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假设条件

详细点谢谢

第一,理性人假定。

消费者与厂商都是以利己为目的的经济人,他们自觉的按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行事,既能把最大化作为目标,又知道如何实现最大化

第二,完全信息假定。

消费者和厂商可以免费而迅速的获得各种市场信息。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分析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在此基础上,研究现代西方经济社会的市场机制运行及其在经济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扩展资料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只是研究对象有所分工,两者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无根本分歧。两者均使用均衡分析与边际分析,在理论体系上,它们相互补充和相互依存,共同构成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1、基本假设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认为市场经济通过“看不见的手”能自由调节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宏观经济学则假定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通过“看得见的手”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

2、中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还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理论、产权理论、福利经济学、管理理论等。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则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还包括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微观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假设条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微观经济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2-10
第一、理性人假定。
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条件(经济人)。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取自身的最大的经济利益。
第二、完全信息假定。
完全信息。市场上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体(即买者和卖者)都对有关的经济情况具有完全的信息。
扩展资料:
假设条件的缺陷:
假设条件是微观经济学中的基本假设条件。但是学界同时承认,上述两个基本假设条件未必完全合乎事实,他们是为了理论分析的方便而设立的。在此条件下通过模型推演出来的实验结果,会和事实产生一定的差距。
微观经济学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其中主要有:
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包括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均衡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迄今为止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是早期微观经济学阶段,或者说是微观经济学的萌芽阶段。
第二阶段: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叶,是新古典经济学阶段,也是微观经济学的奠定阶段。
第三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是微观经济学的完成阶段。
第四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是微观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扩充和演变阶段。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微观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假设条件
第2个回答  2009-07-31
一、微观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假设条件微观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假设条件:1、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条件。这个假设条件也被称为“经济人”的假设条件。“经济人”被规定为经济生活中的一般的人的抽象,其本性被假设为是利己的。2、完全信息的假设条件。这个假设条件的主要含义是指市场上每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体都对有关的经济情况具有完全的信息。二、经济学产生于稀缺性,稀缺是个绝对也是个相对的概念,绝对在任何社会和时代资源都存在稀缺;相对在它是相对于人的欲望而言的,清心寡欲就没有稀缺。 稀缺就是不能同时满足所有的愿望,又就必然导致选择。选择就是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也就是用什么方式生产和生产出来如何分配的问题。经济学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实现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使用。选择就会产生成本,这就是机会成本的概念。寻求经济问题的解决方案就在于在选择带来的好处与机会成本之间进行比较。三、微观经济学理论总体框架结构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供求论、效用论、生产论和成本论、市场论、分配论、一般均衡论、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及政策。 供求论主要介绍供给和需求分析,这是整个微观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工具; 效用论主要分析消费者行为,并由此推导出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生产论和成本论主要分析厂商行为,该章和市场论结合在一起,推导出了不同市场类型中厂商的供给曲线; 这样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和厂商的供给曲线一起决定了商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分配论主要考察了生产要素的需求方面和供给方面,并由此决定了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和数量; 以上是局部均衡论的内容,即单个市场的均衡。 在一般均衡论中,各个相互联系的单个市场被看成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每种商品的需求和供给不仅取决于该种商品的价格,还取决于所有其他商品的价格。每种商品的价格都不能单独地决定,而必须和其他商品价格联合着决定。当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使所有的商品都供求相等时,市场就达到了一般均衡。而瓦尔拉斯认为,这样的价格体系是存在的。 福利经济学以一般均衡理论为出发点,论述了一般均衡状态符合帕累托最优状态,即此时,社会资源得到了最优配置,消费者效用达到最大,生产者获得最大利润,生产要素的提供者得到相应的报酬,整个资本主义处于完美运行之中。 由于现实中存在着各种各样难以预料的因素,因此,社会无法实现这种完美运行状态,这就是所谓市场失灵,因此需要政府采取措施,纠正偏差,使经济回到完美运作的正常轨道。 四、经济制度与资源配置 (一)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制度的含义:自由放任是指完全没有政府干预而由个人自主行动,市场经济是指资源配置由市场供求所决定的经济。这一制度的特征:首先,从决策结构上看,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制度是分散决策。其次,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中,每个人或者经济单位被赋予追逐个人利益的动机。再次,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中的信息是通过价格涨落而传递的。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制度如何解决资源配置问题。(二)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制度的含义:是指中央当局或机构决定生产什么的计划,确定生产目标和生产方式,并指定分配规则。其特征是:决策集中化;集中决策建立在公共产权基础上。它是通过计划调节,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决定了社会资源的配置。 (三)混合经济制度的含义:是指政府和私人部门按照一定的原则制定决策的经济制度。它的特征是:分散决策和集中决策相结合;决策单位的动力既可以是自身的经济利益,也可以是社会目标;信息传递既有价格自发的波动,又有计划指令的反馈。 (四)混合经济制度如何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在混合经济中,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经济社会解决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基本问题,在市场机制出现错误时,则通过政府干预以促进资源使用的效率、增进社会平等和维持经济稳定和增长。五、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个别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基本假设是,市场完全出清,就是价格可以将商品的供给与需求调节至完全相等;人完全理性,即能够选择最符合自己利益的行为方式。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解决的是资源利用问题,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基本假设是,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供给往往与需求不相等;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纠正市场机制的缺点。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两者互相补充,资源充分利用和资源合理配置是经济学的两个方面。两者都是实证分析,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六、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 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定义与关系:实证经济学不讲价值判断,只讲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也就是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规范经济学以价值判断为基础,以某种标准为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两者的关系是,实证经济学是规范经济学的基础,规范经济学是实证经济学的指导;越是具体问题实证的成份越多,而越是决策问题越具有规范性。 内生变量是指理论或模型索要解释的变量,也就是因变量,它是为理论或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影响的变量。外生变量是指理论或模型以外的变量,作为自变量影响内生变量。如价格就是经济模型中的内生变量,它是由决定供给和需求的因素所决定的。货币供给量就是外生变量,它一般是由管理层的决策决定的。但是,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在一定的条件下会相互转换,如果货币供给量为企业经济活动所决定,它又会转换成内生变量。 存量是指某一个时点的量,也是不能加总的量;流量是时期的量,需要将特定时期的中每个的时点的量都加总起来。此两者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相互转化。
第3个回答  2019-07-09
微观经济学的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条件(经济人)。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取自身的最大的经济利益。
第二,完全信息。市场上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体(即买者和卖者)都对有关的经济情况具有完全的信息。
以上两个假设条件是微观经济学中的基本假设条件。西方经济学者承认,上述两个假设条件未必完全合乎事实,它们是为了理论分析的方便而设立的。
第4个回答  2019-08-21
(1)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条件,也称“经纪人”的假设条件
(2)完全信息的假设条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