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专业前景

我准备报考德语专业 ,但学校是普通的二本,我想知道毕业后有没有什么竞争力,还是说要考研,另外,德语难学吗

德语专业的迅速发展是与我国同西欧德语国家特别是德国之间经济贸易、文化交流不断扩大的趋势相联系的。几十年来,德语专业的规模由小到大,专业内培养方向越来越明确细化,为国家建设的各条战线输送了数以百计的人才。这些人才主要分布在高校、科技、外事、外经外贸、旅游、涉外企业等部门和领域;在不同时期,受国家政策、就业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这种分布状况也各有侧重。
以近年就业情况来看,约有40%的毕业生在三资企业就职,其余的则不均衡地分布在国家外事机关、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及一部分国内企业、新闻单位等。

以近期人才供需状况看,德语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就业较为容易,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供不应求。这种令人可喜状况的形成主要得益于中德两国在经济贸易、文化和旅游事业等方面加强的合作。这些年来,不仅有众多的德国企业瞄准中国市场进入中国,以独资、合资等形式投资建厂,而且国内一大批优秀企业也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像青岛海尔在德国的成功就是一个极好的实例。

中德贸易往来频繁,为未来的德语人才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文化交流也在朝这个方向发展。中国和德国都是有着丰富而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在两国之间的文化传播、交流中需要大量的优秀翻译人才、研究人员。

另外,又一个新的突出发展趋势是:近年来到中国旅游的德国人越来越多,而国内亦有一部分人也有兴趣到德国等西欧国家观光游览,因此懂德语、了解德国社会文化的导游人才需求量大。

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德语人才仍旧是需求的旺点,他们就业选择面广,收入相对较高。当然,那些有着高学历、高素质并具有某项专长(如管理才干、熟悉国际贸易)的人才将更受人们欢迎,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毕业后需要用外语进行交流的工作:教师——到中学或高校当外语教师;研究人员——到高校或研究所进行相应语言的研究;翻译——到国家外事、经贸等部门从事翻译工作;还可以成为导游,收入也颇高。

有很大一部分人会在机关和企业中从事与外语有关的工作。以近年就业情况看,约有40%的毕业生在三资企业就职,其余的则不均衡的分布在国家外事机关、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及一部分国内企业、新闻单位等。

你可以选择一些相对德语企业较多的城市发展,当然,前提是你的德语水平不错,因为很多德国人也说英语,所以加油吧。
希望能解决您的问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6
  1、据沪江大学生就业网报道,随着我国和欧洲、亚洲、美洲国家经贸交流往来日益密切,小语种人才奇缺矛盾突出。在近年高校人才招聘会上,此类人才供不应求。北外、上外等高校十多个小语种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已连续几年保持在近100%,小语种专业眼下成了大热门。
2、中德两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密切。德国是中国在欧洲的最大贸易伙伴,也是对华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目前包括大众、西门子、宝马等跨国企业在内的在
华德资企业将近5000家,对留德回国或德语专业得人才需求量很大。从各高校陆续公布高招分数线看,德语今年的生源形势一片大好。其中北京大学文理科各专
业录取分数线最高的均为德语专业,文646,理科676。其他高校德语专业招生形势也一片大好,德语专业录取分数线一般都在最高的几个专业之内。
德语专业就业前景 只要你专业过硬就业就好。

  3、德语专业的迅速发展是与我国同西欧德语国家特别是德国之间经济贸易、文化交流不断扩大的趋势相联系的。几十年来,德语专业的规模由小到大,专业内培养
方向越来越明确细化,为国家建设的各条战线输送了数以百计的人才。这些人才主要分布在高校、科技、外事、外经外贸、旅游、涉外企业等部门和领域;在不同时
期,受国家政策、就业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这种分布状况也各有侧重。

  4、以近几年就业情况来看,约有40%的毕业生在三资企业就职,其余的则不均衡地分布在国家外事机关、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及一部分国内企业、新闻单位等。

  5、以近期人才供需状况看,德语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就业较为容易,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供不应求。这种令人可喜状况的形成主要得益于中德两国在经济贸易、文化
和旅游事业等方面加强的合作。近几年来,不仅有众多的德国企业瞄准中国市场进入中国,以独资、合资等形式投资建厂,而且国内一大批优秀企业也在积极拓展海
外市场,像青岛海尔在德国的成功就是一个极好的实例。中德贸易往来更加频繁。这为未来的德语人才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文化交流也在朝这
个方向发展。中国和德国都是有着丰富而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在两国之间的文化传播、交流中需要大量的优秀翻译人才、研究人员。另外,又一个新的突出发展趋
势是:近年来到中国旅游的德国人越来越多,而国内亦有一部分人也有兴趣到德国等西欧国家观光游览,因此懂德语、了解德国社会文化的导游人才需求量大。
第2个回答  2020-04-23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