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毕业生赴农村支教6年为什么没恋爱?

如题所述

袁辉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大学时喜欢研究国际政治。2012年毕业后,他来到距离家乡1000多公里的乡村小学支教,至今已是第六年。

课下,孩子们喜欢喊他“袁哥”。“袁哥”面容平和阳光。30岁了,他没买房买车,也没恋爱结婚。与许多年轻人一样,在大学毕业的关口,袁辉也面临过选择。

毕业前夕,导师写了封亲笔信,推荐他到南京市一家杂志社工作。面试后,总编辑对他很满意。回去的路上,袁辉犹豫了。

他想起高中时的梦想。

那时,看到一些学校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成为“考试机器”,袁辉就想,有没有其他方式,学生既能真正掌握知识,又能快乐学习与成长?他希望自己能为教育领域的发展注入新的力量。

在高中,他碰到过好老师,既才华横溢、又平易近人,有时在校园里遇到,他会冲过去一把抱住老师。他觉得,教师这个职业挺好。

相比城市的车水马龙、嘈杂熙攘,袁辉更喜欢农村。小时候,他曾在农村生活过一段时间,那里蓝天白云,绿树成荫,捉泥鳅、钓龙虾都成为美好的回忆。

去农村支教的想法,在他心中越来越清晰。

最终,他婉谢了老师与杂志社的好意,背起行囊,向西出发了。

袁辉先后去过四川省马边彝族自治县、贵州都匀县的两所学校,不凑巧,两校暂时不缺教师。他想起在电视上看过湖北省巴东县“拐杖教师”谭定才坚守乡村教学点的事迹,坐上火车转汽车再转三轮车,来到谭老师所在的清太坪镇姜家湾教学点。

眼前的小伙子,让谭定才有些疑虑:一个名牌大学生,千里迢迢来山里的教学点教书,想清楚了吗?谭定才劝导他再考虑考虑、回去找份好工作。

袁辉很坚定。清太坪满目葱翠、山野清新,孩子们纯净清澈的眼神,更让他确信,这里就是自己想要待的地方。

报当地教育部门备案同意后,他找了间空教室,安置了下来。

2016年南京大学举办诗歌节,袁辉作为校友参赛,获得“诗韵风华奖”。“安然明物理,岁月且蹉跎”“极望无云天静邃,不知何物动心扉。”……他把自己喜欢的东西都写进去了,有春天与爱情,有崔健和康德,也有徐州的燕子楼。

曾经有亲戚热心帮忙介绍相亲对象,袁辉一概不理。他觉得,爱情要看缘分;他也没打算离开,“可能,现在的工作不是很适合谈婚论嫁”。

他有太多留下的理由:6年下来,已经爱上了跟孩子们相处的时光;自己的教学探索,也才刚刚起步;支教不是来体验生活,而是一份事业,开始了就不要轻易停下。

支教是一份伟大的事业,这样的人真的值得很多的年轻人借鉴。

以上内容来源:中青在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6-22
你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