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轼身上看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9
苏轼一生命运多舛,生活坎坷,在失意迷茫中却仍能积极面对生活。

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了一个人的处事风格,苏轼的这种旷达的胸襟,估计跟他的祖父也有莫大的关系吧。

这位一字不识的老人,整天悠哉悠哉的,好像很少有烦心之事。时常带着酒壶,与朋友们席地而坐,饮酒谈笑。在荒年歉收的时候,他会慷慨大方地开仓散粮。

苏轼一贬再贬,最后贬到了穷乡辟壤的儋州,仍能雨中作乐,超脱平和地接受这人生的风雨,正如他自己所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我们都知道苏轼有一个奇葩的父亲苏洵。苏老泉在苏轼出生之后,27岁才开始发愤读书,决心步入仕途。

在苏轼小的时候,父亲常年不在家,教导他的责任就落在了他母亲的身上。

有一次,母亲教苏轼读《范滂传》时,苏轼问母亲:“我长大以后如果做范滂这样的人,母亲觉得如何?”他母亲不答,却反问道:“你能够做范滂,我为何不能做范滂的母亲?”

伟大的母亲往往能够孕育出伟大的孩子,苏轼一生积极入世,刚正不阿,应该得益于他的母亲言传身教。

他的父亲科考失败,心灰意冷的回到家中,看到两个儿子勤奋读书,他相信他的两个儿子肯定比他有出息,能够高中。从此决定花更多的时间来教导两个孩子。带着两个孩子访名川拜名师,两兄弟能够在意气风发的年纪绽放异彩,离不开父亲的谆谆教导、循循善诱。

每个人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最先在这张白纸里添上色彩的的是的父母。

据说,一个天才和一个傻子在智商上只有千分之四的差异,长大后,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为什么会如此之大呢?应该与源头的家庭教育息息相关。

刚毕业那会儿,母亲就对我们四四妹讲,你们要找谁结婚,我干涉不了。但我现在说的这些,希望你们都听进去,一、Ta的父母是不是正派之人,家风好不好。二、Ta是不是一个孝顺的人。三、Ta对孩子是不是有耐心。如果这三点做不到,就不要给我带回来。

我的母亲只读了小学一年级,却能够辅导我侄女的小学的作业,我搞不明白她自己是怎么会的,而且所有的字都认识。有一次在旁边细听,原来她并没有教具体的知识,她就在旁边,不耐其烦的引导我侄女自己去解决问题,做出正确的答案。

有一次,我在教侄女作业的时候,气得面红耳赤,她居然无动于衷,答案呼之欲出,她还是没弄明白,不会做。

我深吸一口气,准备骂人的时候,她扭头对我说:“一个对孩子没有耐心的人,遇到事情心烦气燥,做不到心平气和,这种人是做不出大事的,也是一个没有大气量的人。”这不是她这个年纪能够说出来的话。她说,奶奶常常这么说对她说。

我的侄女现在就非常的佛性,不急不躁,唯一让她挂在嘴边的烦,是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去读书,觉永远没睡饱。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大人们不要只注重马儿跑的快不快,更要注重有没有把马儿喂养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