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我想知道这句诗的含义是什么? 急

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无名氏《杂诗》)
无名氏的《杂诗》以想象中的故园梨花溪月之幽雅高洁来反衬游子客居异地,有家难回的羁旅愁怨。全诗是这样写的:“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一、二两句交待诗人羁旅长安,有家难归的困窘;三、四两句想象故园旧山之景,抒写思乡念亲之情。一树梨花,沐浴着朗朗月光,静听潺潺溪水,象亭亭玉立的仙女,笑容可掬,姿态可亲。故乡的梨花啊,美丽高洁,幽雅迷人,可是对于飘泊在外的诗人来说,岂不是“美人如花隔云端”吗?“不知今夜属何人”问得何等伤心,何等苦涩!溪月梨花越是空蒙优美,就越能够反衬出游子归程无计的苦闷忧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5-18
落第情愁千古 诗文名传古今
——《落第长安》《杂诗》比较鉴赏
落第长安
唐·常建
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
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
杂诗
唐·无名氏
旧山虽在不关身, 且向长安过暮春。
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作者]常建,生卒年不详,开元进士,曾任盱眙尉。仕途失意,后隐居鄂州武昌。其诗多为五言,常以山林、寺观为题材。也有部分边塞诗。有《常建集》。  
【赏析】
  考场失意,千百年来就是读书人心中永远的伤痛,无数士人在仕进之旅中尝尽辛酸。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将这种情绪诉诸笔端。常建的《落第长安》和无名氏的《杂诗》就充分刻画了金榜无名的失望和痛苦,无颜归家的无奈与悲伤。
  唐代诗人常建一生沉沦失意,《落第长安》是他落第失意之作。本诗以设疑起句,诗人本来有个充满幸福和温馨的家,但不能回去,还要留在异地他乡。这种设疑的手法,促使读者往下读。“耻”、“失路人”揭出了谜底——政治清明却金榜无名,作者这个落榜之人只能无限羞愧。
  作者不回家,是因为害怕家乡的花鸟会耻笑于他。从“莺花笑”三个字可以充分感受到作者的羞愧之深。花鸟都会耻笑他,那么人会怎么样?结果不言而喻。诗人在这里运用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以虚写实,用“莺花笑”表现人的复杂情感,细腻而生动,让人回味无穷。
  既然害怕遭人耻笑,那就不回去了吧。可有家哪能不回呢?对家园的思念又是那样的深切!诗人落第后的沮丧和有家难归的无奈在诗中表现得极为深切,我们仿佛听到了作者的无声呜咽,这种压抑的情感,更让人同情,更能引起失意人情感的共鸣。
比较而言,倒是这位无名诗人的“杂诗”,由于手法灵妙,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无名氏的《杂诗》采用“乐景衬哀情”的笔法以想象中的故园梨花溪月之幽雅高洁来反衬游子客居异地,有家难回的羁旅愁怨。前两句交待诗人羁旅长安,有家难归的困窘。三、四两句想象故园旧山之景,抒写思乡念亲之情。“一树梨花一溪月”那是旧山的景色、故乡的花。故乡的梨花,虽然没有娇娆富贵之态,却淳朴亲切,在饱经世态炎凉者的心目中会得到不同寻常的珍视。虽然只是“一树”,却幽雅高洁。眼下又是暮春时节,旧山的梨花怕又开了吧,她沐浴着月光,静听小溪潺潺,就像亭亭玉立的仙子……然而这一切都“虽在不关身”了。故乡的梨花啊,美丽高洁,幽雅迷人,可是对于飘泊在外的诗人来说,是不能属于“我”了。“不知今夜属何人”问得何等伤心,何等苦涩!花月本无情,诗人却从“无情翻出有情”。溪月梨花越是空蒙优美,就越能够反衬出游子归程无期的苦闷忧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