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十则 的翻译

如题所述

原文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译文

词作以境界为最高评判标准,有境界的词作自然意高格远,名句天成。五代和北宋词作之所以独到、卓绝千古正在于此——有境界。

原文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译文

有主观虚构、想象之境;有客观描述、摹仿之境,这是理想派和写实派的区分处。然而理想派和写实派又很难从选境和写境中区分出来。因为伟大的诗人主观虚构、想象之境往往合乎于客观的自然环境和现实人生,近于写实;客观描述、摹仿之境往往又符合主观追求,近于理想。

原文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译文

有有我的境界,有无我的境界。“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是有我的境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是无我的境界。有我的境界,由我主观角度来观察事物,所以事物都带有我主观感情的色彩;

无我的境界,从事物本身的客观角度来观察事物,所以分不清何处为我,何处为事物。古人作词,摹写有我的境界的占大多数,但是并不是不能摹写无我的境界,这在于诗中豪杰们能够自我建立和培养(无我之境的意识)而已。

原文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译文

无我的境界,人只有在静(置身世外)中可以得到;有我的境界,人由动到静(着我感情之色到复归平静)时可以得到。因此,前者呈现出优美,后者呈现出宏伟壮烈。

原文

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处。故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律。故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译文

自然界中的事物彼此之间既存在着复杂的相生关系,又存在着竞争相克关系。然而把自然界的事物形之于文学和美术的笔端,一定要摒弃它们之间的相生相克之处。所以写实家也是理想家,因为写实的同时要人为的弃留、裁接,内蕴一种理想追求。

再有不管怎样虚构境界,它构成的材料也必然取自自然事物,虚构的境界其构造也必然要服从自然法则。所以理想家也同时是写实家。

原文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译文

境界不是单单指自然景物。喜、怒、哀、乐也构成人心中的一种境界。所以能够描摹真实的景物、抒发真实的感情的,都称之为有境界,否则就称之为无境界。

原文

“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译文

“红杏枝头春意闹”,著用一个“闹”字,境界就全展现出来。“云破月来花弄影”,著用一个“弄”字,境界就全展现出来了。

原文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译文

境界有大有小,但不依仗大小区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如何就比不上“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如何就比不上“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呢?

原文

严沧浪《诗话》谓:“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澈玲珑,不可凑拍,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谓北宋以前之词亦复如是。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译文

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道:“盛唐时期的各位诗人,写诗时贵在逸兴远趣,就好像羚羊夜宿时把角挂在树上,没有痕迹可以找寻。因此他们的诗作高妙的地方,通透精巧,不生拼硬凑,物我合一,犹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言语有尽而意味无穷。”

我王国维认为北宋以前的词作也是如此。只不过严羽所讲的“兴趣”,王士祯所讲的“神韵”,都只是谈及了诗词的表面,不如我王国维拈出的“境界”二字,探求触达到了诗词的根本。

原文

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后世唯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公之《喜迁莺》,差足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

译文

李白的诗词纯粹以气象胜出。“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个字,就能让千年以来登临怀远的词人们闭口不言。后世词人的作品也只有范仲淹的《渔家傲》、夏竦的《喜迁莺》,勉强能够接续,但气象已比不得李白的《忆秦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7-14
不知道是不是这则:
〔十〕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后世唯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公之《喜迁莺》,差足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

意思是说:李白写诗以善写雄浑景象而胜人一筹。“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短短八个字,就使后来登临怀古者不敢开口作诗。后世只有范仲淹的《渔家傲》与夏竦的《喜迁莺》,勉强可以比得上,但其中的景象已差得多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7-14
原文发上来啊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6-07-28
《人间词话》十则的译文:
词以有境界为高。有境界就自然成就崇高的格调,自然有名句。五代、北宋的词独成绝妙的原因就在这里。
有的作品是艺术家通过创造想象而缔造文学境界,有的作品是摹写、概括与提炼生活而形成境界,这就是理想和写实两派的区别。然而二者很难区别开来。因为大诗人所创造想象出的境界,一定会合于自然,所摹写的境界,也一定与理想的境界相近的缘故啊。
诗有有我的境界,有无我的境界。“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是有我的境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是无我的境界。有我的境界,是以我为主体观察外物,所以外物都著上我的主观色彩。无我的境界,以物为主体观察外物,所以不知道什么是我,什么是物。古人写词,写有我之境的为多,然而并不是不能写无我之境,对于这个问题有才华的诗人是能够自己有所建树的。
无我的境界,人只能从静观中得到。有我的境界,从由动到静时可以得到。所以一为优美,一为宏壮。
境界并不只是指景物。喜怒哀乐,也是人心中的一种境界。所以能写真景物、真感情的,称它为有境界。否则就称它为无境界。
“红杏枝头春意闹”,拈出一个“闹”字,而境界全部显出来。“云破月来花弄影”,拈出一个“弄”字,而境界全部显出来。
古今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人,一定要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第一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第二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第三种境界。这等语言都非大词人不能说出。然而就用这样的意思解释这些词,恐怕要遭到晏殊、欧阳修诸公的反对啊。
苏东坡的词旷达,辛稼轩的词豪迈。没有二人的胸襟而学他们的词,犹如东施效仿西施捧心啊。
大家的作品,其言情一定沁人心脾,其写景一定使人耳目一新。其文辞脱口而出,没有矫揉造作妆扮的姿态。这是因为他们所见真切,所知深刻啊。诗词都这样。拿这样的标准来衡量古今的作者,可说没有大的误差啊。
诗人对于宇宙人生,一定要深入到它们的内部去体验,又一定要跳出它们之外来思考分析。深入内部,才能摹写创作。跳出其外,才能观察到本质。深入内部,所以作品具有生命力。跳出其外,所以能有高妙的情致。周美成能入却不能出。从姜白石以来,对这两件事都梦想不到了。

简说:
第一则强调指出有境界的作品,才能“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论断有力,言简意赅。
第三则对比分析词的境界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受外界事物感染,带着“我”的情绪看待“物”,谓之“有我之境”;沉浸于“物”之中,“我”“物”泯然合一,谓之“无我之境”。分析精辟透彻,形象地发展了前人的“情景”说。
第六则借用形象的比喻描述艺术创作、学术研究的历程,综述人生奋斗的三种境界。第一境界以“西风凋碧树”,比喻恶劣的形势。说明只有下定决心“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才能排除干扰,看到形势发展的主要方向,取得成功的基础。第二境界以“衣带渐宽终不悔”,形象描述如何努力奋斗。说明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都要坚持奋斗,执着追求。第三境界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形象指出经过多次周折,反复磨练,人就会逐渐走向成熟。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你能明察秋毫,别人不理解的事物你能豁然领悟。三个阶段,多个比喻,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文艺、人生等规律性问题。结构巧妙,见解独到,寓意深刻,行文流畅,比喻贴切,引人遐想。
第4个回答  2009-07-14
原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