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如题所述

三国志作者:陈寿。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省南充市)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

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后,陈寿历经十年的艰辛,终于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主要作品:

陈寿的主要著作为《三国志》六十五卷。除此之外,还著有《古国志》五十篇,《益都耆旧传》十篇,已佚失。还有《官司论》七篇,依据典章制度,讨论应该如何进行改革。又有《释讳》、《广国论》二文。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UpXIxs9xckjyyjL3_Da-xQ?pwd=874f 提取码: 874f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3-05

《三国志》文言文翻译如下:

建安四年,孙权跟从孙策征讨庐江太守刘勋。

刘勋被打败后,又进军沙羡征讨黄祖。

建安五年,孙策去世,把军国大事交给孙权,孙权的悲痛还没有停止。

孙策的长史张昭对孙权说:"孝廉,这难道是哭泣的时候吗?古时周公立的丧礼就连他儿子伯禽也没遵守,并不是他违逆父训,只是由于当时不能按丧礼办事罢了。

况且现在奸诈之徒竞相角逐争斗,像豺狼那样的人充满道路,你却哀痛死去的兄长,顾念丧礼,这就像打开门户招引盗贼一样,这种行为不能算是仁德啊"。

于是让孙权脱下丧服,扶他上马,外出巡视军队。

这时,孙权只占据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五郡,而边远险要地方还未完全归附,并且天下的英雄豪杰散布在各州郡,做客的士人往往以个人的安危决定去留,君臣之间还没有建立起牢固的关系。

张昭、周瑜等人认为可以与孙权一起成就大事业,所以尽心辅佐他。

曹操上表奏封孙权为讨虏将军,兼任会稽太守,驻扎在吴郡,孙权派使丞到会稽郡处理日常事务。

对待张昭以太师太傅之礼,而周瑜、程普、吕范等人都被任命为将军。

广招有才能的人,有名望的士人,鲁肃、诸葛瑾等人这时开始做了他的宾客。

分派众将,镇守并安抚山越族,讨伐那些不服从命令的人。

建安七年,孙权的母亲吴氏去世。

建安八年,孙权西征黄祖,击败了他的水军,但城池还未能攻克,而这时后方的山贼又作乱。

孙权撤兵经过豫章,派吕范平定鄱阳,程普讨伐乐安,太史慈统领海昏,韩当、周泰、吕蒙都做了军政任务繁重的各县县令或县长。

建安九年,孙权的弟弟丹杨太守孙翊被随从杀害,孙权任堂兄孙x接替孙翊的职位。

建安十年,孙权派贺齐讨伐上饶,分上饶部分地区为建平县。

建安十二年,孙权西征黄祖,俘获了他的民众后撤军。

《三国志》文言文原文:

建安四年,从策征庐江太守刘勋。

勋破,进讨黄祖于沙羡。

五年,策薨,以事授权,权哭未及息。

策长史张昭谓权曰:"孝廉,此宁哭时邪?且周公立法而伯禽不师,非欲违父,时不得行也。

况今奸宄竞逐,豺狼满道,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是犹开门而揖盗,未可以为仁也"。

乃改易权服,扶令上马,使出巡军。

是时惟有会稽、吴郡、丹阳、豫章、庐陵,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

张昭、周瑜等谓权可与共成大业,故委心而辅事焉。

曹公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屯吴,使丞之郡行文书事。

待张昭以师傅之礼,而周瑜、程普、吕范等为将率。

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鲁肃、诸葛瑾等始为宾客。

分部诸将,镇抚山越,讨不从命。

七年,权母吴氏薨。

八年,权西伐黄祖,破其舟军,惟城未克,而山寇复动。

还过豫章,使吕范平鄱阳,程普讨乐安,太史慈领海昏,韩当、周泰、吕蒙等为剧县令长。

九年,权弟丹杨太守翊为左右所害,以从兄瑜代翊。

十年,权使贺齐讨上饶,分为建平县。

十二年,西征黄祖,虏其人民而还。

《三国志》内容简介:

《三国志》(精)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四史”。

作者陈寿,以其史识及叙事能力,在当时已有“良史之才”的称誉。

《三国志》在二十四史中,有它自己的特点,它既不像《史记》那样的通史,也不像《汉书》一类史书那样的断代史,它平行地叙述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鼎峙的史实。

虽然名之为“志”,但是书里面只有纪和传,没有志。

本书是裴松之的注释本。

从现代人的角度论,裴注不单单是陈书的助读“功臣”,甚至可以将之和陈书视为反映魏蜀吴三国六十年鼎立历史的“双璧”;两著合刊,才算得上是记载中国古代这段辉煌历史的完整充实的巨著。

《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四史”。

作者陈寿,以其史识及叙事能力,在当时已有“良史之才”的称誉。

《三国志》在二十四史中,有它自己的特点,它既不像《史记》那样的通史,也不像《汉书》一类史书那样的断代史,它平行地叙述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鼎峙的史实。

虽然名之为“志”,但是书里面只有纪和传,没有志。

本书兼具普及性和学术性,其文字,以中华书局1959年点校本《三国志》为底本,参校了清乾隆四年武英殿刻本、清同治六年金陵书局活字印本、清光绪十三年江南书局刻本等旧刻本和以中华书局标点本为代表的多种新版本。

书中所选图片资料,遵循忠实于历史的原则,力求选取富含历史文化价值的图片,配入《三国志》相应的文字部分,以图辅文,以图证史,图文结合,内容涉及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风俗等方方面面,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真实反映三国时期的历史原貌,方便读者对这一时期丰富的历史文化有一个较为形象的、直观的认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