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与战国是如何划分的?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

为什么要把东周分为两段呢?依据什么?

还有 为什么要叫"春秋","战国"这两个名字?

春秋和战国的历史划分其实并不明确,如果以周朝来说,分为西周和东周;后世还有将秦朝统一之前的历史称为先秦时期;东周和先秦其实都把春秋和战国囊括其中了。

当然,东周能够分两段,搞出春秋和战国,就说明两者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别的。

关于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至今也存在着一定的争议,一般史学界以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作为春秋和战国的分界,时间大约在公元前475年左右。

实际上,三家分晋在公元前400年前后,直到公元前376年才完成,晋国彻底灭亡,而田氏代齐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公元前379年齐康公死后,田氏才彻底取代齐国。

可以说,将春秋和战国分界定在公元前475年,也是存在争议的。这种说法最早可以来源于《史记》当中,后来郭沫若也采用了这种说法,即使是现在的教科书中也是这种说法。

但是这种说法并不是没有毛病,最大的毛病是,他可能把春秋五霸中的吴国和越国斗争时期,划分到了战国中,因为公元前473年,勾践灭吴,吴越争霸正处于巅峰时期。

实际上,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也算是两者的一个区别。

这就是有争议的史学难点,春秋五霸在吴越之地正打的如火如荼的时候,北方已经开始,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这也算是春秋和战国的历史交叉了。

实际上,春秋和战国的历史分期并不明显,那就是因为,两者是逐渐形成差别的,并非一蹴而就,所有的人为划分,都是以某一事件为标志,并不能彻底划分两段历史时期。

人们执意要将春秋和战国划分开来,说明二者之间还是有着本质的差别的,以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这样的争霸战争和兼并战争来进行区分,实际上都是表象,而并非实际,两者之间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

实际上,如果让我来划分春秋战国,我比较喜欢《资治通鉴》的说法,资治通鉴认为春秋和战国应该以公元前403年周王承认赵魏韩三家诸侯的地位为划分。

最为重要的是,在三家分晋之后,在公元前400年左右,魏国的魏文侯率先进行变法,引领了整个战国时期的变法,正是因为这种变法,使得战国时期的社会性质相对春秋时期有着明显的不同。

在春秋末期,随着铁犁牛耕的普及,春秋时期的井田制已经遭受逐渐的打击,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最终带动了上层建筑的改变。

牛耕对社会的影响在于,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的生产力,据统计春秋时期,全国人口在八百万作用,战国巅峰时期人口达到3000万(数据不一定真实,只提供一种参考)。因而,能够支持其大规模的兼并战争。

铁器对社会的影响在于,提高了战争的效率,春秋时期使用的大部分武器都是木头棒子和石头(青铜器贵用不起),所以,看春秋的争霸战争虽然多,但是死的人少,战国时期铁器已经普遍用于战争了,这样的话战国后期的兼并战争死亡人数急剧增加,整个战国时期大概因战争死亡的士兵在200万左右,而长平之战双方大概就死了60多万。

随着铁器牛耕对生产力以及土地制度的破坏,为了提高生产力,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废除分封制的经济基础“井田制”。比如商鞅变法中明确规定“废井田,开阡陌”。这就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因此地主士大夫阶层的地位开始提高,从而改变了西周以来按血缘关系来分封的政治传统。

所以,春秋和战国的根本区别在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而带来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一些列的变化!

只有变法适应了新社会的政权才能存活下去,没有变法的,或者变法失败的,是没有资格在战国时期生存下去的。

在变法的影响下,春秋时期的生产力只能养活八百万的人口,然而在战事更激烈的战国时期,人口却达到了三千万,说明生产力是突飞猛进的,这才有了,各种表象的春秋与战国的区别,比如军事上,春秋实行的是征发制,打仗的时候才征集部队,而战国时期只要是适龄男子都有参军的义务;比如在政治上,春秋世袭完全是世卿世禄制,到了战国时期,老百姓也可以参政,很多平民通过军功或者学习参与到政治当中。

总结起来,不是东周为什么要分为春秋和战国,为什么平白无故的拿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这些事件来区分春秋和战国,而是在一段时间内社会性质发生了变法,你不得不依照一些标志事件将两个历史阶段划分开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8-09
关于春秋战国的分界及战国的起始时间,不外乎下列几种说法:

1.公元前475年或476年,即周元王元年,这是主流观点;

2.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资治通鉴》纪事始于此年;

3.公元前481年或公元前468年,《春秋》纪事终结于鲁哀公14年(前481年),《左传》纪事终结于周贞王元年(前468年)。

上述说法可归为三类:

第一类,按传统的以某个帝王(天子)即位的时间作为朝代或时代的开始,关于周元王的前一个王周敬王在位时间,由于左传和史记有出入,故出现两种说法。

第二类,按战国七雄实际形成的时间开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瓜分晋国,并得到周天子的承认成为诸侯国。

第三类,以春秋来标志战国,也就是说春秋时代结束后,战国时代就开始了。这就涉及到一个怎样定义春秋时代的问题,有人认为孔子《春秋》绝笔的鲁哀公14年(前481年)为春秋战国的分界,又有人认为应以左氏春秋的纪事终结年(前468年)作为战国的开始。

而我认为,上述说法,除第二类外,都是以孔子及其作品的年代作为参考来划分春秋战国时代的,而且第二类时代的划分虽然在孔子之后几十年,但也与孔子有一定的关系,正因为孔子死后缺少有影响的史家对“非礼”之事进行文诛笔伐,才使得诸侯国之间非正义的兼并与瓜分变得更加肆无忌惮,这就说明了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对时代的影响作用。与其用孔子的作品来划分春秋战国时代,不如以孔子本人来标志那个时代,也就是说,孔子的死(公元前479年),标志着春秋时代的结束,虽然与公元前481年只差两年,但意义不尽相同,这样更加突出了孔子划时代的作用。

公元前475年,是郭沫若所持的观点,故大部分教科书依照这种观点;
公元前476年,是翦伯赞所持的观点,《辞海》也支持这种观点;
公元前403年,是范文澜《中国通史》的观点;
公元前481年,是吕祖谦《大事记》的观点;
公元前468年,是林春溥《战国纪年》的观点;
春秋和战国分界于公元前479年,是我的观点。我查阅了一下,从古到今,只有我一人持此观点。

“春秋”“战国”名称的来历

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由于它所记历史事实的起止年代,大体上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相当,所以历代史学家便把《春秋》这个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为了叙事方便,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

春秋以后,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大诸侯国连年战争,当时人们就称呼这七大诸侯国为“战国”。《战国策·燕策一》载苏秦的弟弟苏代说:“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可见当时七大诸侯国都有战国的称呼。到西汉初年,“战国”这个名词的含义还没有变化。到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战国策》一书时,才开始把“战国”作为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名称。战国时期开始于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史记》的《六国年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灭齐统一六国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6-08-09
是以三家分晋来分开战国和春秋的,春秋六霸是秦穆公,晋文公,齐桓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后来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给分了,意味着战国七雄的产生,战国时代的开始。
第3个回答  2006-08-09
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
春秋:公元前770到公元前476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第4个回答  2006-08-09
公元前476年,因为孔子预感他将在这段时间死去,于是把他的死作为分界,更生层的是中国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界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