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成长历史?

如题所述

大约在50亿年前,银河系里弥漫着大量的星云物质。它们因自身引力作用而收缩,在收缩过程中产生的旋涡使星云破裂成许多“碎片”。其中,形成太阳系的那些碎片,就称为太阳星云。太阳星云中含有不易挥发的固体尘粒。这些尘粒相互结合,形成越来越大的颗粒环状物,并开始吸附周围一些较小的尘粒,从而使体积日益增大,逐渐形成了地球星胚。地球星胚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运动着,并且不断地壮大自己。于是,原始地球就形成了。原始地球经过不断的运动与壮大,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模样。

地球已经是一个46亿岁的老寿星了,她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约在30—40亿年前,地球已经开始出现最原始的单细胞生命,后来逐渐进化,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生物。地球的平均赤道半径为6378.14公里,比极半径长21公里。

  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包层,这就是地球大气层。

  地球就像一只陀螺,沿着自转轴自西向东不停地旋转着。她的自转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约等于24小时。 同时,地球还围绕太阳公转,她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轨道的半长径达到149,597,870公里。 公转一周要365.25天,为一年。
太阳系在大约50亿年前诞生后,大约过了5亿年,地球开始形成。地球是由原始的太阳星云分馏、坍缩、凝聚而形成的。 首先,星子聚集成行星胎,然后再增生而形成原始地球。
  原始地球所获得的星子是比较冷的,但是每个落到原始地球上的星子都有很高的运动能量,这种能量因冲击转化为热能;另外,由于星子的堆积使地球行星外部重量增加,内部受压缩,消耗在压缩内部的能量转化为热被保存下来;再加上放射性元素铀、钍、钾等的衰变产生的热积累,地球开始变热,并最终导致大部分地区温度超过铁的熔点。原始地球中的金属铁、镍及硫化铁熔化,并因密度大而流向地球的中心部位,从而形成液态铁质地核。
  随后,地球的平均温度进一步上升,引起地球内部大部分物质熔融,比母质轻的熔融物质向上浮动,把热带到地表,经冷却后又向下沉没,这种对流作用控制下的物质 移动,使原始地球产生全球性的分异,演化成分层的地球,即中心为铁质地核,表层为低熔点的较轻物质组成的最原始的陆核,陆核进一步增生、扩大形成地壳。地核与地壳之间为地幔。分异作用是地球内部最重要的作用,它导致了地壳及大陆的形成,并导致大气和海洋的形成。
大多数专家认为,地球上的水出现在大约40-36亿年前,当时地球仍处于形成阶段,并且在遭受着数千颗大大小小彗星与陨石的不断撞击。科学家们认为,在这些撞向地球的小行星中,有很多都储存着丰富的水资源--它们存在的形态包括蒸汽、液态水和冰。
  氢和氧结合成的水,原先潜藏于一些矿物中。当原始地球变热并部分熔融时,水释放出来并随熔岩运移到地表,大部分以蒸气状态逸散,其余部分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进程中逐渐充满大洋。在原始地球变热而产生分异作用的过程中,从地球内部释放出来的气体形成了大气圈。早期地球的大气圈成分与现代不同,正是由于紫外辐射的能量促使原始大气成分之间发生反应,从无机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然后发展成有机高分子物质组成的多分子体系,再演变成细胞,生命得以开始和进化。
  经过早期分异阶段,地幔固结,原始地壳和大陆发育,并形成了大洋和大气圈。
  地核和地幔的变化对地球磁场的变化起主导作用。地质构造演化,板块的形成与运动,以及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说明,地球内部处于热学和力学不平衡的状态,存在巨大的力源,使运动持续不停。
  地核的两个可测的物理特性是磁场和热量。地核通过两个重要的直接途径对地幔产生影响,一是向地幔底部提供热量,激励地幔深处的热对流,即热的输出是通过传导与对流;二是对地幔施加一种机械的转矩,这种相互机械作用和包括大气运动等在内的其他地球过程,决定了一天的长短变化和地球转轴在空间的定向。
  地幔对流是发生在地幔中的一种热方式,也是一种地幔物质的运动过程。地幔中的这种热对流作用是地球内部向地球表面输送能量、动量和质量的有效途径,很可能就是地球演化的驱动力。
  地球的最上层是厚约100公里的坚硬岩石层,称为岩石圈,它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岩石圈下面是上地幔的低速层,其物质少部分是熔化的,但固体介质长期处在高温高压环境中会具有流变特征,整个低速层便可以发生流动变形,故称为软流圈,其下界深约220公里。岩石圈不是一个整体,而是被构造活动带割裂的、持续不断地相对运动着的若干刚性板块。最早曾将全球岩石圈分为6个大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澳板块和南极板块。这些板块的边界并非大陆边缘,而是海岭、岛弧构造和水平断裂。除太平洋板块完全是水域外,其余都是海陆兼有。绝大部分的地震和火山发生在板块边界处。板块构造对大陆陆块的联结和分离,对生物物种的迁移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板块大地构造学说认为:地球上层的大地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主要是这些板块相互作用的结果。板块变形主要发生在它们的边界部位,板内变形主要是大范围的造山运动。地球表面有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以及大西洋中一条很长的弱地震带,这些地震带正是板块的边界。
  美洲、非洲、欧洲和格陵兰在2亿年前的很长时间里都是连在一起的,约在2亿年前才开始分裂,后来扩张形成大西洋,这种过程叫做"离散";而印度板块还只是"到了距今0·7—0·6亿年前才漂移到亚洲附近,随后与欧亚板块产生相互碰撞。这种过程叫做"汇聚"。板块会分离和碰撞,还会沿转换断层相互滑动,这是板块构造理论的关键。
  在板块碰撞过程中,重的大洋岩石圈向较轻的大陆岩石圈之下的地幔中插进去,称为"俯冲"。正是因为印度板块的俯冲,使我国青藏高原在新生代隆起成为全球地壳厚度最大的、陆地上海拔高程最高的地区,对全球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由于板块的汇聚和离散及其持续不断的运动,给形成矿产造成了许多有利条件。在汇聚区,岩石圈俯冲到大陆或岛弧下发生重熔,含矿溶液上涌。世界上许多硫化物矿床都与板块汇聚有关。在岛弧与大陆之间的边缘海区,沉积物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创造了生油条件,我国东海、黄海和南海就是这类地域。板块的离散边界是新海底产生的地方,海水侵入岩石裂隙,溶解地幔上涌的物质,产生热水矿床。

英国媒体报道,最新研究显示,地球所在的银河系可能存在着约600亿颗“宜居”行星,而这些行星都有支持生命存在的条件,这项发现意味着,在距离地球的不远处,就可能存在外星生命。

参考资料:好几个网站找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3-31
大约50亿年前宇宙大爆炸,大约46亿年前形成太阳系。太阳系有九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分两类:一是类日行星主要由单一元素“氢”构成体积大,包括木、土、天、海,二是类地行星由多种矿物质组成,水金地火冥。地球的各种条件得天独厚,距离太阳不远不近,温度适合,有厚厚的大气,主要成分是氮(N),有大面积的海洋,有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才会产生昼夜四季和风雨雷电大气环流。质火山活动频繁,不停的进行造山运动,同时又有一颗卫星月球,减缓了地质灾害的发生。上的条件都具备了才使地球有了今天的景像。:(—NH2)和碳水化合物是形成生命的基本条件,雷电和大量的氮气是形成氨基酸的基本要素,氨基酸和海洋中的碳水化合物和矿物质形成了更为复杂的有机物,直到大约38亿年前出现最原始的生命,原始的生命在海洋中避免了紫外线的伤害,慢慢的休养生息,通过不断的光合作用产生大量的氧气,氧气形臭氧层又屏蔽了大量有紫外线,给生物从海洋到陆地的登陆创造了条件,地球的自转造成板块之间的挤压碰撞形成造山运动,造山运动加上降雨和冰川融水形成了江河湖泊,有了江河湖泊海洋中的生命才有机会深入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同时月球和地球的相互作用,又缓和了地球的自转速度,减少了地震火山的频繁运动。远古的时候月球离地球比现在近,随着公转在不断的远离,到现在看上去和太阳的直径差不多了才达到了一个平衡,给生命的后期发展提供了保护,从生命由海洋向陆地登陆。生命开始蓬勃的发展和高速的进化,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植物到动物到人用的时间越来越短,大约25亿年前出现藻类,6亿年前出现无脊椎动物,4亿年前出现鱼类和陆地孢子植物,3.3亿年前出现两栖动物,2.5亿年前出现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七千万年前恐龙灭绝,哺乳动物成为了地球的主角,大约500万年前出现原始类人猿,约20万年前人类进入旧石器时代,大约公元前21世纪中华大地出现第一个夏王朝…… (个人总结,约非摘录)
第2个回答  2012-03-31
最新更新是45年左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