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子和银票的概念?

如题所述

现代人对于古代银两的价值,主要有两个误区:一是以为古代一两银子等于今日的一元钱;二是以为古代的银票就是今日的钞票或者支票。
其实,古代中国银子缺乏,看过一些古籍就可以发现,一两银子的货币价值相当高。一两银子等于铜钱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后)。而直到清末,一斤(相当于1.2市斤)猪肉只要二十文钱,一亩良田只要七至八两银子或者十二三个银元。几两银子、几十两银子就是一大笔钱,有百两银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够买上十几亩良田。在明代,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两半银子就够了,所以戚继光的士兵军饷一日只有三分银子,一月不足一两。清代银与铜的比价稍少,主要是鸦片战争前外贸顺差大,银子大量流入后,银价下跌造成的。后来大量赔款后,银与铜的比价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铜钱,清末时使用铜元,很少用银子作为日常交易用。许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见过银子。所以口语中表示没有钱(贫穷)时用“没有铜钱(钿)”而不说“没有银子”。要知道万历年间国库年收入才达到200万两银子,而且还是经过张居正改革后国库收入丰富才有的数字。

扩展阅读-银两作为流通货币的原因
在宋朝以前白银总量太少,价值过高,还没有成为流通货币,只存在于朝廷赏赐与国家结算当中,比如税收、国家支付等,实际上明朝以前,市场流通的货币通常仅使用铜钱。银两成为流通货币只是明清两代对外贸易活跃,外国白银大量涌入以后的事。但为何在很多人心目中一向以为银两是历来的流通货币呢?主要是因为明清小说的盛行,均按照当时的生活情况为常识对前朝进行描写,如《水浒》、《金瓶梅》、《三言二拍》,等等,而这些作品中的银两价值均以明朝的银价为标准,与原有的文、贯、缗、铢等货币单位混淆在一起,并且对后世影响很大,因此今人所写的以中国古代为背景的历史小说、武侠小说作品如《射雕》等书中,也多把古代流通货币统统说成“银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