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帮忙想打作文,老师说了可以抄,“是以孔子或孟子的一句名言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例如:【小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舍生取义之我见】
信息截至到下午14点

  第一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有墙时人就倚着强站着,没墙时人就自己站直了
  ——题记
  世态变幻无常,安逸和安乐本是一对双包胎,家庭富裕,不愁吃不愁穿,就读于一所贵族学校。两兄弟无忧无虑的生活,可以说神仙都不及,富裕的生活其实不错,这只不过是对于常人来说,但是这样的生活造就了这对双胞胎两种截然相反的性格,安逸是弟弟,安乐是哥哥,安照常理来说,哥哥应该比弟弟懂事早,然而事实却相反,弟弟安逸,懂得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他勤奋克苦,努力学习;然而哥哥安乐,却恰恰相反,每天都游手好闲,从不为自己的将来着想,贫玩,他总是认为,父亲是个百万富翁,有父亲的能力,不会让他受苦,根本用不着他自己奋斗,只要他需要,父亲就会满足他;但是谁都会明白,就算是金山银山,照这样下去,也会坐吃山空的。
  然而好景不长,安乐和安逸的父母感情不和,终有一天,父母离异,这对双胞胎必定要分开。法院判决,他们两个一个和父亲继续在这么富裕的家庭里生活,而另一个注定要跟着母亲生活,母亲是个普通的家许主妇,不像爸爸是个生意场上的高手,父亲拓手可得的东西,对于母亲来说却尤如登天,像是要经过万水千山,似乎比唐僧取经还要困难,才能得到。就这样,勤奋的弟弟安逸,选择跟着母亲改名为忧患;而幼稚的哥哥安乐,继续跟着父亲,继续游手好闲的生活着。
  忧患跟着母亲艰苦的生活着,过去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张口的忧患,对于这样的生活必然会有些不适应,但是他有坚韧的毅力,忧患更加的克苦,努力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母亲为之骄傲,为之自豪;日子虽然平淡,没有过去的风光,但是优秀的忧患总是会为母亲带来快乐,艰苦的生活,总是夹杂着甜密和幸福。时间一天天过去,岁月的年轮在不断的增长,忧患和安乐也渐渐的长大。就要面临高考,忧患的大学是进在咫尺,然而安乐却依然是个遥远的梦。
  高考过后,成绩必然会有云泥之别。终于皇天不付有心人,成功不会给没有付出丝豪努力的人。忧患经过努力,勤奋,克苦,终于金榜提名;而安乐每天游手好闲,不努力,最终还是名落孙山。弟弟忧患和哥哥安乐就这样告别了他们的高中生活。忧患走向了理想的大学,继续寻求美好的未来,安乐不知悔改,命运会惩罚他。
  在忧患中生存发展,在安乐中失败死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二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强弓劲弩,信臣精卒,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却不想在万千文人的惨叫声中,宫女嫔妃的歌舞声中,王公大臣的奉承声中,天下百姓的怨恨声中土崩瓦解。秦国,一个不可一世灭了六国,一个自诩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的泱泱大国,在安享了十四年的所谓的太平后,成为了历史。
  当秦始皇兵强马壮的军队遍布六国时,他笑了,他认为自己是天下最最强大的,没有人能够打败他。此时的他,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可偏偏那些该死的文人,处处说他的不是,他愤怒了,于是,焚书坑儒,焚毁了多少人的梦想,坑害了多少人的幸福,再也没有人敢评论他了,但人们心里都窝着火。
  偌大的宫殿中,秦始皇一人独坐正中,四面美女翩翩起舞,歌声经久不息,他喝着酒,看着一个个浓妆艳抹,彩裙飘动的舞女,一脸的陶醉;宫殿外,士兵们仍在往土坑中推下一个又一个反对暴政的文人;火光仍在继续,烧红了半边天,一捆捆耗费了文人们一辈子心血的竹简顿时化为灰烬……秦始皇依旧沉醉在歌声舞姿中。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有这个必要吗?人都死了,宫殿建得再好也是徒劳,可怜的阿房宫最后还是被项羽付之一炬,惜哉,悲哉,整个秦始皇陵,工程浩大,数不清的兵马俑,可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可这又能怎么样?秦始皇死后,还不是成为一堆白骨,还能在地下享受吗?
  秦朝几百年的基业,在其最鼎盛时却在人民的反抗中不堪一击。秦始皇,这个秦朝最伟大的,甚至对中国的日后都作出巨大贡献的统治者为何让自己拼了一辈子换来的基业付之东流,这使我想到了孟子的那句千古名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的,多年的沙场征战,使秦始皇成为第一个有能力统治全中国的君主。在战争中,他顽强不屈,有勇有谋,带领秦军战胜一个又一个对手,那时的秦国是坚不可摧的。而统一了中国以后呢?焚书坑儒,就为了一时的美名;征丁无数,就为了生前死后的虚荣;沉溺于声色,更加快了秦朝的堕落。人们心中窝着的火终于爆发了,陈胜、吴广敲响了秦朝灭亡的丧钟;项羽、刘邦粉碎了秦朝子孙帝王万世之业的美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愿所有统治者都记住这句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6-21
舍生取义- -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题记

滚滚的乌江在眼前咆哮着,奔流着,消失在他极目也望不到的天之尽头。他的头盔不完整了,可那血一般红艳艳的缨仍在固执地迎风飘动。满身的鲜血是否标志着他的生命已经接近完结?伤口很痛,可是比不上他心里的痛,曾拥有千万的军队千万的武士千万的谋臣,如今却只剩下他孑然一身。剑,还握在手里,可是他还有力气再挥起这把沉甸甸的剑吗?也还有力气再重整旗鼓与刘邦争天下吗?
刘邦!就是那个长他十几岁却比他奸诈狡猾几百倍的人吗?就是那个为了江山可以不择手段的人吗?就是那个曾在鸿门宴上对他服服帖帖口称“项王”的人吗?那么多的士兵,却在刘邦面前兵败如山倒,将他逼到了独立乌江的地步。这真的就是结局吗?
他可以重来的,可以再让刘邦,也让天下人惊诧的,只要,只要他渡过这条江。江的那边,是生他养他的故乡;江的那边,有对他翘首以待的乡亲;江的那边,有他再熟悉不过的人、永远期待他的人。只要他渡过这条江,一切都可以重来,可以再做项王。
项王!这是个多么沉重的名字!做了项王,就得担上更沉重的责任,可能失去的是全部,甚至是----虞姬!啊!虞姬!那个天下最美最可爱的女子!为他付出了一切,青春,平静,甚至生命!可是,他并没有要她去死啊!他要的是她好好地活在世上,找个好人家嫁出去,过一辈子安详宁静的生活,这就够了!可虞姬她......怎么就那么傻呢?
“舍生取义。”虞姬似乎就站在他眼前,依然那样楚楚动人。樱桃小口里轻轻的吐出几个字:“舍生取义。”
舍、生、取、义!
天地豁然开朗!虞姬不愿意辜负他,那个深爱的他,要她另找人家,那和死又有什么区别?所以,舍生而取义!而他呢?能跨过这条江去面对他无颜面对的江东父老吗?真的有足够的勇气去苟延残喘吗?英雄还是懦夫,尽在一念之间......
他已看到了对岸划过来的小船。
船上有他所熟悉的声音:“将军----”
他的嘴角泛起了浅浅的笑意,然后----仰天大笑,一生都没有这样笑过。
他的眼角,泛起了一片晶莹。
为了舍生取义的英雄梦。
他,挥剑。在血色的天幕下。
那滴泪,始终没有流下.就像他始终是个英雄----英雄,是无泪的。
一个名字----项羽,横亘在天地间,那是一个英雄,一个有足够的勇气去舍生而取义的英雄。
流星划破了漫长漫长的银河,露出项羽的脸。舍生而取义的勇气----永恒不变......

舍生取义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为了大义而牺牲生命的人,社会中有那么多,那些深明大义的人士,在这世界中占领了那么多的位置。感谢一直有你们在我们的生活中。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

生命对于每个人固然重要,但义对于某些人更为重要,甚至比生命都重要的多,便是他们……

世界还是动荡不安,还是有抢劫犯,他们有时为了金银钱财,不顾别人生死,甚至还带凶器犯案。有时抢了别人的皮包还不肯放过那个可怜的被抢包者。还拿刀去捅别人,想致人于死地。偏偏这个时候有人挺身而出,一直追着罪犯,不畏缩。当他们追上罪犯时,极力强制抓住这个贼时,幸运时,把贼制止住,扭送到派出所,用法律来制裁罪犯。而不幸时,这些热心的市民被这些歹徒刺伤,有时受伤比较轻,有时甚至危及性命。他们为了帮被抢者拿回他们的财物,可是他们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为了别人的利益,为了维护社会的和平,他们却牺牲了。

他们这种见义勇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人间,他们是模范,我想他们死后,也会一直秉承他们的精神,把他们的精神留给我们。在血色的天幕下,为了舍生取义的英雄梦,他们被歹徒刺伤倒地时,他们的嘴角泛起了浅浅的笑意,从未这样笑过。他们的眼角,泛起了一片晶莹。那滴泪,始终没有流下.就像他们始终是个英雄----英雄,是无泪的。

流星划破了漫长漫长的银河,露出那些舍生取义的人的脸。舍生而取义的勇气----永恒不变.
第2个回答  2009-06-21
【“舍生取义之我见】
在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里,舍生取义,一直被奉为金科玉律顶礼崇拜着,好像没有多少人提出什么异议!但这样做是不是值得呢?难道没有更好的方式成大义嘛?难道必须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才能体现自己得高风亮节嘛?答案应该不会只有一个吧。从守羊山那对兄弟为灭亡的西周绝食守义开始,这舍生取义就开始深入人心了。什么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啦!宁愿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帮助,因为这帮助里面是含有歧视成份的,是不平等的,那么只有坐以待毙等死了。好像不这么做就不能表现自己有多么高尚一样,义节绝对是高于一切的,甚至是只有一次的生命也就这样糊里糊涂的“扬弃”了。而他们的死对头们则拍手称快,看哈哈笑呢!在下斗胆说一句:“这帮人死的好,即使活着也没有什么价值!也成不了什么大事!图有虚名而已。”

在下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说这样的话来是深感到传统文化中有些东西束缚了我们思维,禁锢了我们的思想。是我们在做中重大抉择时都要按一个“标准”执行,否则就是非法的,不道义的,是不被认可的!难道他是唯一正确的吗?难道就没有别的道路可供选择嘛?就那上面的那些义士来说吧,为了保全自己的一点名节,尊严。却让那些自己眼中的“敌人”得逞,为非作歹,看着自己完蛋。岂不是让别人捡了便宜自己却失了治国平天下的大义嘛?同样在那个风云多变的年代里,有的人为了大义则愿意冒受比嗟来之食还要痛苦百倍的方式选择活了下来,与他们的敌人作斗争,而不是为了一己之义便去草草了结。想当年那位赫赫有名的越王勾践,为了复国大业,不惜遭受各种凌辱,尤其那一回仇敌吴王夫差为了看看是否还有“谋反”企图,将其招入宫中问话,勾践为表诚心居然吃下了自己粪便,吴王不得不信服。这样的奇耻大辱一般人是难以想象的,和那些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义士相比,谁的委屈大真是一目了然了。结果越王勾践十年如一日卧薪尝胆终于东山再起把夫差打回老家了。忍辱负重,终成大义,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要是换了那些饿死的义士们恐怕早就是烟炮鬼吹灯,一命呜呼了,还指望他们做什么呢?呜呼哎哉,这样的人历史上实在是太少了,有名的也就是蒙受跨下之辱十面埋伏逼死项羽的大将军韩信了!其他的那些所谓的义士们则受不了一点委屈,义不成身先死,可悲可叹!但他们的事迹却能“流芳史册”千古流传,得到后人的敬仰和爱戴,而那些成大义者却上不了台面,还被冠之以“阴谋家”的恶名。这不难道值得我们反思嘛?

像朱自清这些人为了自己所谓的明洁,拒食美国进口面粉,最终身患肺痨而亡,这样做是不是太草率了?死后还被称作“爱国人士”。在下认为他不算一个好汉!如果他瞧不起美国老,就应该拿起战斗的纸笔和鲁迅先生一样向反动势力,帝国主义发起进攻才是,他的文笔也并不差!可惜的是他却选择了舍生取义。可美国老连一个指头也没伤着,他们还巴不得你早死早好呢!

往事俱去矣,谁是真正的义士自有公断!但愿对舍生取义迷信的神话早日结束!擂紧裤腰带,埋头苦干,让他们说去。忍个几年,看将来谁做神仙!
第3个回答  2009-06-22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想和他们看齐,看见不是贤人的人就在内心自己反省。”这句话看起来简简单单,再怎么看也就那么一句话,然而,深入一想,如今的我们有谁能做到像孔子说的那样?我想大概是少之又少吧!但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这种精神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的。
开朗的人必然会比内向的人朋友多,人缘好,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内向的人羡慕那些外向开朗的人缘,如果他一天只会在那想:“哎,如果我是他那该多好,那么我就不会再孤独,再寂寞,如果我是他……”如果他不去想办法使自己变开朗,变得人缘好,那么,他一切一切的“如果”就会永远的是“如果”,不会去实现,他也永远不会变得人缘好;成绩好的人,必然得不到老师们的赞赏,同学们的夸奖,如果一个成绩不太好的人梦想自己的成绩变好,得到老师赞赏,同学夸奖,可如果他一天不去努力使自己提高,成绩出类拔萃,只会在那空想的话,那他的梦想就怎么也不会变成现实,他终究是那个成绩不好的人,得到老师的赞赏,同学的夸奖终究只是梦,只是幻影;富人必然会有很多穷人没有的权力,如果一个穷人想拥有富人那样的权力却只会坐在那乞求上帝,不去想怎样才能让自己成为富人,让自己拥有富人那样的权力的话,他就只能坐在地上乞求富人施舍钱财。如果人们没有“见贤思齐焉”的这种精神,那么穷人还是穷人,成绩差的人还是成绩差的人,内向的人还是内向的人,不会有所改变。有些人看到一些品德差的人就只会在一旁指指点点,可你们有没有想过,你身上也正有这样令人讨厌的品格,别人同样的讨厌你,因此,我们应有“见不贤而自省也”的这种精神。
我们应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
第4个回答  2009-06-21
一)、学与思
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家孔子曾这样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在学习中,倘若只知道死记硬背,而不加以思考、消化,那他就将毫无收获。孔子的话是很有道理的。
一个人从接受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记与识、学与思的过程。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补充,这两者是紧扣的两环,缺一不可。正如人体对食物的消化过程那样,只学不思,那是不加咀嚼,囫囵吞枣;举一而不能反三,那是未经消化、吸收,所学知识无法化为“己为”。只有学而思之,才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学与思想结合,是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必由之路,古今中外成功者的事例无不证明了这一点。在马列主义传播到中国大地的时候,以毛泽东、周恩来等为领导的共产主义者,在汲取马列精髓的同时,结合中国实情,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最终缔造了社会主义新中国。试想,革命先辈们如果不是学与思、思而再实践,而是一味生搬硬套,教条主义,那么中国革命怎能成功?文艺复兴的大科学家伽利略,倘若不是在学习中独立思考,“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能在当时产生?人类能够及早挣脱亚里士多德的错误理论的束缚?学而思,思而学,正是这些伟人成功的经验,同样也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之源。
今天正是“知识激增”的时代,知识的领域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内,不知扩大了多少倍“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面对如此浩瀚的知识海洋,光靠死记硬背是不可能到达光明的彼岸的。因此,美国教育界正在努力改革原有教学体制,力求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以适应明天的科学;欧洲、日本纷纷不其后尘,我们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明天的创造型人才,正是要从今天学生中培养起来。所以,我们更应该做到: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出独立的见解,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来等候明天的选择。
在学习中独立思考,是学者、大师们成功的经验,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源泉,而培养学生这一能力,是今天的中国在明天得以崛起的希望。
(二)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片面性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千百年来被人们视为警世格言。其实,这句话是具有极大的片面性的。
不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例子举不胜举。譬如:越王勾践若不是在吴国受尽屈辱,他回国怎能卧薪尝胆呢?不卧薪尝胆,又怎会强盛起来而一举灭吴呢?中国女排如果不是在同世界强手对垒中受尽窝囊气,又怎会一跃而起创造出“五连冠”的奇迹呢?这些事实说明,人确实能在忧患中生存发展。
然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有条件的。这条件是什么呢?那就是看你有无理想,有无毅力,有无奋斗的精神。只要有理想,有毅力,有一股拼命奋斗的精神。那么处在忧患之中,自会求得生存和发展;同样,有理想,有毅力,有了不断进取的精神,即使处在安逸的环境中,也决不会走向死亡的坟墓。
一个人,为忧患所困扰,不能挣脱忧患的泥潭,索性破罐子破摔,消极沉沦,不与劣境抗争,那么就不能在“忧患”之中求生。是“生”还是“亡”,关键在于人“为”还是“不为”。“为”,无论是处在忧患之中,还是处在安乐之中,都可以“求生”。“不为”,无论是处在逆境中还是顺境中,都难免一 “死”。
时代前进了,人民正在向小康迈进,处在忧患之中的人越来越少了,多数的人处在顺境之中。在强调“忧患之中”求生的同时,也应当讲讲“在安乐之中求发展”。只要我们正确对待“安乐”,把顺境当作起飞的宽广跑道,那么,我们就能主宰“生”和“死”,就能把握成功的钥匙。
有甲、乙、丙三个工厂,甲、乙两个厂都濒于倒闭,主管部门向甲、乙厂出示了黄牌。甲厂接到黄牌,干群一心,进行企业改革,大胆任用人才,加强纵向和横向的联系,加强企业管理,结果,第一年扭亏为盈,第二年就获纯利10万元。而乙厂接到黄牌后,领导辞职,职工各自寻门路去了,终于闭门关厂了。乙厂并没有在忧患中求生。丙厂是个乡镇企业,原先固定资产只有3000元,工人8个。干了两年,其产品冲向了全省,年产值达21万,工人50人。第四年,全厂职工已有100多人了,年产值达百万元。现在,丙厂的产品已畅销亚洲了。丙厂越办越红火,并没有在顺境中却步。可见,“为”字是多么重要啊!历史表明,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单位,或者是一个人,只要“为”,只要奋斗不息,就可以“弱变强”“强更强”;如果“不为”,坐等幸福或享清福,那么,“强”必转 “弱”, “弱”则趋于“亡”。
所以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还不能算作完美的警世之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