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和战国年份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如题所述

是韩、赵、魏三家分晋。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

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

扩展资料:

在历史上,“三家分晋”被视为春秋之终、战国之始的分水岭。司马光将其列为《资治通鉴》的开篇之作。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诸侯。司马光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的记载就从这一事件开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

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迁于端氏(今晋城市沁水县)。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

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是春秋战国的分水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秋战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03

史学界一般以“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为春秋战国分界线。“三家分晋”是指春秋晚期,晋国的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专权。

公元前490年,赵氏击败范氏和中行氏。公元前458年,范氏和中行氏的土地尽为韩、赵、魏、智氏四家瓜分。前453年,韩、赵、魏又联合击败智氏,平分其地,分别建立韩、赵、魏三个政权。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侯国,正式承认了他们诸侯的地位。“田氏代齐”齐国本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386年,田成子的后人田和取代姜氏正式被周天子册封为国君。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

春秋:成为霸主,尊王攘夷,号令天下。除了小的不能再小的诸侯,基本没什么灭国战。

战国:扩大地盘,消灭敌国,最后百余诸侯只剩七雄争霸。


扩展资料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对周天子的态度还是很谨慎的,诸侯国之间的战事是围绕在称霸,成为诸侯国的霸主。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相传春秋初期诸侯列国一百四十多个,经过连年兼并,到后来只剩较大的几个。这些大国之间还互相攻伐,争夺霸权。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在经过无数次的战争后,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三家分晋”之后,出现了七个实力最强的诸侯国:齐、楚、燕、韩、赵、魏、秦。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小的诸侯国。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战国”。这时诸侯国对周天子的态度以及诸王的想法发生了质的变化。

他们不再顾及周天子的存在,目的也不再是称霸,而是是统一其他诸侯国,然后取代周天子。甚至在战国中后期,有的诸侯国国君都有几乎称帝,比如:秦国和齐国。

“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绝对不是简单的历史事件,而是政治、军事、社会发展的趋势,以一两个历史事件也只能说明从那几年开始春秋步时代入了战国时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秋战国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0
依据有两条
一 春秋之后,也就是周朝的后半期,进入了七国争雄的时代,在后来西汉末年刘向编著的《战国策》中记载这一时期,所以人们称之为战国。《史记·六国年表》记载,战国始于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
二 或者从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始算起 (公元前403),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帝二十六年),秦并六国。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诸侯强国,即战国七雄,连年征战,在军事、政治、外交各方面的斗争十分激烈。由于秦国的商鞅变法发挥了富国强兵的重要作用,秦国终于后来居上,逐一灭掉了其他六国,完成了“秦王扫六合”的统一大业,形成“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的统一国家。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10-01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
公元前475年究竟出了什么重要事件,大家都把它作为一个历史时期的分界时间?
《史记•六国年表序》:“田常杀简公而相齐,诸侯晏然弗讨,海内争于战功矣。三国终之而卒分晋,田和亦灭齐而有之。六国之盛,自此始。”又说:“秦既得志,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独有《秦记》;又不载月日,其文略不具。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着……余于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讫二世。”
上述所引的第一段话,说的是如下历史事件:
公元前481年,齐国大夫田常杀死国君齐简公,取得齐国大权,天下无人来管。所以晋国的“篡臣贼子”们在夺取晋国权利的道路上越来越肆无忌惮,终于由六卿分权逐渐演化为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卿灭智氏瓜分其地,三分国权。晋国国君名存实亡,以至于公元前403年韩赵魏终于取得周天子的承认,立为诸侯而各其国。田氏也终于于公元前386年得周天子承认,立为诸侯,沿用齐国国号。
这两件事发生的时间段是公元前481年到前386年,那么,他为何把春秋战国的分界选在前476年和前475年之间呢?司马迁是这样说的:他是在天下史籍被秦始皇烧光的情况下,凭秦国的有年而无月无日的历史记载,继《春秋》所记历史的时间之后,选择周元王元年(前475年)作为开始来记叙“六国时事”的。
那就是为了叙述方便了,因为“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个天子开始,事情又总有其不同;周元王是一朝天子(《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所载周敬王之死的时间即是公元纪年的公元前476年;《史记•六国年表》载,敬王之子于次年继位,即周元王),从他的朝代记起,便于陈述史实。
第4个回答  2012-10-01
周朝分为西周与东周,与周朝迁都,都城位置有关。因为在周幽王时,王朝发生叛乱,下一天子周平王于公元前770年,将都城东迁,所以周平王东迁之前的周王朝,因为都城在西边,历史学上叫西周;周平王东迁之后的都城在东边,所以叫东周。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之后,周王朝实力大减,王朝所管辖的范围少了很多,各诸侯国的势力又不断发展壮大。因此,周王朝已不是各诸侯国政治、经济中心。正因为如此,诸侯国进贡、朝拜周王少了。公元前475年后,不断发展强大的的诸侯国开始了争霸战争,因此将公元前475年后的东周王朝叫战国。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5年之间的东周历史,与现存著名鲁国国史《春秋》的年限相似,《春秋》也是了解东周前期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参考文献,故历史学将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5年之间的东周历史称为春秋。 这就是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的来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