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一共有几次思潮?分别是什么?

如题所述

中国现当代文学一共有8次思潮.

1、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从晚清的启蒙思潮到五四启蒙思潮。

特征:人的觉醒、国民性问题、批判倾向(封建专制、追求个性解放、自由幸福、关注低层)。

2、白话文学思潮:

批判文言——对汉字的批判、对文言的文化学批判。

特征:现代化、民族化。

3、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主题:人性、社会、革命。理论有:以人为本、新写实主义、社会主义。分为:中国现代现实主义和中国传统现实主义。

4、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诗学体系:强调主观性的艺术本质观、独创性的艺术生成观、自律性的艺术功能观;主题形态:人性复归、个性主题;传统渊源:人生哲学、审美情趣、艺术思维方式。

5、左翼文学思潮

基于革命形势,是革命乌托邦的想象方式,理论贡献有:新写实主义、唯物主义文艺观及方法理论、典型理论的引进和阐释。

6、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五四文学与新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田汉、闻一多);早期象征诗,现代派诗歌,九叶诗派。

7、自由主义文学思潮

人道主义、民主主义文学、人性阶级、民族生存。

8、民族化和大众化的文学思潮

五四的平民化倾向,左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大众化民族化倾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思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5-23
20年代:

1917年初的文学革命,是户国文学史上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开始。
【1】五四文学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文学革命主要影响的是20世纪20年代的文学。
首先是白话文兴起。
接着是各种外国文学思潮涌入和新闻学社团的蜂起:主要是: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派。
(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郭绍虞、孙伏园、叶绍钧。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认为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或者是现实主义一派。一人生和社会为题材,注重对社会黑暗现实的额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写法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了自然主义。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
(2)创造社主要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思潮,1921年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由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人成立,开始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表现作者内心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创作的“直觉”和“灵感”,注重文学的美感作用。同时注重表现时代的使命,对旧社会抨击。其主要作品都侧重自我的表现,有浓厚的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以此作为对现实的不满。
(3)新月社:1923年由胡适、陈源、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在北京发起。内部主要形成的是一个诗人群。倡导新格律诗。
其余的还有鲁迅的语丝社,主要是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后来形成“语丝体”对后来的额散文影响很大。
小说:
鲁迅:白话小说,不多言,大家呵呵
这就反映了20年代的小说:
1919年下半年,冰心发表《斯人独憔悴》,开创“问题小说”;
问题小说后来多倾向于现实主义,以叶圣陶为代表,形成了“人生派写实小说”;
鲁迅开创“现代乡土小说”
郁达夫等:现代抒情小说

20年代的诗歌:白话诗,郭沫若抒情诗,新月派,象征派(穆木天),无产阶级诗歌(邓中夏)
20年代散文:“随感录”作家群(鲁迅等),“言志派”美文(周作人),还有以上四个文学社的散文
20年代戏剧:五四新戏剧观,“爱美”剧(即业余戏剧,代表田汉)

30年代:
小说:左翼小说(以“左联”为核心,代表:张天翼,萧红,丁玲,矛盾),京派小说(远离文学党派性和商业性,代表:废名,沈从文),海派小说(最接近读书市场,代表:张资平恋爱小说,新感觉派小说刘呐鸥),此外,巴金,老舍,“大河小说”不属于上面任何派别
诗歌:
中国诗歌会:中共,无产阶级。主倡大众化和无产阶级意识;
后期新月派诗歌,向自由诗发展
散文:幽默的小品散文,“鲁迅风”杂文,京派散文
此外,报告文学兴起,由左联倡导
戏剧:无产阶级戏剧、红色戏剧、国防戏剧、农民戏剧

40年代:纪实小说、讽刺小说;“七月派”小说和东北作家群的回忆小说;张爱玲等通俗小说;赵树理和孙犁的“解放区小说”;
诗歌:七月诗派(抗日),九叶诗派,歌谣体新诗
散文:报告文学勃兴,杂文继承鲁迅
戏剧:广场戏剧,国统区、沦陷区和上海孤岛“剧场戏剧”。

50~70年代: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三次批判运动(强化阶级意识),毛泽东双百方针,主要是现实主义。
“十七年”:
小说:革命历史题材,农村现实题材,
诗歌:颂歌时代(郭沫若等),“干预生活”,高扬政治热情
散文:意识形态化,双百中审美个性意识复苏
戏剧:功利主义倾向,双百突破带有生活气息,阶级斗争戏繁荣。

1978年以来:现实主义回归与深化:伤痕文学、改革文学;
现代主义;
文学商业化、边缘化;

诗歌:归来诗人;朦胧诗;第三代诗歌运动,个人化写作
小说:寻根小说(知情小说等);
现代主义与“先锋”小说(西方色彩);
“新写实”热潮
散文:悲悼散文、报告文学、散文热。

由上综述,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
【1】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从晚清的启蒙思潮到五四启蒙思潮;特征:人的觉醒、国民性问题、批判倾向(封建专制、追求个性解放、自由幸福、关注低层)
【2】白话文学思潮:
批判文言——对汉字的批判、对文言的文化学批判;特征:现代化、民族化
【3】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主题:人性、社会、革命;
理论有:以人为本、新写实主义、社会主义;
分为:中国现代现实主义和中国传统现实主义;
【4】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诗学体系:强调主观性的艺术本质观、独创性的艺术生成观、自律性的艺术功能观;
主题形态:人性复归、个性主题
传统渊源:人生哲学、审美情趣、艺术思维方式;
【5】左翼文学思潮:
基于革命形势,是革命乌托邦的想象方式,理论贡献有:新写实主义、唯物主义文艺观及方法理论、典型理论的引进和阐释

【6】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五四文学与新浪漫主义
唯美主义(田汉、闻一多)
早期象征诗,现代派诗歌,九叶诗派
【7】自由主义文学思潮:
人道主义、民主主义文学、人性阶级、民族生存
【8】民族化和大众化的文学思潮:
五四的平民化倾向,左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大众化民族化倾向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5
新时期十年小说思潮的发展历程是(从思潮角度分析,而非题材角度,否则分类方法就有区别):

1“伤痕文学”(1977年——1979年),代表作《班主任》、《伤痕》

2“反思文学”(1979年——80年代中后期),代表作《天云山传奇》、《剪辑错了的故事》

3 进入80年初后,“改革文学”逐步兴起(其实“改革文学”从70年代末就有了,不过作品内涵还不够深刻),代表作《乔厂长上任记》、《赤橙黄绿青蓝紫》

4 从1983年后,“寻根文学”得到迅猛发展,代表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古船》

5 80年代末,“现代主义、意识流”色彩的文学作品建立了在文坛的应有地位,代表作《蝴蝶》、《山上的小屋》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05-24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是吸收外来文学营养使之民族化、继承民族传统使之现代化的过程 中国是一个有著悠久的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近代中国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中国现代文学产生於这一文化背景下,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外来文化,直接关系著现代文学的发展。现代文学在发展初期,为打破抱残守缺的国粹主义的思想统治,进行文学的彻底革新,曾对西方各个历史时期的文艺思潮、文学流派,包括各种文学形式、表现手法,作了全面介绍与广泛吸收,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学遗产进行重新评价。这对打碎封建旧思想、旧文学的枷锁,促进思想与艺术的解放,促进文学的现代化,起了重大作用。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者鲁迅曾经指出,中国现代小说的产生,“一方面是由於社会的要求,一方面则是受了西洋文学的影响”(《且介亭杂文‧〈草鞋脚〉小引》),他自己开始进行创作时所仰仗的也“全是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但由於中国现代作家自身与中国人民生活,特别是与民族解放、人民革命运动的天然联系,对民族心理、习俗、语言的熟悉,以及中国传统文学的修养,外来文化必然经过有意识地借鉴、汲取、消化的过程,逐步实现民族化。中国现代文学各个领域的早期开拓者,无论是小说领域的鲁迅、郁达夫、叶圣陶,诗歌领域的郭沫若、闻一多,散文领域的周作人、朱自清、冰心,戏剧领域的田汉、洪深,他们的创作几乎是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了现代化与民族化兼而有之的特徵。与此同时,作为发展过程中的历史现象,也曾经出现过对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都缺乏分析的形式主义偏向,一部分作家提出了在文化(包括文学)上“全盘西化”的错误主张,一些创作存在著脱离群众、脱离民族传统的“欧化”倾向。
第4个回答  2019-12-21
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近年来成为学界热门话题。具体到日本而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中国现当代文学引起了日本学界和广大读者的重视,而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更加速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日本的传播和接受。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学界对中国文学的关注往往局限于古典文学,希望从中寻找归属感、凝聚力和精神营养;而对于同时代的中国现代文学,则片面地认为那是向日本近代文学学习的产物,或者是借道日本向西方文学学习的产物。基于此,在我国现代文学诞生不久的20世纪20年代,日本学界只对鲁迅、郭沫若等个别作家作品刮目相看。
  例如青木正儿在《以胡适为漩涡中心展开的文学革命》(1920年发表)一文中说:“在小说方面,鲁迅是一位有前途的作家,其《狂人日记》描写了一个迫害狂幻想者的惊恐的幻觉,其水平已迈入中国小说家迄今未曾达到的境界。《新思潮》的同人在创作上也非常努力,但令人遗憾的是,其水平大都只有我国初中生作文的程度。”可以看出,青木对鲁迅的评价是很有前瞻性的,但显然低估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的水平,不过这种看法在当时的日本相当普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