛
如果你是反方你会提什么问题
如果你是正方你又会有什么有力的论证

嗨,个人认为,这个辩题正方确实是比较吃亏……

光“广泛”2字,就够受的了。看您提出的问题,按照游戏术语,您完全就是处于“防御不能”的“硬直”状态啊,呵呵

看来,已经被挤到悬崖边上了,完全没有立足之地呢

我尝试一下,看能不能在悬崖边上,为您争取到一块“背水一战”的阵地来

==============
首先

所谓“广泛”,与之相对的是是什么?是“狭隘”吧?

对方反对中学生“广泛”社交,难道,中学生应该“狭隘地”进行社交?
那么,请对方告诉大家,什么样的人,才能符合您“可以允许中学生与之交往”的标准?

(对方这里应该不会正面回答,因为确实不好确定这种“标准”。而且,把范围限定太死,观众和评委不认同;范围设定稍大些,我们就可以说“这样大的范围还不算是【广泛】吗?”)

(所以,在这里,我们先捞到一个“对方回避问题,不能正面回答”的口实,先在气势上挽回一点颓势)

===========
其次

什么叫“广泛”?(这里您一定要去查一下类似《辞海》、《汉语辞典》、中国大百科这类的书籍,找一个合适我们发挥的定义)
(一般意义上,“广泛”都被解释成类似“范围广大”这样的意思)

从定义来看,大家就能够明白,“广泛”,指的是一种【范围】,而不是【程度】。

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赞成“中学生广泛社交”,是赞成“中学生可以和【各类】人群交流交往”,而不是“中学生应该和【所有】人群进行社交”——我们可以从“广泛”的范围内选取若干,而不是要和“所有”的,那么多人都去社交

就好比,政府报告经常提到:“我们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那么,所谓【广泛】征求意见,是去把每个人每个领域都问一遍吗?还是有一定选择地,征求有代表性的意见?

如果是前者,恐怕政府什么工作也不必开展了,每天到处去问人就忙不完了。

可见,所谓的“广泛”,指的是【在大范围内进行合理选择】,而不是【把大范围内所有人都搞定】

因此,完全不存在“时间精力有限”这样的问题。

如果对方认为,“中学生时间精力有限……势必影响正业”,那么请问,谁的时间和精力是无限的?谁的正业是到处去“社交”?【交际花】吗?

(“交际花”这句虽然狠了点,但是,我觉得还是必须提到的,在观众中造成效果,压制对方的气势)

所以,我们不应该人为地限定,中学生只被允许在小范围内交往……

============
其三

什么叫“社交”?

“社交”,指的是社会上的正常交往活动。

见面打个招呼,算不算是正常社会交往?

对方认为,我们在生活中,别人和我们打招呼了,我们是不是应该也同样报之以微笑?

还是,我们只应当回应一小部分人的招呼,不要理会另一些人?——因为我们不应该“广泛”社交?

并不要认为非常庄严、很费时费力的正规活动才叫“社交”,人与人的正常【交往】,就是我们所提倡的“社交”

(把“社交”,尽量往“正常交往”靠,这样,我方的立足点,会更加稳固些)

禁止学生广泛社交,提倡让中学生有选择性地只与某类人群交往,我怎么感觉,似乎是在提倡那种“不屑于和下等人为伍”的高傲呢?!

============
第四

“中学生”,所谓中学生,不是一个两个人,而是一个非常广泛的群体,我们是中学生,家住偏远山区的也有中学生,留学海外的也有中学生,还有盲聋哑、残疾的中学生,请问,大家如何限定,这些生活环境完全不同,心理、生理条件各异的形形色色的中学生,应该只和某一类或者某几类人交往?

也许,对于大山里的天性质朴的孩子们,他们想要“广泛”,还求之不得呢!

我们居然还要用现代城市的观念来限制他们?教他们《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
============

至于其它的“辨别能力有限,容易被别人引入歧途”、“充分利用其所拥有的优势资源……正是学习知识、培养自身素质的黄金时期”

这些相对就好应付了,

难道因为辨别力有限,就要像温室里的花朵,保护起来?等走出校园了,再如鲁迅先生所言,去“直面惨淡的世界”?!

难道因为是“培养自身素质的黄金时期”,所以,只应该培养读书考试的能力,只需要学会面对统一的,死的【课本】,就不应该学会面对各式各样的,活生生的【人】?

========================= 总结一下 =================

这个辩题,正方确实比较不利

上面的探讨,有些地方确实稍嫌“强词夺理”,比如不是“广泛”就是“狭隘”

但是,在这种非常不利的先天劣势条件下,如果再以堂堂之阵正面硬拼,我觉得有点太“宋襄公”了……

所以,要有“背水一战”的准备,要有“冲入敌人阵地、打乱其阵脚”的攻击手段——如果能让对方总是在出其不意的地方受到攻击,即使未必能攻破其阵地,但是让他们疲于防守无力进攻,那么我方的劣势就可以被最小化

就算是对方指出【不是“广泛”就是“狭隘”】这个问题,我们也要说,对方终于承认,不要“广泛地”社交,而要“【比较】广泛、【相对】广泛地”社交咯?!在气势上逼迫对方。

尽管先天处于劣势,但是,我们绝不轻易放弃

上面写的这些,也许不足以让我们赢得比赛,但也许能赢得“不抛弃、不放弃”的尊重和认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3-10
没得辩,当然是百利而无害,如果非要勉强的话就是有点耽误了学习。只要把握好力度不和社会上的人混就行了。这就和中学生吸烟一样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但自己要把握好分寸
第2个回答  2010-03-10
利大于弊:

中学生在学校学习,不光是要学习知识,而且还要学习做人
学社交也是学做人的一种方法
以后到社会上需要跟各种人打交道
如果不会社交的话岂不是成了智商很高情商很低的高分低能儿?
第3个回答  2010-03-10
看人.. 看你要交那方面的人咯 如果好的 对你影响就好 如果不好的 对你有负面的影响 但 把握不好负面的会多点 自己注意就好了 祝你学业有成
第4个回答  2010-03-10
正方;开阔眼界.避免孤单.
反:被强迫变苍白,小孩太早做社会人不利于成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