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一书中提出的文学四要素是指

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一书中提出的文学四要素是指

  美国当代艺术学家爱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1、世界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主观世界。不论主观世界还是客观世界,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他不仅是作品的反映对象,也是作者与读者的基本生活环境,是他们通过作品产生对话的物质基础。
  2、作者是文学生产的主体,他不单是写作作品的人,更是以自己最世界的独特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文学活动也是一种作者的感情表现活动。
  3、作品,作为显示世界的“镜”和表现主观世界的“灯”,作为作家的创造物和读者的对象,作品既是作家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又是读者接受的对象。
  4、读者是文学接受的主体,他不只是阅读作品的人,而是与作者共同生活与世界的活生生的人,他们通过作品而进行潜在的精神沟通,只有经过作者阅读鉴赏,作品才能实现其价值。
  5、文学四要素所形成的流动过程,其中必然包含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才能成为文学活动。文学活动不仅指“文学四要素”所形成的流程,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又是对象的主体化,在这个双向互动过程中,才显示出文学特有的社会和审美的本质属性。
  文学活动四要素不是彼此孤立或静止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它是围绕着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一个有机的活动系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8-12
艾氏在《镜与灯》中提出了作者、宇宙、读者、作品等文学四要素的说法:

  “每一件艺术品总要涉及四个要点,几乎所有力求周密的理论总会大体上对这四个要素加以区辨,使人一目了然。第一个要素是作品,即艺术品本身。由于作品是人为的产品,所以第二个共同要素便是生产者,即艺术家。第三,一般认为作品总得有一个直接或间接地导源于现实事物的主题——总会涉及、表现、反映某种客观状态或者与此有关的东西。这第三个要素便可以认为是由人物和行动、思想和情感、物质和事件或者超越感觉的本质所构成,常常用‘自然’这个通用词来表示,我们却不妨换用一个含义更广的中性词——宇宙。最后一个要素是欣赏者,即听众、观众、读者。作品为他们而写,或至少会引起他们的关注。”这种说法至今仍被沿用
毫无疑问,崇尚现实主义批评原则的批评家们尤其重视作品所反映的世界,也即作品所赖以产生的大的社会文化语境。而实际上,无论是现实主义作品,还是浪漫主义作品,甚至现代主义作品或者后现代主义作品,都无法脱离对世界的自然主义式的或突出典型意义的或反讽的或荒诞的或夸张的反映,只是分别具有这些创作倾向的作家对世界的真实性的强调有所不同罢了,有人侧重的是作家头脑中设计的真实,也有人则强调折射在作品中的客观的贴近自然本来面目的真实,更有人干脆就宣扬文学作品所创造的实际上就是一种“第二自然”。本书所讨论的浪漫主义文论所侧重的就是这最后一种美学倾向。甚至唯美主义的反真实观(即王尔德所谓的“一切小说都是谎言”说)也从某个侧面反映了作家本人对作品何以反映客观世界的态度。
  在这四大要素中,作品与艺术家(也及其作者)的关系也是作者讨论的重点,因为这正是浪漫主义作家的创作特色,因此崇尚浪漫主义批评原则的批评家很容易在浪漫主义的作品中轻易地窥见其作者的身影、性格、文风和气质,也即我们中国古典文学批评中所常说的“文如其人”。在批评理论和实践中,由于深受浪漫主义美学原则及其作品的影响,传统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批评家也特别强调作家创作的无意识动机,甚至公然声称创造性作家就是一个“白日梦者”,所有艺术“都具有精神病的性质”,这恐怕与他们十分看中文学作品与其作者的密切关系。,因此艾布拉姆斯的这四大要素后来经过比较文学学者刘若愚和叶维廉的修正和发展后又广为运用于中西比较文学和文论中,影响了不少从事中西比较文学研究的学者。
第2个回答  2012-08-08
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第3个回答  2012-08-10
作品、作家、宇宙、读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