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流芳百世,就要遗臭万年"是谁说的,做一下他的简介和历史评价

同题

桓温说的
如果能收复北方,当流芳百世,如果狠心夺取帝位,也能臭个千年
桓温(公元312年—公元373年)字符子,东晋大将,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娶明帝女南康公主为妻,其父为桓彝,曾三次北伐。桓温
字:符子
性别:男
卒于373年,享寿61。
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
效力于:东晋
官至:征西大将军,大司马,南郡宣武公。桓玄追谥为楚之宣武皇帝,庙号太祖。
外貌 形容:豪爽有风概,姿貌甚伟,面有七星。……少与沛国刘惔善,惔尝称之曰:“温眼如紫石棱,须作猥毛磔,孙仲谋、晋宣王之流亚也。”
生平事迹

少有大志,向往刘琨、陶侃的事迹。咸康七年(341年),任琅琊太守。永和元年(345年),桓温任荆州刺史,取代庾翼兵权。次年(346年),桓温趁成汉内部不稳之际,率军沿长江直上,平定蜀地,汉王李势投降,拜征西大将军,封临贺郡公。永和五年(349年)四月,后赵主石虎死,北方再度混乱,桓温多次请求北伐未果。永和六年(350年),朝廷以殷浩为中军将军、都督五州诸军事,委以北伐重任,以此抗衡桓温。结果殷浩大败而回,桓温遂掌大权。

永和十年(354年),桓温第一次北伐前秦,亲率步骑四万余人,水军直指南乡(湖北均县),命梁州刺史司马勋沿子午道(秦岭栈道,通向汉中)推进,一路攻占上洛(陕西商县),在陕西蓝田击破氐族苻健军队数万人,进驻霸上(长安东面),苻健以数千人退守长安,当地民众“持牛酒迎温于路者十八、九,耆老感泣曰:‘不图今日复见官军!’”(《晋书》),桓温未乘胜追击长安,反待敌自溃,期间本想将春麦收作军粮,但秦军已抢先收割,晋军粮秣不继,被迫撤返襄阳。永和十二年(356年),桓温第二次北伐,击败羌族姚襄,收复洛阳。隆和元年(362年),桓温建议迁都洛阳,又建议南迁的士族返乡,但遭到达官贵人激烈反对。前燕趁东晋君臣相互猜忌和牵制之际,重新占领洛阳。太和四年(369年),桓温为了树立更高的威望,决定率步骑5万北伐前燕,一路势如破竹。经金城时,“见前为琅琊时所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涕。”(《世说新语》)在枋头(今河南汲县东北)忽逡巡不前,企图“坐取全胜”。不久军中绝粮,又闻前秦援兵将至,遂烧船、弃甲,自陆道撤退,凿井而饮,行军七百余里,途中遭前燕骑兵伏击,损失三万余人,大败而归。

桓温长期掌握大权,素有不臣之志,颇羡王敦之举。有一次,他抚枕而叹:“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覆遗臭万载耶?”咸安元年(371年),率军攻寿春(今安徽寿县),俘斩袁瑾。同年,桓温废帝司马奕为东海王,改立简文帝,以大司马专权,次年,文帝死,桓温有代晋之谋,不久病死,由其弟桓冲代位。

桓温北伐的动机大概跟刘裕差不多,企图籍此立威,掌握朝权。

在北伐之前,桓温已经迫使晋廷给他加殊礼,位在诸侯王之上。很明显,桓温是想趁着北伐胜利的余威,回来后篡夺皇位,或者说至少是为篡位作准备,但他的运气实在不好。

前燕当时慕容垂还在,其指挥才能众所周知,加上桓温本是赌徒心性,敢于冒险,偏偏此次北伐过于迟重,不听郗超之谋,结果在连战胜利的情况下,最后粮尽退兵,被慕容垂所败。

枋头败归后,桓温威望大减,方寸大战,便想用废立的办法重新树立威权,于是废了司马奕,另立简文帝,这样他就拿到了类似霍光那样的辅政大权,下一步就要篡夺,可惜一病而死,未能实现。

至于司马奕,虽然被桓温废掉,但桓温死后,谢安等人也无意让他废位,所以只能老老实实去当他的东海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2-15
桓温
在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两晋政治舞台,桓温也算个枭雄了,“不能流芳百世,就当遗臭万年”的名言也是他首创的,史书上评价桓温说:“挺雄豪之逸气,韫文武之奇才”。当时他当了大将军又当宰相,就想再弄个皇帝过瘾,可惜没当成就病死了

桓温(公元312年—公元373年)字符子,东晋大将,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娶明帝女南康公主为妻,其父为桓彝,曾三次北伐。

基本资料

桓温
字:符子
性别:男
卒于373年,享寿61。
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
效力于:东晋
官至:征西大将军,大司马,南郡宣武公。桓玄追谥为楚之宣武皇帝,庙号太祖。
外貌 形容:豪爽有风概,姿貌甚伟,面有七星。……少与沛国刘惔善,惔尝称之曰:“温眼如紫石棱,须作猥毛磔,孙仲谋、晋宣王之流亚也。”

相关人物

桓彝:桓温之父,晋朝官员。在苏峻之乱中被叛军所杀。
司马氏:桓温之妻。晋明帝女,南康公主
桓冲:桓彝幼子,接替死去的桓温。在淝水之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桓玄:桓温之子,字敬道,楚武悼皇帝。篡夺晋安帝皇位,后被刘裕等人击败,逃亡路中被杀。
殷浩:东晋权臣,被委任北伐。失败后遭到免职,权利落入桓温手中。
李势:成汉皇帝,为桓温击败后投降东晋。
桓云、桓豁、桓秘:桓温之弟。桓秘曾与其侄谋刺桓冲,失败后被流放。
桓熙、桓济、桓歆、桓祎:桓温之子。熙字伯道,济字仲道,二人谋杀桓冲失败后遭到流放。
桓伟:桓温之子,安西将军、持节、都督荆益宁秦梁五州诸军事、领南蛮校尉、荆州刺史、西昌侯。追赠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温峤:东晋大臣,在桓温出生时说:“此儿有奇骨,可试使啼。”,听到啼声后说:“真英物也!”。因此原由,桓彝将其子命名为“温”,温峤笑着说:“果尔,后将易吾姓也。”
庾翼:桓温好友,曾上表推荐桓温。庾亮之弟。
孟嘉:桓温参军。
孙盛:桓温参军,史学家

生平事迹

少有大志,向往刘琨、陶侃的事迹。咸康七年(341年),任琅琊太守。永和元年(345年),桓温任荆州刺史,取代庾翼兵权。次年(346年),桓温趁成汉内部不稳之际,率军沿长江直上,平定蜀地,汉王李势投降,拜征西大将军,封临贺郡公。永和五年(349年)四月,后赵主石虎死,北方再度混乱,桓温多次请求北伐未果。永和六年(350年),朝廷以殷浩为中军将军、都督五州诸军事,委以北伐重任,以此抗衡桓温。结果殷浩大败而回,桓温遂掌大权。

永和十年(354年),桓温第一次北伐前秦,亲率步骑四万余人,水军直指南乡(湖北均县),命梁州刺史司马勋沿子午道(秦岭栈道,通向汉中)推进,一路攻占上洛(陕西商县),在陕西蓝田击破氐族苻健军队数万人,进驻霸上(长安东面),苻健以数千人退守长安,当地民众“持牛酒迎温于路者十八、九,耆老感泣曰:‘不图今日复见官军!’”(《晋书》),桓温未乘胜追击长安,反待敌自溃,期间本想将春麦收作军粮,但秦军已抢先收割,晋军粮秣不继,被迫撤返襄阳。永和十二年(356年),桓温第二次北伐,击败羌族姚襄,收复洛阳。隆和元年(362年),桓温建议迁都洛阳,又建议南迁的士族返乡,但遭到达官贵人激烈反对。前燕趁东晋君臣相互猜忌和牵制之际,重新占领洛阳。太和四年(369年),桓温为了树立更高的威望,决定率步骑5万北伐前燕,一路势如破竹。经金城时,“见前为琅琊时所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涕。”(《世说新语》)在枋头(今河南汲县东北)忽逡巡不前,企图“坐取全胜”。不久军中绝粮,又闻前秦援兵将至,遂烧船、弃甲,自陆道撤退,凿井而饮,行军七百余里,途中遭前燕骑兵伏击,损失三万余人,大败而归。

桓温长期掌握大权,素有不臣之志,颇羡王敦之举。有一次,他抚枕而叹:“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覆遗臭万载耶?”咸安元年(371年),率军攻寿春(今安徽寿县),俘斩袁瑾。同年,桓温废帝司马奕为东海王,改立简文帝,以大司马专权,次年,文帝死,桓温有代晋之谋,不久病死,由其弟桓冲代位。

桓温北伐的动机大概跟刘裕差不多,企图籍此立威,掌握朝权。

在北伐之前,桓温已经迫使晋廷给他加殊礼,位在诸侯王之上。很明显,桓温是想趁着北伐胜利的余威,回来后篡夺皇位,或者说至少是为篡位作准备,但他的运气实在不好。

前燕当时慕容垂还在,其指挥才能众所周知,加上桓温本是赌徒心性,敢于冒险,偏偏此次北伐过于迟重,不听郗超之谋,结果在连战胜利的情况下,最后粮尽退兵,被慕容垂所败。

枋头败归后,桓温威望大减,方寸大战,便想用废立的办法重新树立威权,于是废了司马奕,另立简文帝,这样他就拿到了类似霍光那样的辅政大权,下一步就要篡夺,可惜一病而死,未能实现。

至于司马奕,虽然被桓温废掉,但桓温死后,谢安等人也无意让他废位,所以只能老老实实去当他的东海王。
第2个回答  2008-02-15
桓温(公元312年—公元373年)字符子,东晋大将,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娶明帝女南康公主为妻,其父为桓彝,曾三次北伐。

基本资料

桓温
字:符子
性别:男
卒于373年,享寿61。
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
效力于:东晋
官至:征西大将军,大司马,南郡宣武公。桓玄追谥为楚之宣武皇帝,庙号太祖。
外貌 形容:豪爽有风概,姿貌甚伟,面有七星。……少与沛国刘惔善,惔尝称之曰:“温眼如紫石棱,须作猥毛磔,孙仲谋、晋宣王之流亚也。”

相关人物

桓彝:桓温之父,晋朝官员。在苏峻之乱中被叛军所杀。
司马氏:桓温之妻。晋明帝女,南康公主
桓冲:桓彝幼子,接替死去的桓温。在淝水之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桓玄:桓温之子,字敬道,楚武悼皇帝。篡夺晋安帝皇位,后被刘裕等人击败,逃亡路中被杀。
殷浩:东晋权臣,被委任北伐。失败后遭到免职,权利落入桓温手中。
李势:成汉皇帝,为桓温击败后投降东晋。
桓云、桓豁、桓秘:桓温之弟。桓秘曾与其侄谋刺桓冲,失败后被流放。
桓熙、桓济、桓歆、桓祎:桓温之子。熙字伯道,济字仲道,二人谋杀桓冲失败后遭到流放。
桓伟:桓温之子,安西将军、持节、都督荆益宁秦梁五州诸军事、领南蛮校尉、荆州刺史、西昌侯。追赠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温峤:东晋大臣,在桓温出生时说:“此儿有奇骨,可试使啼。”,听到啼声后说:“真英物也!”。因此原由,桓彝将其子命名为“温”,温峤笑着说:“果尔,后将易吾姓也。”
庾翼:桓温好友,曾上表推荐桓温。庾亮之弟。
孟嘉:桓温参军。
孙盛:桓温参军,史学家

生平事迹

少有大志,向往刘琨、陶侃的事迹。咸康七年(341年),任琅琊太守。永和元年(345年),桓温任荆州刺史,取代庾翼兵权。次年(346年),桓温趁成汉内部不稳之际,率军沿长江直上,平定蜀地,汉王李势投降,拜征西大将军,封临贺郡公。永和五年(349年)四月,后赵主石虎死,北方再度混乱,桓温多次请求北伐未果。永和六年(350年),朝廷以殷浩为中军将军、都督五州诸军事,委以北伐重任,以此抗衡桓温。结果殷浩大败而回,桓温遂掌大权。

永和十年(354年),桓温第一次北伐前秦,亲率步骑四万余人,水军直指南乡(湖北均县),命梁州刺史司马勋沿子午道(秦岭栈道,通向汉中)推进,一路攻占上洛(陕西商县),在陕西蓝田击破氐族苻健军队数万人,进驻霸上(长安东面),苻健以数千人退守长安,当地民众“持牛酒迎温于路者十八、九,耆老感泣曰:‘不图今日复见官军!’”(《晋书》),桓温未乘胜追击长安,反待敌自溃,期间本想将春麦收作军粮,但秦军已抢先收割,晋军粮秣不继,被迫撤返襄阳。永和十二年(356年),桓温第二次北伐,击败羌族姚襄,收复洛阳。隆和元年(362年),桓温建议迁都洛阳,又建议南迁的士族返乡,但遭到达官贵人激烈反对。前燕趁东晋君臣相互猜忌和牵制之际,重新占领洛阳。太和四年(369年),桓温为了树立更高的威望,决定率步骑5万北伐前燕,一路势如破竹。经金城时,“见前为琅琊时所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涕。”(《世说新语》)在枋头(今河南汲县东北)忽逡巡不前,企图“坐取全胜”。不久军中绝粮,又闻前秦援兵将至,遂烧船、弃甲,自陆道撤退,凿井而饮,行军七百余里,途中遭前燕骑兵伏击,损失三万余人,大败而归。

桓温长期掌握大权,素有不臣之志,颇羡王敦之举。有一次,他抚枕而叹:“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覆遗臭万载耶?”咸安元年(371年),率军攻寿春(今安徽寿县),俘斩袁瑾。同年,桓温废帝司马奕为东海王,改立简文帝,以大司马专权,次年,文帝死,桓温有代晋之谋,不久病死,由其弟桓冲代位。

桓温北伐的动机大概跟刘裕差不多,企图籍此立威,掌握朝权。

在北伐之前,桓温已经迫使晋廷给他加殊礼,位在诸侯王之上。很明显,桓温是想趁着北伐胜利的余威,回来后篡夺皇位,或者说至少是为篡位作准备,但他的运气实在不好。

前燕当时慕容垂还在,其指挥才能众所周知,加上桓温本是赌徒心性,敢于冒险,偏偏此次北伐过于迟重,不听郗超之谋,结果在连战胜利的情况下,最后粮尽退兵,被慕容垂所败。

枋头败归后,桓温威望大减,方寸大战,便想用废立的办法重新树立威权,于是废了司马奕,另立简文帝,这样他就拿到了类似霍光那样的辅政大权,下一步就要篡夺,可惜一病而死,未能实现。

桓温是东晋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权臣,在他近三十年的政治生涯中,灭成汉、三次北伐、实行土断政策,缓和了阶级矛盾,推动了社会发展,是位很有作为的历史人物,但他临事常犹豫,权欲过重,人品略有问题。
第3个回答  2008-02-15
卷第一百三 晋纪二十五 太宗简文皇帝

大司马温恃其材略位望,阴蓄不臣之志,尝抚枕叹曰:“男子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术士杜炅能知人贵贱,温问炅以己禄位所至,炅曰:“明公勋格宇宙,位极人臣。”温不悦。温欲先立功河朔,以收时望,还受九锡。及枋头之败,威名顿挫。既克寿春,谓参军郗超曰:“足以雪枋头之耻乎?”超曰:“未也。”久之,超就温宿,中夜,谓温曰:“明公都无所虑乎?”温曰:“卿欲有言邪?”超曰:“明公当天下重任,今以六十之年,败于大举,不建不世之勋,不足以镇惬民望!”温曰:“然则奈何?”超曰:“明公不为伊、霍之举者,无以立大威权,镇压四海。”温素有心,深以为然,遂与之定议。以帝素谨无过,而床第易诬,乃言“帝早有痿疾,嬖人相龙、计好、朱炅宝等,参侍内寝,二美人田氏、孟氏生三男,将建储立王,倾移皇基。”密播此言于民间,时人莫能审其虚实。
第4个回答  2008-02-15
是东晋的恒温说的。
见《晋书·简文帝本纪》:大司马温恃其材略位望,阴蓄不臣之志,尝抚枕叹曰:“男子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

另《世说新语·尤悔》:“〔 桓温 〕既而屈起坐曰:‘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邪!”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