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解读

红楼梦中对于探春的解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0
贾府的四个女儿,曹雪芹用心良苦地将她们命名为“原应叹息”,着墨稍多的是探春。“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这个女子聪明有志气,但仍强不过命运,被录在“薄命司”中。
探春的出场以黛玉的视角描写:“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其实黛玉初入贾府时不过六七岁,而探春也至多五六岁,外形远谈不上“削肩细腰,长挑身材”。但是第一印象至关重要,曹雪芹不惜采用了将来时,在读者的头脑里印上这个美而不俗的身影。探春的不俗还表现在审美上。她托宝玉出门带些“柳枝儿编的小篮子,整竹子根抠的香盒儿”之类的小玩意儿,宝玉认为这些采办交给小厮就行。探春却说:“小厮们知道什么。你拣那朴而不俗、直而不拙者,这些东西,你多多的替我带了来。”她的要求是“朴而不俗、直而不拙”,取民间艺术的精髓,当然不是小厮们能够懂得的。
刘姥姥第二次进贾府时,有幸参观了大观园中各路主子的房间。房间的布置除了体现主人的审美情趣,更能从中窥察主人的性格。“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堆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联云: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
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官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傍边挂着小槌。”这一段描写,所用形容词最多的是“大”,而作者一上来就抛出一句“探春素喜阔朗”,再看书帖、砚台、笔都是多的,就连花囊中插着的白菊也是“满满的一囊”。可以看出探春的大气。米芾与苏轼、黄庭坚、蔡蘘,书法史称“宋四大家”。他的山水画自成一家,是谓“米家云山”,其人个性怪异,世称“米颠”,后皈依了佛门。而颜真卿的墨宝端庄雄伟,气势开张,从中不但可以看出探春的艺术涵养,还可以看出她的阳刚气和若即若离的出世思想。其实每个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人心里都会有一个孔子,也绝对少不了一个老子。
贾府下人兴儿是这样评论探春的:“三姑娘的浑名是‘玫瑰花’。玫瑰花又红又香,无人不爱的,只是戳手。也是一位神道,可惜不是太太养的,‘老鸹窝里出凤凰’。”这寥寥数语不但勾勒出探春的轮廓,而且击中她的命门。庶出的身份在她阔朗的天性中投下挥之不去的阴影。探春是自卑的,所谓名不正言不顺,又所谓尊卑有别。在贾府这个弱肉强食的圈子里,探春将骨子里的自卑化为强烈的自尊。在凤姐抄检大观园时,得力爪牙王善保家的小觑探春,以为她一个姑娘家“又是庶出,他敢怎么”,于是上前掀探春的衣襟。探春自然是大刀向鬼子的头上砍去——毫不留情地掴了她一个耳光。骂:“你是什么东西,敢来拉扯我的衣裳!”“你搜检东西我不恼,你不该拿我取笑。”还拉着凤姐到她身上翻,说,“省得叫奴才来翻我身上。”在她的心里,奴才主子是泾渭分明的,而她这个奴才生出来的主子则需要时时提防旁人拿她那一半卑贱的血统作法。当懦弱的迎春遭下人欺凌时,探春站出来替她说话。给平儿讲的理是“物伤其类,唇亡齿寒”。迎春也是庶出,探春为其抱不平,不但出自姊妹之情,更重要的是维护庶出女儿的尊严。可见探春已将这种捍卫意识扩大化了。
这种意识对旁人显得“刺”,对自己的亲生母亲则显得寡情。庶出的身份不由己,探春认为弥补这个先天不足的办法就是划清界线。她托宝玉买东西,许他的好处是送鞋。宝玉说赵姨娘心里会有“想头”(即探春做的鞋不给亲兄弟贾环,而给宝玉。),探春说:“他只管这么想,我只管认得老爷、太太两个人,别人我一概不管。就是姊妹弟兄跟前,谁和我好,我就和谁好,什么偏的庶的,我也不知道。”她不但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在五十五回中,赵姨娘的兄弟死了,探春当家,按官中规矩赏银二十两。赵姨娘不依,大闹一场。她满心眼里拿探春当自己人,指望探春“拉扯”。探春说:“我拉扯谁?谁家姑娘们拉扯奴才了?”赵姨娘提醒她,死的可是舅舅。这一提,等于是当众揭她庶出的伤疤。果然探春“气的脸白气噎”,一面哭一面问:“谁是我舅舅?我舅舅年下才升了九省检点,那里又跑出一个舅舅来?我倒素习按理尊敬,越发敬出这些亲戚来了。”几个回合下来,探春奉行的是理和礼,祖宗的规矩是理,尊卑有别是礼。其实赵姨娘有这些个“想头”原本是人之常情。她的地位尴尬,正经主子把她看成奴才,奴才又不拿她当正经主子。好容易熬到女儿出息了,沾点光,扬眉吐气一把也无可厚非。可是女儿不买账,众人赖她混闹,平儿也说她“颠三不着两”,这里众人皆依着一个评判标准,即“礼不下庶人”。反正是奴才,管他有脸没脸。这样解释是抨击封建礼教,替众人开罪,探春却逃不了干系。与其说她是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倒不如说是人性中的虚荣心作祟。
庶出身份所引起的不单是“刺”、寡情种种,它还是探春的动力,激发她出人头地的欲望。可以说成是出于虚荣的雄心勃勃,但不妨理解为鸿鹄之志,因为不是每个人面对逆境都能这样雄心勃勃,与宝钗劝宝玉学些仕途经济的动机是不一样的。探春在与赵姨娘拌嘴时说:“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偏我是女儿家,一句多话也没有我乱说的。”凤姐和平儿闲话家常时也说过,庶出虽然名义上不该遭歧视,但身为女儿又比男人要糟糕,因为攀亲时男方也许会有讲究,不要庶出的。这个打击对封建社会的侯门千金而言是致命的。
儒家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国和平天下没女人插手的份,因此探春恨不是男儿身;幸好“齐家”是“贱内”、“拙荆”们的专业课。探春在这方面的造诣,王熙凤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虽是姑娘家,心里却事事明白,不过是言语谨慎;他又比我知书识字,更利害一层了。”王熙凤那是一万个男人都不如她的,她敬服的人可不会是泛泛之辈。探春在与李纨、宝钗共同当家时,确实展现了高超的管理才能。她主要干了两件事:裁减冗费和充分利用资源。贾府日常开销庞杂,费用重叠无法避免,这其中滋生了多少腐败弄权不是这儿讨论的。探春看清这一点,着手裁掉学堂“爷们”每人八两和丫头们每人二两,省下的钱对贾府而言不过九牛一毛,但开风气之先的魄力却是值得称道。此外,探春还将大观园实行私人承包责任制,省下一应管理费用四百两。钱不多,但封建经济本来是自给自足,贾府又是官宦人家,不会去搞投资经营赚钱,合理的理财便是生财了。而且下人也都利益均沾,确实是个高明的“双赢”结局。
值得注意的是探春和宝钗关于朱熹的一番评论。探春认为朱夫子的〈〈不自弃文〉〉是虚比浮词。宝钗立刻正色说探春“利欲熏心,把朱子都看虚浮了。再出去见了那些利弊大事,越发把孔子也看虚了!”探春笑以姬子的文章为自己辩护“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者,窃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可以看出探春并不是封建正统思想调教出来的合格品,那些东西只停留在她的有意识层面,没有深入她的灵魂成为息息相关的一部分。一旦事出突然,她的第一反应仍会是自己的能力和自己的是非观,而不是求救于孔孟之道。这是我认为她的寡情不是出于封建礼教而是出于虚荣心的原因。尽管如此,仍让人感到欣慰,总归是一个真实的探春。活在现世,再怎么超脱也无法对别人的评论无动于衷。而别人的评论往往又是建立在对评论对象不理解的基础上。正因为如此 ,人才会活得艰辛。
正是本着心中的是非观,在管理家政时,探春才有强烈的责任感,不怕得罪众人而裁减冗费。为贾府兴利除弊,真心诚意地为这个行将朽木的家族倾注自己的心血。正是本着心中的是非观,在凤姐抄检大观园时,探春才会痛心疾首地说:“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此时庶出嫡出都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是贾府的一员,而她生于斯养于斯的家族正面临末世的命运。她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可是她倾生平所学也不能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因为她与之角力的是强悍的命运,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
探春的结局是远嫁蛮夷,虽贵为王妃,面子上风光,但“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是凄凉的。元春还能一年半载见见家人,发发牢骚说送她“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探春是不能够了。虽为生离,怎知道这不是死别?纵然还能见面,那也将是多年以后、物是人非。贾府的一切从此可以不必记挂,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波诡云谲的命运都可以丢开,黯然离去的探春,独自一人且行且唱“高情不入世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09-10
探春是贾府中的佼佼者,薛宝钗曾说“我们家里姑娘们就算她是个顶尖儿.”有才情,有远见,敢说敢做,具有精明的才干;她机敏灵巧,工于心计;她自尊自强,极力维护自己的不容人侵犯的尊严。但由于“庶出”的身份,囿于世俗的偏见,她内心深处也有着强烈的自卑感。
  
   三姑娘探春,是贾政与赵姨娘所生,宝玉的同父异母的妹妹,贾环的胞姐,外号“三刺玫”。她是红楼梦里的一个重要的人物。她初次出场时,作者是通过黛玉的眼睛这样描绘她的:“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回)
  
  一 才自精明志自高
   同样出身大户人家,探春却表现出跟其他姐妹不同的品味和追求。且看作者对她闺房的描写:
  
   三间房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书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 的白菊花。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幅对联,乃是颜鲁公的墨迹。” (第四十回)
  
   这一种高雅疏朗的情调,一扫一般闺阁的庸俗与纤弱的气息,与她非凡的胸襟是吻合的。她在菊花诗会中她取名“蕉下客”,并宣称“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 (第三十七回)何等的气魄!让人叹服。还写诗道“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第三十八回)她正是以这种高雅的诗情来表达她的与时俗之人不同的高尚情操。无论是她闺房的脱俗布置还是她高雅的诗情,都是与她心胸、志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琴棋书画本是高贵家庭小姐们的消闲品,若论诗的格调与才气,探春确实不是最高,远比不上黛玉、宝钗、宝玉等,可诗社的发起者却是探春。从有了诗社后,黛玉、宝钗、宝玉以及湘云、李纨诸人才时常自动集合,展开了青年们不以长辈为中心而相聚的局面。这可以说是曹公对于探春的组织才能的一点小小表现,还不算是具体的刻划。
   从种种现象也可以看出探春对于自己的日常生活的处理是平稳而谨严的。她不同于迎春的怯弱和惜春的孤僻,但她也绝不沾惹一点是非。她和姐妹丫鬟们相处时,连玩笑也不多说一句。迎春的丫鬟司棋为了要吃炒鸡蛋而大闹厨房,后来又出了与表兄潘又安恋爱的乱子。惜春的丫鬟入画也为了偷存哥哥的银物而获罪。探春的丫鬟却从没出过什么各自毛病。当抄检大观园的时候,迎春惜春都吓得不得了,独有探春对这件事的执行者给了一个迎头痛击。这就是因为她平日能注意丫鬟的管理,才能有无恃恐。
  
   上面所说的还不足以说明探春的组织管理能力,对于她这种才能的描写,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弊”,是《红楼梦》中众多精彩绝伦的篇章片断之一,在这里,更集中地展现她这一性格特点,她的才情和干练都在这里显露无遗。凤姐小产卧病,并不是真病,其实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躺倒”。这时的贾府正经历由盛而衰的严峻现实。凤姐是长房媳妇,王夫人的内侄女,这件事,表面上看是“一碗水端平”,其实,这个凤辣子心里明白的很,贾府的长房只是个摆设,甚至是个窝囊废。因此,她办什么事都是看王夫人的眼色,实施王夫人的主张。这样的结果是贾府里面的关系非常复杂,正如探春自己所说的一样,“整个贾府个个都像乌鸡眼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三姑娘探春就是在这种矛盾重重,经济出现了“负增长”的严峻情况下上任的。加上她是贾政的偏房所出,有一个人人不齿的母亲和一个近乎恶棍的弟弟,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特别是贾府,这无疑又增加了探春的一层压力。即便如此,她一登上“议事厅”,几件事一过手,荣府的管事娘子们便感到这三姑娘“精细处不让凤姐儿”。平儿向凤姐儿汇报探春理家的情形之后,凤姐儿也连连夸道:“好,好,好!好个三姑娘!我说她不错。”“都知爱慕此生才”的凤姐是善识人的,三个“好”字也充分的显示了这三姑娘理家的能力。就是因为这样,她决心要和探春“协同”,拉她“做个臂膀”。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三刺玫”理家的精彩表现:探春当事之初,恰遇到她的生母赵姨娘之弟赵国基死亡之事。这样一个尴尬身份的人死了府该赏她多少银子呢?老管家媳妇吴新登家的故意刁难而不说明往例,不提供办法,难一难这位年轻姑娘,结果探春决定按旧帐赏银二十两,当面指斥了吴新登家的。这是探春第一件表示大公无私与英明独断的事;第二件便是免了贾环贾兰宝玉上学的点心纸笔的月银。这两件事虽不严重,却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与警惕。在凤姐对她不敢抵触的情形之下,探春又提出了两件事。一件是把每个姑娘每月重支的头油脂粉费二两银子免了。因为姑娘们每月已有了二两月银,丫鬟们又另有月银,这又和学里的八两一样重叠。另一件事,便是探春看了她家的奴才赖大家的花园的管理方法,感到大观园所生产的稻米竹笋莲藕花果鱼虾完全糟塌,提出了一个新的管理方案。她委托几个园中的服役的婆子媳妇分别承包,把大观园分包给她们,把一个消费性的大观园改造成了生产性的种植园,为贾府的经济找到了一个新的生长点。
  
   探春确实是贾氏姐妹中的佼佼者,她是“心里嘴里也来得”的。贾琏的小厮兴儿演说荣国府时说她是“玫瑰花,又红又香,只是有些扎手”。她确实也是如此。
  
   她是个很有抱负的人,她说过“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了,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 (第五十五回)她与红楼众女子的区别也在于此。
  
   二 生于“庶位”运偏消
  
   探春在贾府的地位是尴尬的:一方面,她是贾府的主子姑娘,享有封建贵族的一切特权;另一方面,她又是封建社会最让人看不起的姨娘所生的,为世俗所轻。特别是她的生母赵姨娘在贾府又是一个罪恶而可怜,让人所不齿的人物。她由奴才出身而做了贾府的侍妾,始终处在很卑贱的地位,而她又不安心,经常搞一些闹剧,让探春脸上更加的无光。加上她还有一个让丫鬟奴才都看不起的儿子贾环。这一切,都让探春感到非常的难堪。在“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庶无别则宗族乱”的社会体制下,探春的顾虑不是杞人忧天,兴儿曾向尤氏姊妹夸赞探春之后,说“可惜不是太太养的”,凤姐在连夸她三个“好”之后,也颇为惋惜地说:“只可惜她命薄,没托生在太太肚子里。” (第五十五回)她自己对平儿还说过一句话,可以说是当时婚姻的一种约定俗成的风气:“将来攀亲,如今有一种轻狂人,先要打听姑娘是正出还是庶出,多为庶出的不要的”。(第五十五回)
  
   对此现实,敏探春是认识得比谁都清楚的,对自己的优劣势她心里也是分析得很透彻的。她清楚的知道“庶出”这一致命伤最深深的影响她的社会地位、婚姻生活等。她是不愿意活得像迎春那样懦弱,也不愿意活得像贾环那样窝囊的。她极力向贾政、王夫人靠拢,竭力远离赵姨娘。她希望别人最好就忘记她是赵姨娘所生,只知道自己是“主子姑娘”,为此,她称自己的亲母亲为“姨娘”,处处维护王夫人,有一次,贾母因贾赦要讨鸳鸯做妾而动怒责骂贾赦邢夫人等,而王夫人也被冤枉,在这种情景下,众人都不敢发一言,惟探春不然:
  探春有心的人,想王夫人虽有委屈,如何敢辩;薛姨妈现是亲妹妹,自然也不好辩;宝钗也不便为姨母辩;李纨、凤姐儿、宝玉一发不敢辩:这正用得着女儿之时——迎春老实,惜春小——因此,窗外听了一听,便走了进来,陪笑向贾母道“这事与太太什么相干?老太太想一想:也有大伯子的事,小婶子如何知道?” (第四十六回)
  
   从这段描写中可以看出探春的心思的何等的精细,她对众人心理的揣摩,形势的分析是非常到位的。能用一句话为王夫人解冤,让老太太自觉糊涂,探春的机敏可见非同一般,也正是因为这次解围,让王夫人对她越发另眼相待。
  
   她极力亲近贾政、王夫人,费尽心思去搏取他们的疼爱。对宝玉亲热的称呼为“二哥哥”,经常为他做些小手工,而对于自己的胞弟贾环却极尽鄙视,与别人一样的歧视他,这固然也是贾环活该,但个中原由,与他是赵姨娘所出也有一定的关系的。
  
   纵观整本红楼,凡有探春出现的地方,基本上她的刻意强调的尊严也随之出现。尽管探春自己说“不管什么偏的庶的”,然而恰恰是她,最在意这种“偏的庶的”的尊卑概念。书中有一次:
  
   芳官几个唱戏出身的丫头和赵姨娘打闹起来,探春对她母亲的不自重行为非常的反感,毫不客气的教训了她生母一番:“何苦不尊重?大吆小喝,也失了体统。” (第六十回)赵国基死了,探春理家而不肯多拨一分银子,赵姨娘这个蠢妇人不知女儿心思,不满意探春给的抚恤金找她评理,我们通过她母女的对话来看看探春的心理:
  赵姨娘气的问道:“你不当家我也不来问你。你如今说一是一,说二是二。如今你舅舅死了,你多给了二三十两银子,难道太太就不依你?”……探春没听完,已气的脸白气噎,抽抽咽咽的一面哭,一面问道:“谁是我舅舅?我舅舅年下才升了九省检点,那里又跑出一个舅舅来?我倒素习按理尊敬,越发敬出这些亲戚来了……何苦来,谁不知道我是姨娘养的,必要过两三个月寻出由头来,彻底来翻腾一阵,生怕人不知道,故意的表白表白。也不知道谁给谁没脸?” (第五十五回)
  
   女儿掌权,当妈的希望多得些好处,是自然之理,而女儿不给面子,反而不承认赵国基这个母舅,只认王夫人的兄弟王子腾为舅舅,赵姨娘的忿恨是可以想见的。探春最忌讳的,就是在众人面前强调自己的庶出身份,而赵姨娘偏不避讳,(事实上按照我们今天的观点,她也无需避讳),驳了女儿的面子,刺痛了探春的心。她哪里能够理解,庶出,是探春心里永远的痛。
  
   和每个年轻女孩子一样,探春对未来也抱着无限美好的憧憬,囿于女儿身,她不能做一番事业;囿于庶出的身份,她不能像谪出小姐们那样,获得应有的社会地位和尊严,这两者都是生来就注定好了的,无法改变。她只有拼命遮掩,拼命回避,拼命摆脱,所以,她对亲娘的斥责,对亲弟弟贾环的冷淡,对王夫人几近谄媚的示好,都是这种心结发展的结果。同时,她对赵姨娘还有一种怨恨的心理,是赵姨娘把她带带到世上,是赵姨娘给了她庶出的身份,后来的读者指责探春没有人情,在事实上是成立的,但是生在那样的环境里,她的痛又如何摆脱呢?
  
  三 不容触犯的尊严
   因为庶出的身份,探春内心有着生来的自卑感,可是要强的性格又决定了她尊严的人格,由于自卑,这种尊严和自强越发显得珍贵,这也是探春一直以来用心维护的生命价值。探春虽然精明乖觉,却不曾有害人之心,可是,一旦自己的尊严受到威胁时,她就会毫不犹豫地坚决反击。
  
   在抄检大观园的事件中,一路从宝玉,黛玉,李纨,迎春,惜春房里搜检过来,都没有遭到反对,即使有,各房的主子奴才也没有表现出来,多是忍忍就过去了,就连一向厉害的晴雯也没有做过多的反对。只有探春的反应最激烈:“我们的丫头都是贼,我就是头一个窝主!”弄得凤姐下不来台。凤姐劝慰了一番,也没有承蒙她的领情,干脆将自个儿的东西全打开了来,说道:“我的东西倒许你们搜阅,要想搜我的丫头,这却不能。我原比众人歹毒,凡丫头所有的东西我都知道,都在我这间收着,一针一线他们也没得收藏,要搜所以只来搜我。你们不依,只管去会太太,只说我违背了太太,该怎么处置,我自来领。你们别忙,自然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的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第七十四回)
  
   好一段酣畅淋漓的斥责!面对抄检,探春自己先挡在前头,既是对抄检的反抗,也是对房里丫头的保护。不像惜春,恨不得将房里的入画给拿了去,好脱了干系,落得清净。探春的挺身而出,还有一个更深层的意义,那就是对自己尊严的维护,她认为触犯自己的丫头就是触犯了自己,强烈的自尊不允许这样的犯禁,即使这命令是来自平时一向费心靠拢的王夫人。这是一个原则问题,管她是贾母,王夫人,还是凤姐,她是不管了的。在这一点上,她体现出了比宝钗可贵的地方,她活得更有人格的价值。
  
   最后的一句话,是探春对贾府的预言,也正是贾府未来的命运。许多人分析说其实是曹公自己的话,不过是借探春“代言”罢了。依我看,这又何尝不能使探春的见识呢?这个女子,本身就体现出了与其它姐妹不同的特质,脂粉香气不是她的最爱,有一番作为,实现自身的价值才是她的最高理想,探春要是个男儿身,只怕要做个高官,立功立名,况且,作为贾府的一员,贾府的命运关系着自己的命运,操心焦虑,也是情理之中的。
  
  四 千里东风一梦遥
   探春的归宿,正如“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上所言: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远嫁他乡,在我们今天来看没有什么悲哀的,可是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则意味着音讯全无,生死两别。面对家长的安排下的这场婚姻,探春没有表现出过分的激动,书中只写道是“闷闷的,掉泪而已。”前途未可知,去到遥远的海隅,身边没个亲人,是好是坏都得自己担当。可是想到自己总归要离开贾府,又是庶出,能有个这样的归宿也算得不错了,所以,一向坚强的探春也只能是无奈大于悲哀,默默接受命运的安排。难怪在[分骨肉]里要唱道: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份量低,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第五回)
  
   这样一个贾府里的“顶尖儿”也走了,贾府的衰亡已是近在咫尺。探春走了,在走在贾府覆灭之前,有幸没有亲眼目睹这个庞然大树倾倒的过程,却又是幸运的。至于探春的婚后生活是否幸福,是如迎春一样遭到丈夫的虐待,还是如昭君出塞有一番青史留名?我但愿是后者。可是从上面这首词中暗示,恐怕探春的命运也不在她自己掌握之中,一望无边的浩浩江水,正如渺渺不可知的未来。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19

探春,贾府的三小姐,是贾政与赵姨娘的孩子,她自小生长在贾母身边,与贾宝玉等 人一块长大。她的身份不比贾宝玉,贾元春,她并不是王夫人所生。


贾探春是金陵十二钗之一,她出生在贵族之家,却又同一般的世家女子不一样,一方面她接受正统的文化熏陶与教育,另一方面她又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小姐。她生活在封建大家庭的高门院落里,但是却没有妇人一般的悲天悯 人。


探春有超强的理财与管理家事的能力,她在理财治家方面不徇私,一切的事都是公事公办,探春的舅舅赵国基去世,她按照规矩出了礼钱,并没有因为他们之间的亲戚 关系多给钱。探春对自己身边的丫头管理也是有一套,她吃饭的时候,身边的丫头没 一个敢说话的,不像迎春常常受丫鬟老妈子的气。


探春才华横溢,是大观园里海棠诗社的发起人,她有精明的头脑,果敢的性格,坚决的手段, 是贾府内阴盛阳衰的杰出的女性代表。”


探春命运最终是个悲剧,她身上摆脱不了封建伦理信条的侵害,她心高气傲,但是她却是赵姨娘所生,庶出的身份让她很想摆脱她与亲生母亲的关系。探春有很强的自尊心庶出的身份让她这个在封建社会成长的受过正统文化教育的孩子,难以封建大家庭里生存,她因为出身而自卑。这也是她悲剧命运的源头所在。

拓展资料:

贾探春,金陵十二钗之四,贾政与赵姨娘所生,贾府三小姐。她精明,有“玫瑰花”之诨名。她个性刚烈,庶出的身份是她最大的心结。抄检大观园时,她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令丫环秉烛开门而待”,许别人搜自己的箱柜,不许人动丫鬟的东西。

“心内没有成算”的王善宝家的不懂得这一点,对探春动手动脚的,所以当场挨了一巴掌。探春对贾府面临的大厦将倾的危局颇有感触,她想用“兴利除弊”的改革来挽救,改革成功,但无济大事。最后贾探春远嫁他乡,最终印证着“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的悲惨结局。

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她们的名字的第一个字合起来是“原应叹息”的谐音。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09

先看写她的诗句:才志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不畏强权,不畏人生,放在现代便是我们现代励志女性的化生。

聪明绝对,不亚于王熙凤、便是凤姐也让她三分、虽出生庶,她的才情更是不低,大众喜爱。

只是在她的那个时代,基于贾府落难,对于出生庶出的她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了。

或是替了姐姐做了另一个王妃...远嫁。

探春是个好姑娘,性格开朗积极乐观、人生不完美的是生她的那个时代、差了一个开放的国家的家族。

探春无疑是智慧的,清明的,傲娇的女孩,也一样是世故的。

一记响亮的耳光,是整部作品的高潮之一。胜过她远嫁的笔墨和带给读者的震撼。

她的美貌,聪慧,傲娇,毋庸置疑。

代理贾府内务事宜,处理舅舅,和赵姨娘的对话,可见一斑。母亲再不堪,也是自己的母亲。

拓展资料:

贾探春,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中人物,金陵十二钗之一,荣国府贾政与奴婢出身的妾侍赵姨娘所生的女儿,贾宝玉同父异母的妹妹,贾府通称三姑娘,宝玉及三春均在贾母身边抚养长大,所受教育极好,与嫡姐元春无异,林黛玉进贾府后搬到王夫人住处,元春省亲后住大观园。

她精明能干,富有心机,能决断,有“玫瑰花”之诨名,连王夫人与凤姐都忌惮她几分,抄检大观园时她扇了王善保家的一巴掌;她工诗善书,趣味高雅,曾发起建立海棠诗社,是大观园中的一位大才女;她关心家国大事,有经世致用之才,曾奉王夫人之命代凤姐理家,为了捧太太重用的奴婢袭人而打压赵姨娘,造成明明是奴婢家眷不该有丧礼费却高过身为姨太大赵姨娘的家眷,并主持大观园改革,是一位雄才伟略的政治家、改革家。

参考资料:贾探春 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