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当代文学作品中的私人化写作现象

如题所述

私人化写作:一、何谓私人化写作?

  私人化写作是90年代中期以后在文坛上出现的一个现象,也是一种新的写作方式,一般认为以陈染、林白、徐小斌等女性作家的写作为代表,又有人称之为"新状态文学"、"晚生代文学"、"个人化写作"。(1)
  私人化写作正在成为文坛热烈议论、评价的对象。本书之所以辟专节谈论这个问题,是因为私人化写作事实上标志着知识分子形象的分化,即从原来的清一色的代言式写作中,分化出了一种私人化的(即非代言式的或只代表个人的写作)。这对于研究转型期中国文化与知识分子状况是富有启示意义的。但由于它的出现时间还相当近,而且目前风头正健,远未获得作为学术研究对象所应有的距离。所以本书对其特点的概括与意义的分析都是尝试性的。(2)
  首先应当指出的是,目前对于私人化写作现象的许多分析与界定存在着理论上的欠缺,最主要的是理论标准的混乱。比如,有人把私人化写作称作"新状态文学"(新状态本身也缺少明确理论界定,所谓描写一种新的当下的状态),也有人把私人化写作的特点说成是"小说家生命的自然延伸","小说人物、叙述人物以及小说家本人在一种自由状态下合而为一。"(3)这里关键的问题是,关于"私人化"的界定必须以"公众化"的为对照。私人的(private)不仅指体验的方式或写作的方式,同时也指经验的类型或写作的内容。私人化的核心在于它与公众的(public)与群体性的严格对立与区别,而不在于其他(正如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对立与区别)。这样,我们就可以把私人化写作与所谓"新状态"或作家的"当下情感状态"等似是而非的东西区别开来,同时也把它与艺术风格、艺术个性等概念区别开来。作家的"当下情感状态"不一定就是私人化的情感状态;同理,"新状态"也不一定是私人化的情感或经验状态。它们都完全可能同时是公众化、群体化、社会化的。比如,如果"新状态"像有些评论家说的是指90年代中国大陆一种具有相当普遍性的(因而也就是非常公共化的)社会文化状态,如市场化、世俗化、全球化等(4),那么,表现与认同这种"状态"恰恰是丧失了私人性而不是获得了私人性。同样,如果说有些被认为是私人化的作家作品(如何顿)表现了个人对于当前商业话语的彻底认同,那么这种认同也恰好体现了私人化的丧失(因为当前的商业话语无疑是一种相当普遍化、公众化的强势话语)。
  私人化当然也不是一种艺术风格,历史上真正的作家都是有自己风格的,但并不都是

  (1)到了90年代末,以棉棉与卫慧为代表的所谓"另类"写作与私人化写作具有非常明显的相似性与连续性,因而也有人把它也归入"私人化"写作。但由于在本书写作的时候,卫慧与棉棉都还没有发表她们的代表作,更没有成为热点,所以本书的主要论述对象依然还是陈染、林白等作家,只是偶尔才参照棉棉与卫慧。
  (2)尤其是棉棉与卫慧以及其他所谓"美女作家"的小说,2000年开始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作为学术研究而言,这样的对象距离显然太近,这也是我的分析主要以陈染与林白为依据的原因之一。
  (3)王光东等:《文学不能放弃个人精神的高度:论90年代的个人化写作》。《作家报》,1996年6月29日。
  (4)参照张颐武等人的见解。
  属于私人化的写作。艺术风格的核心是写作方式的独特性,而不是经验内容的私人性。所以鲁迅的写作是高度风格化的,但却不是私人化的。
    真正的个人化写作与传统集体叙事相比,更具有前瞻性与深切内涵,这种写作将抛弃皇帝的新衣,穿上朴素但是保暖的外套,以真诚的心灵来唤醒读者,唤醒世界。譬如陆离的《安乐死》、毕飞宇的《地球上的王家庄》、艾伟的《水上的声音》、李师江的《吴茂盛在北京的日子》、红柯的《吹牛》、刘玉栋的《我们分到了土地》等等。这样的写作脱离了集体经验,而是唤醒自己内心深处的隐秘情感,用细致的笔墨把这种隐秘情感真实地再现于我们面前,让我们惊讶。内中包含了小说的最基本的因素:虚构性、想象性、批判性,但它保持了个人化的色彩,不断打击经验世界与想象世界的界限,最终完成了对一个时代的真实书写。发现真相,书写真实,是这一代真正的写作者的责任。请原谅我用到了“责任”这样一个大词,然而正是“责任”才把一些真正的写作者与伪劣的造假者区别开来。

  然而个人化写作并不是一种标签,尤其不是那种“女性私小说”的写作。个人化写作是一种立场,拒绝集体主义式的经验复制,强调批判性与独立性。

  个人化写作标志着独立作家、独立诗人的成长和形成。但个人化写作并不天然具有免疫力,正如英国作家沃尔芙所说的那样:“这个自我对于文学来说当然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又是最危险的。因为你只有懂得怎么写作,才能在文学中利用你的自我。否则,琐屑的个性在印刷的永恒中腐败的景象令人感到恶心。”个人化写作首先是真正文学的再现,坚持个人性的批判勇气与艺术敏锐,是对传统文字的一次解放。在这种解放的方式下,个人化写作才显示出自身独一无二的生存主体性。说到底,尽管作家的禀赋和想象力、形式的转换固然可以弥补个人经验的贫乏,但对于写作来说,经验或经历毫无疑问依然是最为重要的资源。

  区别:个人化与私人化

  九十年代“个人化写作”、“私人化写作”概念的提出标识女性转向内心和自我发现。其实这两种命名都是指出一种现象,即九十年代的女性写作,但外延有不同,个人化按字面理解是写作的体验化、心灵化,这对每个作家都是必须的,它标识着一个作家的个性或者说是风格。但女性作家对个人化有自己的解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等同私人化,如林白对个人化的阐释就很精致,她说:“个人化写作建立在个人体验与个人记忆的基础上,通过个人化的写作,将包括被集体叙事视为禁忌的个人性经历从受到压抑的记忆中释放出来,我看到它们来回飞翔,它们的身影在民族国家、政治的集体话语中显得边缘而陌生,正是这种陌生确立了它的独特性。”这个概括包含两层意思:(1)个人化写作的基础是个人体验与个人记忆(包括自我经历)。(2)个人化写作的颠覆性与解构性,以它的独特性来和主导意识形态构成“她者”力量,从而对既有权力结构具有内在颠覆作用。所以,“她们”的个人化既是指向自身的又是要颠覆男性中心主义的。而私人化写作首先是个人化写作,它的叙事对象是与公共领域相对的“私人领域”、“私人生活”,叙事方式是自我作裸露,即“我手写我心”和“我手写我身”,叙事价值是女性拥有自己的权利。但私人化的同义词是具有隐私性的个人生活,所以它的内涵更丰富,在九十年代它有特殊的指向,那就是女性写作。所以我们把女性作家对女性自身的生理和心理进行自我发现和自我理解的写作定义为女性写作。

参考资料: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9-29
主要集中在女作家这一块儿
以陈染,林白为代表
第2个回答  2012-09-29
记录着别人,写着自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