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中国古人看成育人的最高境界的是

如题所述

被中国古人看成育人的最高境界的是

战国晚期的《鹖冠子》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蔡文侯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道∶“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文侯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道:“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根,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乡里;而我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在皮肤上敷药做大手术,以为我的医术最高明,名气因此传遍全国。”

故事启发

相对于医生而言,教师的本领往往体现在教书育人的行为中。一位优秀的老师,不仅是教书的高手,而且是育人的智者。如果把教师教书育人比喻为为人治愚,那么,扁鹊的故事对培育人才,尤其是转化后进生富有启发意义。

教师育人有三种类型:前瞻性预防、反应式应对和危机性处理。

前瞻性预防类似扁鹊的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在学生的危机刚露出“地平线”就发现了危机的信号,换句话说,前瞻性预防要求教师向前看,防患于未然,具有战略性的前瞻目光。

反应式应对类似扁鹊的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这种方法的实质是在学生出现明显变坏的迹象和信号时进行矫正,这些迹象和信号来自问题学生外在的言行举止和内在的思想动态,他们向老师暗示:当前的学生行为必须得到矫正,否则明天将付出更大的代价。

危机性处理类似扁鹊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这时,问题学生危机已经降临,问题学生既不容于正常环境,又不被正常环境所接纳。教师决不能袖手旁观了,必须采取对应措施来“化解”危机,使问题学生重新回到健康状态。

就像扁鹊所言,其长兄治病,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根,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可见,开展前瞻性预防最困难,因为问题学生危机的信号比较隐蔽,一般人无法看见,更不用说积极地进行矫正管理了。而其中兄治病,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乡里。这说明,当问题学生危机的迹象已经出现在眼前,令人难以否认时,往往由于它并不特别显眼,教师很可能会视而不见。对比前瞻性预防,开展反应式应对要容易些,但依然有难度。当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以为扁鹊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各地,可见发动危机性处理最容易,因为问题学生的危机已经严重到众人皆知,甚至可能滑向社会的对立面,这时候进行矫正阻力最小。

如果我们对以上几种育人的成本稍加分析,可以发现,前瞻性预防成本最低,它的应对措施动静最小,可以避免激烈的冲撞和缩小情感的落差。而危机性处理,是问题学生重拾信心、重回正确轨道的机会,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对抗、冲突等后果,甚至壮士断腕,矫正难度最大。

那么,哪种育人方式最容易开展,哪种育人方式最不容易发起?

经验告诉我们,实施前瞻性预防很艰难,就像让人们认识在视线边缘的威胁一样艰难。即使你帮助他人看见了远方的威胁,但是,它离我们越远,改变走向的机会越大。有句成语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穿越的时间越长,空间越广,所造成的误差就会越大。成功地推进前瞻性预防要求投入时间、精力、睿智以及宝贵的资源,这往往使得许多人神经紧张。一提到前瞻性预防,许多人觉得,它不太可能达到未来目标,不太可能获得更好的回报。特别是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人们反对这种方式的倾向会更加强烈。许多前瞻性预防失败就失败在人内心的阻力上。

说到危机性处理,我们不妨设想这样一个场面:在战场上,有战士的手臂被炸断了,子弹在头顶呼啸而过,敌人步步逼近。此时,军医不可能慢条斯理地试着将手臂修复,必须立即给手臂止血,不然战士会失去生命;如果需要截肢救人,也应该当机立断,当时根本没有时间把手术做得很精细。通过这个比拟,我们可以看出危机性处理的特征,它发动起来最容易——人们在“死亡”面前不可能无动于衷、视而不见。因为危机人人皆知,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支持。因此,危机性处理属于不得已而为之的方式。病急乱投医,就是危机性处理人们的普遍心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0
老师不是古代的“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现在的老师不传道。学生不是古代的“生”。生者,所以学道修身安民也。现在的学生就为找份好工作。所以school也不是学校,学校不是老师站着学生坐着,而是大家都坐着,也不是一个老师面对一群学生,而是一对一的教学。当然education也不是教育。翻译误事,已逾百年。英语的所有词汇,都不能够完全对应汉语的,心不是heart,父亲也不是father。我们的文化复兴,好像要从重编字典开始。一百年前,我们强调的是东西方文化的共同性,——这当然是对的。可是,一百年后,我们似乎应该关注一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了,这才全而不偏,不是吗?

一百年前,中国的教育不是这样的。从一百年前上溯到三千年前,中国的教育从来不是这样的。我们古代的人才,都是私塾官学系统教育出来的。如今,最后一代读过私塾的老先生,还有一些尚在人间。我和我的团队,这些年来到处拜访这样的老先生,询问当年的教育情况,采录当年的读书方法。昨天有人问起,那些老先生都是怎样的人?我郑重回答:不是现实中的人。和他们面对面坐,恍若隔世。他们吟诵的时候,会哭。他们和你一见如故,亲如家人。他们不顾年迈体衰,总是倾囊而授,或又拄杖带我们寻访他人,从未提报酬、版权,也从不怀疑我们是骗子,也从不担忧我们是文盲。他们都会随口作诗,儒经道藏,更是信手拈来。吃饭的时候,能为你解说每一道菜的来龙去脉。走路的时候,能为你指点每一处地方的历史变迁。天文地理、农业水利、医术药材、拳理兵法,都通一二。他们历尽苦难,死里逃生,却都达观开朗,笑对人生。他们是“士”,周坚老师谓横平竖直立于大地,他们身上最宝贵的东西,是气节。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气节不是一个架势,恰恰是亲切,是温柔,是可爱。

我们也认识一些会吟诵,但没有读过私塾的先生。这些先生或从家传,或从学堂、大学,或像我一样从采录习得吟诵。这些先生,就感觉是现实人物。这其中的差异,也难以说清,但就是感觉不同。所以不是吟诵使人不同,而是传统教育使人不同。

您教语文,教文学,教历史,教文化,只要是中国的,是不是就该了解一下古代是怎样教的。您是家长,是学生,是中国人,是不是应该了解一下古代中国人是怎么教育出来的。我们现在不想了解,是因为我们以为知道,以为没有价值,以为古人就是落后。章太炎先生说:目学变耳学。对历史的认识从亲眼见到变成了道听途说。我真心
第2个回答  2020-10-21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平天下是最高的境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