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孙权传(白话文+原文)

如题所述

孙权,字仲谋,年仅十五便以孝廉和茂才之名崭露头角,被朝廷赐爵。建安五年,兄长孙策骤逝,孙权继承父兄遗志,倚仗张昭、周瑜等贤臣辅佐,开始他的统治生涯。他先是在战事中击溃黄祖,平定山越叛乱,显示出卓越的领导才能。建安十二年,孙权西征黄祖,建安十三年在赤壁战役中以少胜多,重创曹操,奠定了他在三国中的重要地位。周瑜被任命为南郡太守,孙权则被封为代理车骑将军,权力进一步巩固。

建安十六年,孙权将治所迁至建业,修筑濡须坞以固守边防。面对曹操的挑战,他在濡须坞前的军容令敌胆寒,迫使曹操撤退。建安十九年,长江北岸的百姓纷纷南迁,皖城成为战略要地。孙权果断征讨,俘虏朱光、董和,与刘备的荆州之争由此展开。刘备失荆州后,孙权虽未能成功讨还,但派吕蒙攻取长沙、零陵、桂阳,展示了他的军事策略和手腕。

曹操进军汉中后,刘备撤退,孙权在合肥的征讨受阻,但并未气馁。在建安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间,孙权与关羽的交锋中,吕蒙占领江陵,关羽败走麦城,荆州落入孙权之手,孙权因此被曹操封为骠骑将军。曹操去世后,曹丕即位,孙权审时度势,向魏国示好,被封为吴王,随后他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统治,立孙登为太子。

在长江边,孙权展示了他的军事智慧,如吕范兵卒淹死数千,曹休的偷袭被吴军击溃。他与蜀国的交往复杂,与魏国的外交策略更是深思熟虑。他改革历法,强化边防,同时不忘国内民生,如大赦天下,减轻赋税。孙权的决策灵活,如在称帝问题上,虽有试探魏国之举,但最终保持谨慎,确保国家稳定。

孙权的治国方略深入人心,他以孙和为太子,重视人才选拔,如陆逊、诸葛恪等人的崛起,都反映了他的远见。他面对外部威胁,如魏国的进攻,展现坚韧和智慧,同时在国内也努力平衡权力,如设立东安郡,调整丧葬和公务关系。然而,他的多疑性格和过度杀戮,也为吴国的后续衰落埋下了伏笔。

最终,孙权的统治见证了三国鼎立的格局形成,他以江表霸主的身份,留下了深远的历史印记。他的故事,既是智谋与勇气的展现,也是历史沉浮的缩影,留给后人深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