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艾灸3个穴位,让女人从暗黄到红润,气色好更年轻

如题所述

小梦今年25岁,经常被痛经所折磨,疼痛时只能靠止痛药来缓解,长期如此,她养成了随身携带止痛药的习惯。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和同事聊天时提到了这个问题,同事建议她尝试艾灸。小梦抱着尝试的心态,购买了一些艾条,开始在家进行艾灸实验。
一段时间后,她惊喜地发现自己的痛经症状得到了显著缓解,再也没有之前那种痛得无法行走的情况,这让她成为了艾灸的忠实粉丝。
以下是三个常用的艾灸穴位:
1. 隐白穴:位于足内侧缘,足大趾本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左右脚各一个。这个穴位主要用于治疗出血,尤其是妇科疾病的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等,艾灸一两次就能看到疗效。
2. 至阴穴:位于足小趾外侧,趾甲根角旁0.1寸处,左右脚各一个。怀孕期间艾灸需要谨慎,但如果是转胎位,可以尝试艾灸至阴穴,产后调理可以加上中脘穴和脾腧穴。
3. 妇科常用的腧穴有三个,为背部的脾腧穴、肝腧穴和肾腧穴。具体选用哪个穴位,可以根据局部位置或相应的俞穴备选。例如,宫腔粘连颈炎可取中极穴,背后对应的是肾腧穴,再加上三阴交。
虽然很多人开始自己使用艾灸,但很容易进入一些误区:
1. 艾灸越烫越好:实际上,艾灸的温度应该是有温热感但无灼痛,局部皮肤出现红晕为宜。温度应根据个人感觉调节,对于感觉迟钝的人,要注意控制温度。
2. 时间越长越好:过长的艾灸时间可能导致不适,如头晕、咽痛,甚至皮肤发黑起泡,全身过敏。单穴灸约10-15分钟,多穴灸不超过4个,总时间控制在1小时内。
3. 艾灸时大汗淋漓是驱寒排毒:长期大汗淋漓会损耗气,可能导致身体乏力、怕冷。大汗淋漓是过度艾灸的表现,多次如此会加速体质变虚寒。
艾灸后可能出现水泡和腹泻,但这不一定是副作用。水泡可能是由于艾灸药物的刺激性和辛热性,少量水泡可促进穴位刺激,对相应脏腑有调节作用。腹泻可能与操作不当有关,如艾灸时腹部受凉或艾灸后未及时避风。
在家使用艾灸时,注意安全,避免烫伤和引发火灾,准备艾条灭火器或水,远离其他易燃物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