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什么把自己编定的史书称为《春秋》?

如题所述

《春秋》是儒家的经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春秋》是孔子编写的,从“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之说可见。《春秋》被视为儒家经典之一。虽然现在史学家不能百分百确定原作者就是孔子,但是孔子在修订整理传承上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孔子为什么把这部史书起名为《春秋》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点来解释。

一、与史实更吻合;

历史上,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时期被称为“春秋时期”。这个时期也是中国历史西周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而《春秋》则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事件。由此可见,《春秋》所记历史的起止年代,大抵与客观历史发展上的春秋时期相吻合,所以便有了《春秋》这个书名。

二、与记事顺序一致;

据史料记载,最开始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又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这种记录方法使得《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得以提升,虽然还不完备,但是不影响它的历史意义。

后来,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加以整理修订,并将书名简括为《春秋》。这样也体现了史书的记事顺序。

三、与词语意义相呼应;

春,万物生长,生机勃勃,是开始;秋,落叶归根,萧瑟凛然,是结束;有一个成语说“春去秋来”,春秋构成了一个循环。加之,《春秋》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记载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差不多是整一个春秋时期,所以起名春秋也是极好的。

四、与季节特征有关联;

有人问,为什么不叫《春冬》、《夏冬》?首先,没那么朗朗上口;其次,春天、秋天给人一种相对温和的感觉,没有夏天的炽热,没有冬天的严寒,因此不会给人很极端的感觉,跟儒家思想的气质比较吻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06

首先,从这本史书的内容来看,它主要记载的是鲁国的历史,而且是孔子亲自编订的,其中一定蕴含着孔子对鲁国的思念之情。而孔子曾在晚年离家十余载,外出游学,对于故国一定有很深的感情。

“春秋”二字不仅仅是表面上所代表的春季和夏季,更代表着孔子离家十多年经历的着十多个春秋,于是孔子历经波折回到故国之时,对于自己离家多年之后鲁国发生的变化一定颇为感慨,“春秋”二字还包含着鲁国自己的历史变化对孔子产生的影响。

其次,从当时孔子的心境来看,“孔子厄而作《春秋》”,这极大地表明了孔子编订这本史书时的心情,当然,孔子虽在当时遭遇挫折,但他也不会小气的将情绪带入工作中。我想,孔子晚年整理编订这本史书的时候,心情一定是激动的,因为他深深的恋着故国,哪怕年迈也要献出自己的一份力,而更多的情绪则是对自己年龄已大恐不能为国效力的感慨,这时的“春秋”则表明的是孔子对人生感叹的一种悲凉情怀。

第2个回答  2018-01-08

很多人对“春秋”二字都有自己的解释,但最喜欢的还是于丹老师的版本。

她说,春是万物刚刚开始复苏的时候,一切生命都开始重生,是一个有希望的季节,一年之计在于春,所有的生命都始于那个温暖的有朝气的时节,但是它没有夏天的那么灿烂只是一个萌发。

春代表“生”。

而秋是万物活力开始殆尽的初始,始于春天的生命都开始萎缩再要等一个季节的轮回才能够生长,所有的生命都归于这个秋风瑟瑟万物寂静的时节,但是它还没有像冬天那么的寒冷那么的咄咄逼人。

秋代表“逝”。

所以用春秋二字去概括一年是很有寓意的,并不是从四季之中随便挑选两个字眼这么简单。

古人记录以前发生的时间的时候都是按照春、夏、秋、冬四季去记录的,最开始使用“春秋”二字的是鲁国的史官,孔子进行的整理修订,后来的史学家就沿用了这个《春秋》的名字。

第3个回答  2018-09-13
春秋早有,孔老二是所谓修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