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抗挫折能力强的孩子

如题所述

抗挫能力的培养: 1、父母要树立挫折教育意识,认识抗挫教育的重要性 许多父母都认为,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应该对孩子保护有加。这种观念直接影响了孩子。其实,一个人受点挫折,尤其是早期受一些挫折,很有好处。家长应正确看待挫折的教育价值,把它看成是磨炼意志、提高适应力的好方法。我国自古就有“自己跌倒自己爬起”的古训,家长要认识到,孩子要长大,将来必定要自己去面对社会、人生和生活中的一切。因此,有意识地让幼儿受点苦和累,受点挫折,让幼儿品尝一点生活中的磨难,从而使其懂得人生道路的坎坷,并学会从挫折中接受教育,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独立意识,以及应对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小的方面来说,对于他们个体的成长有利,大的方面来说,今天的幼儿将担负起明天社会发展的重任,未来社会竞争更为激烈,每个人都需要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栋梁,对于我们民族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好在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了“温室的鲜花生命力永远比不上山间的野草,让孩子直面挫折,学会应对挫折,才会让孩子活得更好。我们需要对孩子进行适度的挫折教育,以增强其承受挫折和排解挫折的能力,因此,幼儿抗挫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抗挫教育也显得尤为重要。 心理家研究指出:当人们遇到挫折时,高达九成以上的人会选择五种反应:攻击、退化、压抑、固执与退却,而正面思考者的比率低于10%。大多数人在遇到挫折时,很容易陷入负面情绪,总是将失败的想法归咎到负面的事物上,习惯对自己一味的责备和否定,不懂得如何去调整负面情绪。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挫折未必总是坏的,关键在于对待挫折的态度”。一个能笑看一切的人抗击打能力必定会比一般的人强。具备很强的挫折抵抗力的孩子就是那些在困境中依旧能够快乐前行的孩子,因此,培养孩子乐观开朗的个性很重要,让孩子能微笑着面对挫折。 2、把握挫折教育的时机,帮助幼儿正确理解挫折孩子对挫折正确的认知和理解是挫折教育的关键,是我们进行挫折教育的第一步。幼儿年龄小,对事物的认识是具体形象的,家长在幼儿面临困难时,应该让他们直观地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反复体验中逐步认识到挫折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从而真切地感受到要做任何事情都会遇到困难,成功的喜悦恰恰来自于问题的解决。只有让幼儿在克服困难中感受挫折,认识挫折,才能培养出他们不怕挫折、敢于面对挫折的能力。所以我们在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时,应该让幼儿直观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真实感知挫折,认识到生活有顺有逆、有苦有乐,从而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只有让幼儿在克服困难中充分感受挫折,正确理解挫折,才能培养他们不怕挫折、勇于克服困难的能力和主动接受新事物,承认并敢于面对挫折的信心。家长在平时孩子碰到困难时,教育孩子采取不回避的态度,鼓励孩子面对现实,勇敢的向困难发起挑战。一句“你行的”、“你真勇敢”、“好样的”、“瞧你做得真好”……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激励他努力去克服困难,当孩子一次次战胜困难时,他们便增添了勇气,激起了战胜困难的愿望。这使家长的“你行”也就变成了他们自己的“我行”!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反复出现某些性格上的缺点,不少家长也都常常为此大呼小叫,而事实上,这样的处理方法很不利于幼儿的心理成长。在遇到这种情况时,首先是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遇挫时要进行冷静的对待,不过分去放大自己的挫折感,这是克服挫折的重要因素。要随时暗示自已:困难谁都会遇到,“既来之,则安之”,用心理暗示缓解挫折感。例如,自己告诉自己“明天会更好”,给自己打气,使自己感觉到希望。还应创设一种宽松的情境,让幼儿自由表达他们受压抑的情感,抒发他们的不满,以缓解他们不愉快的情绪;如果孩子很生气,甚至大怒的话,则应找一些他们喜欢的活动,吸引他们参与,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从自己喜欢做的事中找到自信,从而减轻或消除挫折感。 3、教会孩子正确对待失败 很多情况下,给孩子带来最多打击的往往不是失败本身,而是他对失败的理解。比如你的儿子没能被选上代表幼儿园参加联欢会,他想到的原因可能是:“我不如别的小朋友。”但也有其他原因,比如“他们需要更多小女孩”,或者“他们要挑唱歌唱得最好的”。这样做不是要你教孩子逃避责任——有些时候导致失败的确实是孩子自身的原因。“任何人做事,一开始都会有困难”,这个是必须要告诉孩子的。父母可以激励孩子坚持到底,不必把尽善尽美看得过重。不要迫不及待地为孩子提供帮助,让他们自己试着用不同的方法来迎接挑战。如孩子学写字有困难,可以先让他临摹。 作为孩子,对周围的人和事物的态度常常是不稳定的,易受情绪等因素的影响,在碰到困难和失败时,他们往往会产生消极情绪,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失败和挫折,这时,家长要及时告诉孩子,“失败并不可怕,你只要勇敢,一定能做好的”,“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看一看下次怎样做”。家长要有意识地将孩子的失败作为教育的契机,引导孩子重新鼓起勇气大胆自信地再次尝试,同时,教育孩子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提高克服困难和抗挫折的能力。4、对孩子的期望应合理,培养孩子能正确地评价自我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家长应有客观的评价,并据此对儿童的成长提出合理的期望,激励孩子向恰当的发展目标努力。如果家长只看到孩子的优点而无视他的缺点,孩子就会对自身的不足缺乏认识而骄傲自满,不能接受失败;如果家长对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就会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使孩子不敢面对失败;当然,家长如果总是挑孩子的毛病,贬低孩子,对孩子不抱期望,也同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这样的孩子缺乏自信,会逃避困难以求避免挫折。总之,家长对孩子不合理的期望会加大儿童遭遇挫折的机率。相反,家长的合理期望可以引导孩子对自我进行正确的评价,对自己在实现目标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挫折能有适当的预测。这样,孩子心理上对承受挫折有所准备,当面对挫折时也就会客观、冷静地应对。 5、给孩子树立榜样,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信心。心理学研究表明,榜样对儿童行为的形成和改变有显著的影响。给孩子树立不畏困难、战胜挫折的榜样,不仅有助于增强儿童勇敢面对挫折的信心,还可以向儿童揭示出这样的道理:对任何成功者不应仅仅羡慕而更应敬佩和学习,世上没有唾手可得的成功,只有在挫折中不断进取的人,才能摘取成功的桂冠。 在孩子遇到挫折时,正确适当的引导同样尤为重要。只要成人正确成功地加以引导和肯定,无疑是给了孩子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因为幼儿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因而应采取正面教育的方法,为他们树立正确的榜样,利用榜样的力量,增强幼儿的抗挫折能力。 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适时地给孩子讲些有关于挫折教育的故事,可以给孩子讲述伟人成长的经历、故事,“自古英雄多磨难”,世界上卓有成就的人,都是身经磨砺百炼成钢的。希望孩子以这些名人作榜样,不畏挫折。儿童生活中最好的直接榜样就是家长。“身教胜于言传”。家长对待挫折的态度和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态度和行为。 孩子也可以成为自己的榜样。比如,对孩子战胜挫折的经历,家长应指导儿童将其记录下来。这样,当孩子以后又面临挫折时,可以提醒他看看这些记录,向自己学习。当然,树立孩子做自己榜样的形式绝不是仅此一种,家长和孩子可以结合实际创造适合自己家庭的特殊形式。 6、注重幼儿能力的培养,培养孩子自立的能力和精神以及抗挫的信心 要想减少孩子遭遇挫折的次数,就要增强孩子抵御挫折的能力,如掌握与年龄相符的知识技能,比如大班的孩子应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会穿衣、系鞋带、叠被整理玩具等,如果这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都不会做,他就会在集体活动中落后于别人,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失去自信,以至于破罐子破摔,反正我不会做,反正我是落后的。除这些基本技能以外,还要增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如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遇到困难不退缩、失败后不悲观等。另外家长要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如洗手、洗脸、穿衣、整理床铺等,很多能力不是一次就能达到的。在日常生活中不放过任何机会抓住教育,应随时教育,随时观察,抓住机会,为他们提供条件,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当幼儿进步后,家长一定要以积极的态度给予赞扬和鼓励,强化幼儿的行为,并随时表现出认可的神态,使幼儿的受挫意识得到改变,提高他们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 能力不足的孩子,一遇困难就无力应付,时时会被挫折压得垂头丧气。能力强的孩子,善于解决问题,不易受挫,而且即使受了挫折,他们也能积极地从其它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补偿。儿童的许多能力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当儿童面对问题时,父母不应以“决策者”的身份越俎代庖,替孩子做决定、执行决定,而应作为“顾问”,向他们提供建议,对他们的选择提供咨询,教给孩子一些克服困难的方法,最后由儿童自己做决定并实施。这种教育过程不仅可以培养儿童的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儿童自己对自己行为负责的精神。 7、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勇气 孩子一生中不遇挫折是不可能的。为了让孩子在今后的生活中少吃苦头,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要给孩子锻炼的机会,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适当地吃些苦头,培养他承受挫折的勇气和能力。有了这样的准备,孩子才可能在今后少吃苦。不少家长也懂得这个道理,也教育孩子要不畏艰险、勇敢坚强,但这种教育往往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家长既不忍也不敢将孩子置于困难之中。然而,面对挫折能够坚韧不拔的性格,仅靠说教是无法培养的,儿童必须经历挫折才有可能超越挫折。因此,家长在日常教育中还应注意设计教育环境,不要一味给孩子营造一切需求都能轻易得到满足的生活环境,更不要阻碍孩子适当接受困难和挫折磨练的机会。挫折教育重要的并不是挫折本身,而是孩子在受挫后是否有恢复能力,是否有无所畏惧的自信心。其实,挫折教育就是要培养孩子寻找幸福的能力,这样在任何挫折面前才能泰然处之,永远乐观。 家长要提高认识,改变原来的教养态度,让孩子走出大人的“保护圈”,放开手脚不要怕孩子摔着、碰着、饿着、累着,孩子摔倒了鼓励他自己爬起来;对挑食、偏食、厌食的孩子,饿他一两顿又何妨。孩子的事情让他自己做,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家长不要去帮忙,例如,要玩具自己去拿,衣服、裤子自己穿,在家庭生活中,要安排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切不可把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困难都解决掉,把他们前进的障碍清除得干干净净。 8、放开手脚,让孩子去做自己能做的事 中国孩子的致命弱点在于没有自主性、依赖性强。这种现象归根结底就在于父母的包办代替,让孩子缺乏自信,能力低下,使孩子丧失了自我实践的机会。 孩子穿衣、穿鞋时,笨手笨脚,磨磨蹭蹭,父母过来很快就帮他穿好了;孩子小时候学着自己吃饭,可能弄得满桌子都是掉的饭菜,还是没有吃到嘴里多少,父母看着便不耐烦,于是亲自喂孩子吃饭。父母的做法看起来利索、痛快,但却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机会,同时也养成了孩子凡事依赖父母的习惯。 如果对孩子过度地溺爱,事事包办代替,最终会使其养成娇弱的弱点,以至于一遇挫折便不知所措。例如孩子摔倒了,如果不严重,我们应鼓励他自己爬起来,而不是急切地跑过去相扶;孩子想要玩具,应当鼓励其自己去拿,衣服也要鼓励其自己去穿等,切不可让他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我们应当使孩子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一定的障碍和挫折,让孩子在生活中渐渐学会独立面对一切。 要舍得让孩子吃苦,让孩子吃苦应该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对孩子不要太溺爱,让他吃点苦,受点折腾;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给孩子安排一定的自理任务,孩子能做的,父母绝不要包办代替。 9、进行体能上的磨炼,以锻炼他们的意志 例如,冬季来临时,鼓励他们早起晨跑、晨练,磨炼他们与严寒作斗争的意志和毅力;在家里,也可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徒步郊游、爬山、逛公园等,从而使孩子体验到劳累,体验到艰辛,体会到生活中除了甜,还有苦和辣,使孩子在各种环境下受到挫折的磨炼。 10、通过批评、忽视等方式,使孩子接受挫折教育现在的一些孩子聪明伶俐,但由于在各种游戏和竞赛中,父母总是让孩子胜利,做事情总是表扬孩子做得最好,结果使孩子争强好胜、自以为是,偶尔接受批评,便会沮丧、恼怒或丧失信心。因此,对他们适当批评,指出其缺点和不足,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在游戏活动中,不一定每次都让孩子做主角,在竞赛活动中,也不一定要想尽办法让他们胜利。而当孩子犯错时,对其给以适度的惩罚,也可以使其体会受挫折的感觉,学会自我调节。有的父母不愿看到孩子失败,下棋、玩扑克、游戏、竞赛时,总是想尽办法让孩子赢,这样做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好处。有的家长总怕孩子受委屈,即使孩子做错事,从不说孩子的不是,久而久之,使孩子养成了只听得进赞扬的话,而不能接受批评的坏习惯,在学校一受到老师、同伴的批评,就会出现逃课、逃学、与同伴发生冲突的事件。其实,作为家长,有时让孩子体验一点失败的滋味未尝不是好事,可借机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因此,家长应该让孩子认识到每个人都有缺点,这些缺点自己不知道,但别人很容易发现,只有当别人批评时,自己才知道错在哪里,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并非讨厌自己,而是帮助、爱护自已,让孩子懂得有了缺点并不可怕,改正了就是好孩子。 11、不要轻易满足孩子的要求要让孩子明白:想得到一个东西,必须自己付出。只有经过自己努力获得的东西,才是最好的,也是最值得珍惜的。 12、利用现实生活,提高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美国人对孩子的教育值得我们借鉴,美国的教育专家认为,培养孩子的独立处事能力和抗挫能力,父母具有重要作用。美国的孩子从小就单独居住自己的房间,自己活动,锻炼独立生活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分担家务,例如打扫房间、替父母买东西等。在这些活动过程中他们常常会遇到困难挫折,父母应要求他们独立解决问题,在排除这些挫折的过程中,使他们进一步地成熟起来,提高独立处事的能力。 当家里发生一些变故时,父母不要向孩子隐瞒,一定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磨难对于孩子来说其实是一种财富,如果父母向孩子隐瞒实际情况,孩子就会失去战胜磨难的机会。失去这种生活实践的机会,对孩子来说损失是非常大的。13、生活中寻找逆境教育,提高幼儿抗挫能力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挫折,都是磨炼孩子意志和毅力的运动场。但挫折教育,也并非是让父母去搜索挫折,给孩子预制挫折,而是主张顺其自然,让孩子在挫折中体验真实的生活。适度和适量的让孩子感受挫折,在孩子遇到困难而退缩时鼓励孩子,当他跨过了无数道沟沟坎坎之后,就能体验“一览众山小”的人生修为。生活中,小挫折无时不在,让孩子经常有一些小挫折,在解决小挫折的过程中,可以增强抗挫能力。我们要让孩子知道失败的原因有多种,除自己的原因以外,也会有外界的原因,我们要总结失败的原因,下次尽量避免,只要努力争取,就会成功。 14、有意设计障碍,培养孩子抗挫能力 众所周知,自信心是开启成功大门的钥匙,注重幼儿早期自信心的培养,将有助于幼儿心理承受能力的增强。对孩子来说,在成长的道路上难免要遇到苦难、阻碍,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如果孩子平时走惯平坦路、听惯顺耳话、做惯顺心事,那么一旦他们遇到困难,就会不习惯,从而束手无策、情绪紧张,容易导致失败。所以家长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有意地给孩子设置些障碍,可以培养孩子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碰到挫折时有足够的心理预备,并能冲破阻碍、重新站起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在设置障碍时,要注意挫折教育具有预防性和针对性,可有目的地组织障碍性活动。同时,家长还要注意孩子的年龄特点,设置障碍的困难程度须是孩子通过努力能够克服的,从而培养他们挑战困难与挫折的自信精神、坚强意志和抗挫能力。 当然,家长在给孩子设置障碍时应注重幼儿的年龄特点,设置的障碍困难程度须是幼儿通过努力能够克服的。前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就提出:要让孩子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我们家长就应该遵循这一理论,为孩子设置适度的障碍,才能让孩子不断体味到成功,增强自信,从而产生战胜挫折的动力。 我们设置的情境应符合幼儿心理承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把握好情境的“难度”和“强度”,避免使幼儿产生畏难情绪,当幼儿面对难题或遭受失败而出现情绪波动时,家长不必急忙去代替包办,更不能埋怨或奚落幼儿,应该留在孩子身边给他们一种安全感;同时,鼓励幼儿积极尝试,寻找战胜困难的途径、方法,必要时给予一些指导。 在设置障碍时,父母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组织障碍性活动。因为设置障碍会产生正反两方面的效应,如果运用得不好,反而会刺伤孩子,抑制孩子的积极行为。父母在为孩子设置障碍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设置障碍的对象是经常受到表扬的孩子 设置障碍的对象主要是那些经常受到表扬的孩子,这些孩子在生活中总是一帆风顺,所以要给他们增加一些挫折。而对那些受挫较多、性格内向而又脆弱的孩子,不适宜采用这种方法。 (2)设置障碍要适度和适量 由于孩子受挫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差,因此在设置障碍时,对于年龄越小的孩子,设置障碍应该越少,障碍发生的频率应该越抵。对于受挫较多的孩子,设置障碍应少,甚至可以不设障碍。设置的情景要能引起孩子的挫折感,但不能太强;同时,孩子一次面临的难题不能太多,否则,过度的挫折会损伤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其产生严重的受挫感,从而失去探索的信心。 (3)设置障碍要循序渐进 障碍的设置应该具有渐进性。障碍应该由小到大,由少逐渐增多,循序渐进,逐步增加难度,切不可一开始就给孩子一个下马威,这会一下子把孩子的自信心摧垮。 (4)设置障碍要与鼓励、表扬相结合 设置的障碍应与鼓励、表扬相结合。当孩子排除了障碍、战胜了挫折时,父母要给予及时的帮助与鼓励,强化孩子积极的行为,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在孩子遇到困难而退缩时,要鼓励孩子,在孩子作出努力并取得成绩时,要及时肯定,让孩子体验成功,从而更有信心去面对新的困难。 (5)不要太在意孩子的情绪反应 孩子在遇到困难与障碍时,感到委屈是难免的,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反应也是很正常的事情,父母应该有这种心理准备。在孩子受挫后,对一般的情绪反应,父母可以不加理会,让孩子自己去体验,然后振作起来;如果孩子情绪反应过度,父母要给予温情的鼓励以及必要的心理上的支持,让孩子及时摆脱失望、伤心等不良情绪反应,及时地树立信心。 父母不要轻易满足孩子的任何需求,有时候,父母不妨延迟、拒绝,让孩子尝尝挫折感。比如,孩子要吃饭时,故意晚点开饭;孩子想要玩具时,不妨可以拒绝他。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多经历一些困难与挫折,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利的。 (6)对陷入严重挫折情景的孩子,要及时进行疏导,防止孩子因受挫折而产生失望、冷淡等不良心理反应,在必要时可帮助孩子一步步实现目标。 15、利用榜样作用教育,增强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向孩子讲述一些名人在挫折中成长并获得成功的事例,让孩子以这些名人做榜样,不畏挫折;要注意父母和老师的榜样作用,在孩子眼中,父母和老师非常高大,无所不能,他们对待挫折的态度和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态度和行为;同伴也是孩子的“老师”,教师要抓住同伴的良好行为树立榜样,增强孩子抗挫折能力。 16、鼓励孩子克服困难,培养他们抗挫折勇气。 有的孩子在逆境中易产生消极反应,往往会垂头丧气,采取退避的方式。要改变这种现象,就必须在孩子遇到困难时,教育孩子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勇敢面对,向困难发起挑战。例如,当孩子登山怕高、怕摔跤时,我们就应该鼓励孩子说:“别怕,你行的!摔一跤算什么?你真勇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26

如何锻炼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星知计划#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