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特点

至少要600字。只要关於佛教就行。!、
嗯。老师说的。

习俗也行旳,明天中午要到

没有满意旳 ?。咱倒、速度来人咧。嘿、好旳还加分捏。来喽……

如果我们拿佛教和世界上现存的其他宗教相比较,很明显的可以发现佛教和它们之间,有著诸多的不同,为了解释的方便,我把它归纳为十点来说明,也就是说佛教最少具有以下十个特色。
第一、 佛是人而不是神
遍看全世界各个宗教,除了佛教之外,没有一个宗教的教主不是以超人的‘神’格自居的。这个神能够呼风唤雨,点石成金;他主宰着人类的吉凶祸福,它操纵着万物的生死荣辱。人类只有匍匐在他的面前,赞美与讴歌,把一切成功与荣耀归于万能的神,信仰他的才能上天堂,反对他的只有堕入地狱,绝无抗辩申诉的余地。
而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他来到人间的第一句话就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里要请读者们注意的是:‘唯我独尊’的‘我’字,并不是单指的释迦牟尼本身,而是指的全体人类的每一个人。这句话的正确解释应该是:人在宇宙中是顶天立地的,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决定着自己的命运,而不必听命于任何人或任何超乎人的神。
释迦牟尼将他的觉悟、成就及造诣,完全归功于人自己的努力与才智。释迦牟尼认为,一个人的吉凶祸福、成败荣辱,决定于自己的行为之善恶与努力与否。没有一个人可以提拔我上天堂,也没有一个人可以把我推入地狱。赞美与讴歌不能离苦得乐,只有脚踏实地去修心养性,才能使自己的人格净化、升华,使自己享受到心安理得的快乐。
释迦牟尼也不能像变戏法似地点石成金。他主张”要收获什么,就先要栽种什么“。他不能使一棵莲雾树长出苹果来,你若想收获苹果,就先要播下苹果的种子。释迦牟尼只不过是告诉你如何栽培,以便来日有丰硕的收获,但栽培的工作还是要你自己动手。
梁启超先生在《学问的趣味》一文中,不是也做过这样的比喻吗?他说冬天晒太阳的滋味舒服透了,但‘太阳虽好,总要诸君亲自去晒,旁人却替你晒不来。’
释迦牟尼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次),无非是为我们指出一条‘成佛之道’——自己创造最彻底圆满的智慧与人格。但这一条路却是要自己凭着毅力、智慧、恒心去走完它。所以佛说:‘工作须你们自己去做,因为我只教你们该走的路。’
成佛没有捷径,修行是点滴功夫,‘不经一番寒澈骨,焉得梅花扑鼻香?’

第二、 佛是真平等者
我说佛是真平等者,并不是信口胡说的,我们先就当时印度的社会背景来观察:谁都知道释迦牟尼时代的印度,社会分成婆罗门、贵族、平民、奴隶四大阶级,而贵为太子的释迦牟尼眼见社会阶级的不合理,毅然树起平等的旗帜,主张废除阶级对立,倡言众生平等。
请诸君好好地想一想,历史上所有的革命,都是卑贱低下的阶级要求‘提高’和显贵高上的阶级平等,绝对没有像释迦牟尼一样的,自己愿意‘降低’他的太子身份与平民、奴隶平等的。由于他这种大公无私,无所为而为的作风,所以我说他是真平等者。
同时佛教又主张‘无缘大慈’与‘同体大悲’,又把平等的意义推上更进一步的境地。
我想‘无缘大慈’与‘同体大悲’的意思,一定还有些同学们不太清楚,在这儿我应该简单地叙述一下:
(一)无缘大慈:佛教主张不但对跟自己有关系的人要慈爱,如自己的父母、亲戚、朋友等;同时对跟自己没有亲戚、朋友关系的人也要慈爱,如跟我从不交往或素不相识的人,也一样地关怀爱护。‘无缘大慈’用儒家的话来说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就是《礼运大同篇》所说的‘不独亲其亲、子其子。’的意思。
(二)同体大悲:同体大悲就是一种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精神,把宇宙间一切众生看成人我一体,休戚与共、骨肉相连。
儒家所说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又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正可表现‘同体大悲’的胸襟。而地藏王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悲愿深心,更是同体大悲的极致。
最后我要加以说明的,也就是最能表现佛教‘真平等’精神者,就是佛教平等的观念,并不只局限于万物之灵的人,佛教反对”人类以外的一切动物都是被创造来给人饱享口腹“的论调。一切动物临死时的悲鸣哀号,真是惨不忍睹,恸不忍闻,连孟子都要慨言:‘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佛教更进一步地肯定,这些被我们自诩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所滥捕乱杀的动物,无不具有佛性——一种来日可以成佛的潜能,纵使人与其他动物之间,在形体上、智慧上有所不同,但在求生存的权利上,在佛性上却是平等的。就像一个穷凶极恶或是愚蠢无知的人,他亦具有‘人性’一样,我们要以‘人道’来对待他,用‘人道’来教育他、感化他。古人说:‘天有好生之德。’又说:‘万物与我并生。’都是一种视万物为一体的平等思想。只是没有佛教说得如此透彻罢了。

第三、 佛不是生而知之者
释迦牟尼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他姓乔答摩,名叫悉达多,西元前六世纪生于北印度,亦即今天毗邻尼泊尔南方国境,卡德曼多约二百公里处伦明丽的地方。
他在廿九岁那年舍弃了即将可以继承的王位,出家学道,寻求解脱人生苦恼的方法。六年后,也就是卅五岁的时候,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旁的菩提树下证得了正觉,正确而透彻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从此人们才称释迦牟尼为佛陀,或简称作佛。意即:真理的觉醒;或简称作:觉者。
我简单介绍佛陀修行的经过,主要的目的是要告诉各位,释迦牟尼同我们一样都是平凡的人,他能够藉修行而悟道,所有千千万万的人类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证果。
释迦牟尼——他祗是人类无数的先知先觉之一,而我们是后知后觉者。佛与我们的不同,不是在人格上、地位上的不同,只是在一个‘觉’字的不同罢了。即韩愈说的:‘闻道有先后。’

第四、 佛教不承认有顽劣不可教化的人
依照其他宗教的说法,他们的教主或万能的主,在百般威迫利诱之后,或苦口婆心、谆谆教诲之余,如果仍然不知幡然觉悟,投靠到神的旗帜下,忏悔、承认自己是个迷途的罪人,可怜的羔羊的话,那么一旦最后的审判到来,一律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不超生。
古人说:‘浪子回头金不换。’世上做人父母的,永远敞开着大门,盼望着浪子能够回头,尽管他们的子女是个罪恶满盈的强盗。从来没有一对父母,希望或忍心自己的孩子永远在暗无天日、水深火热的地狱中受苦的。
佛教承认人性是善良的,只要放下屠刀,立地就可以成佛。佛更认为真正的‘犯人’不是罪恶,而是无知,一切罪恶都是由于无知(佛教叫‘无明’)所引生出来的。因此苦口婆心地、日夜不停地开导、启发众生,就变成佛的责任了。佛关怀众生,‘如母忆子’,不但不忍心众生身受地狱之苦,而且广发‘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誓愿。(菩提是‘觉悟’或‘正道’的意思,证菩提就是得道或成佛之意。)这是何等的慈心!何等的悲愿!这才是真博爱!这才是真怜愍呀!

第五、 佛不是独一无二的,人人皆可成佛。
在前面第三点里,已经提到过佛与众生,只是在于觉悟时间的先后而已。韩愈说:‘闻道有先后。’正可拿来做辅助说明。
‘佛’只是对一个觉悟者的通称而已。就像我们称能够‘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为‘教师’一样,教师不只一位,人人可以做教师,处处可以有教师。同样的道理,佛不是单指释迦牟尼一个人,人人可以成佛,处处可以有佛,不只这个世界有佛,宇宙中无数个星球上都可以有佛。(当然也有众生。)
这一点也是佛教同他教根本不同的地方,其他的宗教只能承认他们‘独一无二’的神,而尽力地攻讦、否定他教的神,称他教的神为‘假神’。
同时在他们的教义下,人类无论如何地努力奋斗,永远不能与神并驾齐驱,同处于平等的境地(永远是主仆关系)。因为神是造物者,而人只不过是神所造的‘物’之一而已。

第六、 佛教不承认有创造万物的神
依照某些宗教的说法,宇宙万物是由万能的主所创造的,他们的证据是旧约中的‘创世纪’。
其实稍为有点思想的人,马上就可以会意‘神’也是人类思想的产物,人类凭着自己的观念和形像造神。而人类创造了‘神’,目的之一是在解释‘宇宙人生的起源’,佛家称它做‘第一因’。但‘神’本身从何而来?外教徒不但不肯去追究,而且十分肯定地说:‘神是万能的,他是自然存在的。’
亲爱的朋友呀!如果神能够‘自己存在’,换句话说他不用被别人创造,就可以自己存在,那么‘神创造宇宙人生’的观念又有什么意义呢?(因为同理宇宙人生也可以自然存在了。)
这里我们列下一个数学式子来说明这个问题,虽然不十分恰当,但多少可以帮助同学们了解:
假设宇宙人生的起源为X。求X=?
外教徒的解答是这样的,他们不必引用定理或已知的假设,直接就写了答案:X=神
然而神是从那儿来的呢?请看下列的式子:X=神=Y
稍有数学观念的人都知道,Y也是一个未知数,换句话说这个问题照样没有得到解答。
佛教根本否定‘神创造万物’的假设,根本就不承认宇宙有第一个‘开始’。所谓一件事的‘开始’祗是前一件事的‘结束’而已。在一连串的因果关系中,一件事物的消逝就构成另一件事物生起的条件。
张澄基博士在他所著的《什么是佛法?》一书中,对这个问题曾经做过如下的解释:‘“开始”这个观念,是因人类“有限”的心理(所产生的),不能涵括万千的因果关系。’
比如说我们去看第三场的‘乱世佳人’电影,从七点‘开始’演,到十点’结束’,但是我们再仔细想一想,第三场电影的‘开始’,其实就是第二场的‘结束’,而第三场的‘结束’,不就是第四场的‘开始’吗?
所以说‘开始’这个概念,只是对某一特定事物而言才有意义;对整个错综复杂、因果相续的宇宙而言,就没有意义了。时间是流动不息的,谁能从中找出停止不动、所谓‘现在’的一点来?然后说这一点就是‘开始’呢?
其实佛教对于讨论这一类对人生没有利益的问题,(哲学上的形而上学)并不感兴趣,因为宇宙是无始的,也是无终的,人们殚精竭虑去追求‘宇宙的第一因’,将是枉然的,徒劳无功的。当你千辛万苦寻求到‘第一因’时,你势必发觉在它之前还有一个‘因’。如此循环不息,周而复始,你永远寻求不出一个固定不变的‘第一因’来。
同时人生短暂、生命无常,如果你还是要钻牛角尖,那么当你还没有追求到‘宇宙第一因’的答案时,你可能已经死了。
在佛经里,有一段极精彩的比喻:
‘有一个人被毒箭所伤,他的亲友带他去看外科医生。假如当时那人说:“我不愿把这箭拔出来,我要知道射我的是谁,他是刹帝利种?婆罗门种?吠舍种?还是首陀罗种?他的姓名与氏族是什么?他是高是矮还是中等身材?他的肤色是黑是棕还是金黄色?他来自那一城市乡镇?我不愿取出此箭,除非我知道我是被什么弓所射中,弓弦是什么样的?那种类型的箭?箭羽是哪种毛制的,箭簇又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若如此追究,在未得到这些答案前,这个人必当死亡了。’ 其实现实中的问题是,先把箭拔出来治疗伤口,而不至于因等待答案而死亡。所以佛教不浪费篇幅和时间,苦苦去追究‘宇宙的第一因’问题。因为追求也是无用的,同时也是对人生无益的,这些跟人们脱离生、老、病、死的痛苦无关,不能使人从而得到宁静、解脱的快乐。
话题稍微扯远了点儿,现在我们再谈佛教反对宇宙万物是由神所创造的观点,而认为万物都是‘因缘聚合’而成的。比如我们眼前的一座山,它是土石之积;湖泊是凹地积水而成;再看教室的桌椅,则是木匠用木头做成的。如果把土石散开则不复成‘山’;把湖泊的水抽干则成凹地,哪来‘湖泊’的影子?再把木板一片片地拆散,请问‘桌椅’在哪?
这些有形体可见的东西,我们都可以简称它们叫‘色’,因为它们只是‘因缘暂时的聚合’而已,并不是真实不变的,所以我们说它们是‘空’的——没有永存不变的实体。这就是佛经上‘色即是空’的简单道理。
然而,佛教说‘色即是空’,这‘空’字并不是‘空空如也’的‘空’,也不是‘一无所有’的‘空’,而是一种含着’妙有’的‘真空’。这句话怎么个说法呢?我且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眼前有一杯水,把水持续加热后就变成水蒸气了,再也看不见水的影子。但这并不是说水真的就消失成‘空’了,当水蒸气遇冷的时候,又会还原成‘水’了。
再者懂得化学的人,都知道水是氢氧的化合物,换句话说‘水’不过是氢和氧暂时的化合‘物’而已。水经过电解以后,又会变成氢气和氧气了。依此类推宇宙万事万物,没有一件不是因缘暂时聚合生成的,没有一样是永恒不变的。因缘合则生,因缘散则灭,哪里有创造万物的‘神’?哪有被创造的永恒不变的‘万物’呀?

第七、 佛法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
佛对众生说法,都是针对不同的根机,随着时空的不同而设教。佛因为教化的对象不同,就有不同的解释:例如:对于智慧高的人,佛就告诉他能够直指人心,明心见性,当下即悟的道理;对于智慧稍低的人,佛就告诉他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地去修行。
又如:对于热衷名利的人,佛就告诉他‘名利皆空’的道理;而对于消极悲观,认为人生毫无意义,生命全是虚无空幻的人,佛就告诉他‘人生是难得的,生命是宝贵的,人可以藉努力以获致幸福和快乐。’来鼓舞他的勇气和信心。
同样的道理,由于时空的不同,佛就有不同的比喻和说明:例如:台北的人问佛说:‘台中如何去法?’佛的答案是:‘南下,’至于回答高雄的人则说:‘北上。’依此类推,因为众生所处地方不同,所以佛的回答也就不一样了。
佛法有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个法门(法门就是修行的方法)。这些修行的方法都是为适应众生的根器,为对治众生的烦恼而创设的。如果没有众生也就不需要有佛法了。佛法如‘药’,众生没有烦恼的‘病’,药就不需要了。
佛法传世逾二千五百余年,能适应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众生,这就是他能够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所致。而这种教育方法,正是佛教的特色之一。

第八、 佛法是入世的
佛教讲的道理,虽然最终的目的是‘出世’的,但它和‘入世’的精神并不抵触。(所谓‘出世’并不是脱离、逃避世间,而是改造这个世间,重建这个世界。)
佛经上所讲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如觅兔角。’就是说明修行要在人间,觉悟也要在人间,每一个有心向道的人,他不可能厌弃这个世界,逃避这世界上的人类,而‘独善其身’地修成正果。因为一个人要想成佛,他除了具备聪明智慧之外,还要有广大的誓愿悲心去普渡众生。要以这两种‘悲’和‘智’交互运用,相辅相成,做到彻底、圆满的境地才能成佛。所以佛教是以出世的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从修行一直到成佛,既没有‘入世’,也没有‘出世’,因为一直是在这个世间进行的呀!
而佛经上虽然有所谓‘西方极乐世界’、‘东方琉璃世界’等净土,劝人念佛往生彼国,但稍微了解佛法真谛的人都知道,这是诸佛菩萨为了度化众生的一种权宜方便,佛教最后的目的是在于‘化人间为庄严净土,变地狱为极乐世界。’这才是佛教的真正宗旨,并不是要人逃避这个世界而躲到西方净土去享福。

第九 佛教没有排他性
世界上大部份的宗教,都只承认他们自己所信的宗教教义才是唯一的‘真理’,而排斥他教教理为‘邪说’。
而佛教认为一切宗教,祗有教义深浅的区分,很少有好坏邪正的差别的。任何一种能够存在世上千年以上的宗教,一定对世道人心有着或多或少的裨益的,否则这个宗教早就被人类的‘智慧’所唾弃,同时也被时间的浪涛所冲失了。
问题只是在于某些宗教只能给人以短暂的、少数的快乐;而有些宗教则能予人以永恒的、多数的幸福。而佛教正是属于为数不多的后者之一。
在佛法传世的近二千五百年中,佛教一直与其他宗教和平共处,历史上为了传教而与其他宗教发生流血冲突的事,在佛教历史上从来没有过。
这里我要请朋友们看印度阿育王(西元前三世纪),遵照释迦牟尼的宽大慈悲、兼容并蓄的遗教,有一段至今原文尚存,被雕刻在岩石上的诰文:‘不可只尊重自己的宗教而菲薄他人的宗教。应如理尊重他教。这样做,不但能帮助自己宗教的成长,而且也对别的宗教尽了义务。反过来做,则不但替自己的宗教掘了坟墓,也伤害了别的宗教。’ ‘因此,讲和谐才是最好的。大家都应该谛听,而且心甘情愿地谛听其他宗教的教义。’(谛听即留心听。)从这一段文字看来,这种宽容和诚意,正是佛教文化中最珍贵的遗产之一。
‘真理’在佛教看来是没有国界的,它不须任何宗教的‘商标’。它也不属于任何一个宗教,或属于任何时代中的任何一个人。所以佛所说的真理,不是他一个人独有的,因为佛只不过是一个‘真理的发现者’而已,就像牛顿所发现的‘地心吸引力’,并不是牛顿专有的一样。因此佛教认为一切合理的、具有永恒不变的道理的都是‘佛法’。
‘你要爱你的仇敌。’虽然出自于圣经,但佛教毫无疑问地承认它是具有美德的真理。(与佛教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相同。)
佛法像浩瀚的江海,它能容纳地球上的一切大小河川。所以佛经上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啊!

第十、 佛教是民主和自由的
在其他宗教里,教主所说的话就是不可抗拒的‘命令’,就是不容怀疑的‘真理’。谁要是不服从或稍微表示怀疑,那么必遭天谴神罚。
在外教的经典里明白地记载着:人类的始祖因为违背了上帝的命令,而永远地被赶出了伊甸园;而且他们的子孙——也就是千千万万的人类,包括以前、现在和未来的,也因此而莫名其妙地跟着受苦了。
依外教的解释,这叫做‘原罪’的遗传。不过;我只听说过某些疾病会遗传,没有听说过‘罪’也会遗传的。除了古代专制野蛮时代,一人犯罪,全族会遭受诛连,以致被斩尽杀绝而外;现在任何一个进步的文明国家,父亲犯罪,父亲坐牢,跟妻子儿女扯不上半点关系的。
而佛教就是这种主张:佛教认为一人做事,一人承当,父亲杀人,儿子是下不了地狱的。(儿子也不能代替父亲受罪。)
我有一个要好知己,他本来是个虔诚的基督徒,以前我们常为了亚当、夏娃偷吃禁果而被‘驱逐出境’的故事,辩得面红耳赤。
以下是我们当时的谈话:
‘亚当他们为什么会被赶出乐园呢?’我问。
‘因为夏娃不听神的话,受了毒蛇的引诱偷吃了禁果,他违抗了神的命令。’
‘请问神是全知全能的吗?’
‘是的,它是全知全能的。’
‘请问全知全能的神事先晓得夏娃受不了毒蛇的引诱吗?’
‘不知道的,因为神要试验亚当、夏娃是否听他的话。’
‘既然神事先不知道,那么他还能被称作全知全能吗?’
‘咦?喔,错了,上帝事先当然是知道夏娃会受不了引诱的。因为他是全知全能的主呀!我真该死,刚才我冒渎了神,说他事先不知道。’我的朋友见风转舵,可是他没想到另一边也是死巷呀!
‘好,全知全能的主既然事先明明知道夏娃受不了毒蛇的引诱,却还要让毒蛇来引诱她,而不加以制止,事后还要惩罚他们。这不是存心不良,故意纳人于罪吗?’
‘咦?’我的朋友终于为之语塞。
亚当和夏娃就是这样糊里糊涂地被赶了出来的。我们也是这样糊里糊涂地跟着受苦了。
不管如何,神的话总是对的,违抗神的话,后果就是这样悲惨。但是神自己却不自我反省,他自己的‘话’是否合理?是否自相矛盾?是否太武断?太专制?
除此以外,在各种宗教经典中,时常记载神因人的不听话而震怒的故事,处罚的方式包括用惨绝人寰的洪水来淹没人类;用瘟疫来杀害人类。
在佛教经典里,绝对找不到佛会发怒的记载,更不会有这种残酷、无情的处罚方式。在佛四十九年的教化中,弟子们所看到的他们的导师,总是和颜悦色,慈悲安详的,他对好人如此,对坏人也是如此。
佛对自己所说的道理,绝不强迫弟子们接受,他还鼓励他们怀疑发问。一直到他八十岁在婆罗双树间即将临终时,仍然谆谆地教诲,反复地询问弟子们还有没有疑问。
佛说:‘大疑才有大悟,小疑只有小悟,不疑就永远不悟。’
佛也在最后的教诲时说:‘我没有想过你们弟子是我的,众生是我的......我不过是你们当中的一个,常常和你们大家在一起。......我从不压迫别人,也不会要人来服从我。’这是多么慈祥,多么感人的遗教啊!
佛教这种准许以及鼓励信徒对教主本身所说的道理,自由怀疑发问,进而深入探讨的精神,我想是举世无双的吧?
朋友们,真理是不容许强迫别人接受的,勉强人去接受他所不了解的,或他所不喜爱的,那是政治而不是宗教。真理只有在民主、自由的前提下,反复地思辨,才能更加地显出它的精神和价值。
而在全世界的宗教中,只有佛教的教主与经典是允许被怀疑、讨论和追究的。
欢迎有研究精神,有独立自主人格,有智慧聪明的同学们来研究佛法,佛教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2-05
佛教的习俗 (2006-12-12 19:26:41)

常见的佛事
■ 水陆法会
全名为“法界圣凡水路普度大斋胜会”,也称“水路道场“水陆大会”“水路斋”。因其超度水陆一切鬼魂,普济六道众生,故称次名。少的话7天,多的有49天!
■ 众姓道场
水陆法会,一般信徒经济上难以承受,众姓道场则容易承受,主要为追荐亡灵的道场。
■ 增福延寿道场
为活着的人做道场,用红纸表示(追荐亡灵的话用黄纸)。
■ 焰口施食
或称放焰口,或称施食会,用已祭饿鬼王面然。一般在重大法会圆满之日,或丧事中举行,通常在黄昏进行。
■ 忏会
为改恶从善,精进修行的一种法事,为死者祈福超度,或为已忏悔罪行,或为结缘建功德。
2.佛教主要节日
■ 浴佛节
在农历4月初8,释迦牟尼就是这一天出生,是佛的诞生日。各寺都要举行“浴佛法会”,在大殿正中用水盆供奉佛诞生像。全寺僧众都要以香汤沐浴佛诞生像,来纪念佛的诞生。佛诞生像为身高数寸的童子形立像,左手指地,右手指天。
■ 成道节
农历12月初8,相传佛祖在这一天悟道成佛。中国佛教徒在这一天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 涅盘节
农历2月15,一般寺院这一天都举行佛涅盘法会,挂释迦牟尼图象,诵《遗教经》等,并且准备茶果美食香花灯烛以申供养之意。
■ 传召
是藏传佛教最重要的法会,同时又带有一点民间节日的性质。有两种,一种传大召,(在拉萨大召寺举行的大祈愿会,从藏历正月初三到正月二十)一种传小召(藏历二月举行的)。

佛教的教义是什么?---贡唐仓活佛

佛教的教义是什么?佛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说的是菩提心;“自净其意”也叫“自净其心”,说的是见性智慧。菩提心和见性智慧可以简称为“悲”和“智”,悲智二字是佛法的两大要素,根本法宝。佛教有八万四千法,归根结蒂就是这二法。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句话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自觉自愿地做好事,不做坏事。

这就说得很清楚了,佛教是名副其实的精神文明事业。佛教的千经万典,归纳起来就是“修心”两个字。修心就是“管好自己的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佛法即是心法。所有修行的果位,都是修心程度的标志。一切万法,都起于心,归于心。人生一切苦乐,心是承受者。

不知道各位注意过没有,心是一个最矛盾的东西:最大的是心,最小的也是心;最明亮的是心,最黑暗的也是心;最乐最甜的是心,最苦最酸的也是心;私是心,公也是心;好是心,坏也是心;语言文字中的所有形容词,都是用来描述心的感受的,都是心的标签。那么心究竟有没有它自己呢?心的本来面目、它的“自性”究竟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发挥明亮的一面,控制黑暗的一面?佛教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

佛教向人们揭示了一个事实:众生皆有一颗光明的心,叫做“价值自觉能力”。但是这种本来光明闪烁的“心”被无遏制的欲望之“贪”、挥不去的愤怨之“嗔”、愚昧无明之“痴”遮掩污染得暗淡无光,感觉到活得很累,活得很苦。学佛,照着佛的教导去做,就可以使苦乐无常的生命化为不生不灭的常乐自在。

“自觉自愿地做好事,不作坏事”这句话,单就做好事不作坏事这一层意思的广义来说,佛教育和一般教育没有两样,文化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就可以进行,学校、街道、单位都可以对人们进行做好事不做坏事的道德教育,国家可以用法律的形式强制人们不做坏事,做了坏事必受惩罚。但是自觉自愿这一层,纯属个人心性修持的范围,别人无法窥见,法律也无济于事,“知人知面不知心”。自觉自愿之心就是我们所说的“佛心”、“佛性”,佛法可以把人心之中深藏的佛性发掘出来,发扬光大。

佛心佛性的另一个名称,叫做“明”,精神文明的“明”。人们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如果仅仅从了解自己的缺点,不出风头的角度来理解,显然是不够的,也可以说是不正确的。汉字是一种意向艺术,形意符号。“明”这个字,由一个日和一个月组成,简直没有比这一个字含义更大更深刻的字了。《易经》上说,一阴一阳谓之道。如果把这个“明”字绘成图案,那就是“太极图”,如果画成佛像,那就是“金刚佛”。所谓自知之明,是从自己身上生发出来的“觉悟”,是“佛心”、“佛性”的显现,是至高无上的见性智慧。所以才加上了“贵”字。这是人的价值所在,是宝中之宝,怎么不贵呢?

什么是自觉自愿?自,是最初的起点。就是没有人提醒你,没有人督促你,也没有交换条件,甚至没有人看见你,完全是你自己的觉悟产生的一种博大的“慈悲心”,一种“爱心”,一种本能的道德意识启迪你去弃恶扬善,去舍己为人,为了他人利益去牺牲自己。现在社会上许许多多的不为名利、无私奉献的先进人物,就是这样的人。他们不一定就是佛教信仰者,但他们正是菩萨的化身。

佛教的目的,就是启发、发掘人们心中的这种“自觉”和“自愿”,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佛,就是“觉者”的意思。觉有各种层次,佛是最高层次。有了觉,悟在其中,有了悟,愿从中来。

觉是醒的意思。什么是“悟”?悟是实践。字旁为心,准确点说应该是“心灵的实践”。

如何获得“觉”呢?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伟大的第二佛陀宗喀巴大师,总结了“出世心”、“菩提心”、“正见”三点。宗大师认为这是佛法的根本。

出世心是脱俗超越之心。为什么要有出世心呢?这是因为“当局者迷”。我们生活的三界轮回之世,本来很苦。因为身在其中,发现不了。轮回之苦,无法体验。无常之乐,信以为真。只有走出来,冷眼相对,才能“旁观者清”。看清了,就会果断舍弃,并且自己不忍众生依然受苦,从而发出大慈大悲渡众菩提心。

菩提心是自觉觉他之心。就是说,一个人自己的解脱是和一切众生的解脱紧密相连的,在一切众生没有彻底解脱之前,自己是的不到解脱的。这和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的观点是相通的。菩提心是大乘佛教的基础,为了普渡众生才立志成佛。只有具备了佛的大慈大悲,才能最大限度地服务众生,解救众生。在这一点上,地藏菩萨的誓言催人泪下,他说:“众生渡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他认为,只要地狱里还关着一个罪人,自己的责任就没有尽到。就还不够成佛的条件。这是一颗多么伟大的心!宗喀巴大师称这种菩提心“是大乘道的根本,是一切高尚行为的本源,是福慧资粮的点金术,是无量功德的宝藏。”菩提心是道德高尚、品性纯正的发源地和坚固堤防,是自觉的源头,有了自觉,才能有自律。

正见,是寂静涅盘之心。那是无上悟空智慧,绝对真理,是佛法的最高成就。是出世心、菩提心结出的圆满正果,有如沙里淘出的金子,是立志修心者的奋斗目标。

自觉自愿地做好事,本身就是弘扬佛法。自觉自愿地皈依三宝,是最大的好事、乐事、善事。

藏传佛教的皈依,叫做“皈依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比平常说的三皈依多了一个皈依上师,这是密法独有的特点。密法有极其严格的传承系统,接受上师灌顶才能取得修习密法的资格,灌顶是密法之门。入了门,修持要依靠上师的亲口传授,不能靠经典。

皈依的道理非常深刻:皈依佛,佛在哪里呢?佛在法里。只有如法修行,皈依法,才是真正的皈依佛。那么法又在哪里呢?法在大德高僧的智慧和悟性里。佛法所说的僧,不是泛指寺院里的所有和尚,而是专指解脱了的起码是“见道”以上的菩萨僧。见道,就是对永恒有了证悟。皈依僧必须是具体的,那么你所要皈依的僧究竟是哪一位呢?只能是也必须是为你灌顶、授予你修习密法权利、今后指导你不断上进的金刚上师。三皈依归根结蒂,是皈依上师。上师是集“三宝”于一身的导师。上师传法等于佛传法,上师的功德、智慧如佛的法身,上师言传身教起着具体僧宝的作用。因此佛说:“无师哪知佛名佛法?有师才得知佛名佛法,故师恩重于佛恩。”

皈依是入佛道之门,但不是敲门砖,入了门就可以丢弃。皈依法是佛法的根本大法,贯穿着觉悟成佛的全过程。大家读过《西游记》,这一点在《西游记》上说得很清楚。《西游记》以玄奘取经的真实故事为比喻,描述了皈依修行悟道成佛的全过程。大家可以想一想,观世音菩萨为唐僧选的三个徒弟的名字上,都加着一个“悟”字,悟是什么意思呢?悟就是心灵实践,或者叫做“修证”、“体证”等。三个徒弟显然是佛法的比喻形象:“悟空”是对皈依佛的暗示;“悟能”是对皈依法的暗示;“悟净”是对皈依僧的暗示。

皈依佛就要“悟”空,进行“空”的实践,但是人的思想被各种无明烦恼所占据,像猴子一样一刻也不能安静。它头上的紧箍咒,也叫“定心真言”,唐僧念了一路,一直到西天才得以消失。孙悟空的“大圣”本领,则是人的智慧本心的象征。

皈依法就要持戒。“悟能”的另外一个名字叫“八戒”。没有戒律就没有佛法,佛法能寓于持戒之中。守戒即是悟能。小说把“悟能”设计成猪,代表人的愚味无知和贪欲。

悟净是僧人的形象,净是悟空、悟能的结果。佛说:“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作为师父的三藏法师,是本具佛性的肉眼凡胎的众生代表。他有慈悲心,但是却识别不了妖魔。三个徒弟都可以腾云驾雾,唯独他不能。通往西天的遥远路程,他要一步一步地走下去,他必须在九九八十一难的各种困境和魔障的生死博斗中悟空、悟能、悟净,最后修成正果。这一点象征意义非常重要。九九八十一难中的妖魔鬼怪不是别人,正是自己,是自己的心。那些妖魔鬼怪不约而同地要吃唐僧肉,是比喻贪欲妄念对自己身心的损害。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一个人的最大的敌人的确是自己。

唐代把解释佛经的文字和图画叫做“经变”,《西游记》是一部天才的、十分严肃的“经变”巨著。三个徒弟跟随三藏法师一起到达西天,是对三皈依的正确演绎。

在科学上面,别人的研究成果自己拿来用就是了。别人达到的高峰完全可以作为自己的起点。但是,在心性修持方面,在道德的形成上面,科学的方法行不通。别人的成就是别人的成就,你拿不来。自己想要的话,必须从头做起。佛说:“自己是自己的救星,别无救星”,又说:“佛无法直接洗掉人们的罪恶,也无法用手抹去人们的痛苦,也无法把自己的觉悟移植给别人,佛只是教给人们自救自脱的方法。”

一个人如果立志要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不甘与禽兽处于同一境界,那就应该通过自我的努力获得“自觉”,经典和师友只能起到缘助的作用,不能代替“自修”。你皈依了佛,佛只是指路人;你皈依了法,法只是一张地图;你皈依了僧,僧只是你的向导。在“僧”的引导下,沿着“法”的线索,朝着“佛”指点的路,向着自己的心走去!
这就是唯一的解脱之路。

如果真的有什么佛祖保佑的话,没有别的,只能是“自净其意。”能净,佛将与你同在。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真正的佛是一种精神,一种感应,他只能在你自己觉悟了的心中,不在身外。文殊、观音、金刚手分别代表佛的智慧、慈悲和能量。佛的保佑(我们叫“加持”)也是以感应形式发生作用的,如何能够在生活中见到?不能把庙里的泥塑像当作佛,这是一种纪念像,见到这些像就想起佛的功德,佛的智慧,佛的慈悲,佛的能量,激起一种信念,因而肃然起敬。有人批评佛教是偶像崇拜,这是误解,佛教崇拜的是精神。密宗里三头六臂的佛是为了观想的需要,各种颜色、法器、千手千眼都是观想的需要。真正的佛是一种觉悟的力量,只有这种力量才可以防止自己做坏事,得到自律。

佛的保佑作用,有如水对人的浮力。愈是会水(会游泳),水对你的浮力就愈大,有的人平躺水面,也不会下沉。如果没有下过水,只是从书本上看了一点游泳知识,甚至反对下水,那么一旦落入水中,高喊救命也无济于事,肯定是要沉入水底的。

佛教所主张的“自己是自己的救星”的人生态度,至少在方向上是最富于现代性的。自救,就是自净其意,自觉自愿地做好事,不做坏事。这句话说得再概括、再精练一点,可以归纳为“行善”两个字,行善就是弘扬佛法。行善的主要内容是我们平常说的“六度”,即舍,戒,忍,精进,禅,慧。用现代最通俗的语言讲起来,舍,就是讲奉献,戒,就是讲文明,忍,就是讲涵养;精进,就是讲拼搏精神;禅,就是讲认真;慧,就是讲创造性。这样看来,佛教的行善内容和人们社会生活中所提倡的大众行为,公民道德是一致的。使这六方面成为佛法的唯一标志,不是别的,还是“自觉自愿”,“心甘情愿”这一条。正是这一条,才使舍、戒、忍、精进、禅定、慧这“六度”闪耀出了真理和光芒。

“六度”中的任何一度,实行起来都不容易,“忍”度尤其为难中之难。佛教对修“忍 ”度格外重视。认为忍是一种最高贵的品质。宗喀巴大师说:“忍是英雄人物的最高品德,是扼制烦恼的第一法宝,是制服嗔怒毒蛇的金翅鸟,是恶言刀枪不入的盔甲。”忍的对立面面是“嗔怒”,嗔怒对修行的人来说危害极大,月称大师说:“无数世行善积德的功德成就,会被一时的嗔怒的烈火烧成灰烬。”因此,没有比嗔怒更大的恶行。

人世上的许多罪恶都由于嗔怒而发生。一切烦恼不安,人与人之间的吵嘴、打架、仇恨、杀人、自杀等等都是不忍而引起的。如果人人都能够扼制愤怒,重视忍德,世界就会和平,社会家庭就会安宁和睦。所谓“忍辱”,就是对别人的侮辱、打骂、讽刺、嘲笑、欺压、凌辱、伤害、冤枉等等不计较、不生气、不报复、不记仇的菩萨德行。这是很难做到的。人和菩萨的区别也就在这里。

忍辱的办法有三种:一种是把侮辱伤害自己的人看成是自己的隔世的父母、亲人、为他们的愚味无知和五毒所困扰所驱使的造罪行为产生谅解和可怜,检查自己的缺点错误,责怪自己,把受辱看成是自己过错的报应。二是把侮辱伤害看成无心无意的自然灾害,没有事件和责任者、制造者,不生气、不追究责任。三是把侮辱伤害之类的事情看成是别人提供给自己的修忍辱波罗蜜的良好的条件。没有这一条件,如何修得忍德?因此,不但不生气,不计较,不记仇,反而应当感谢对方。这样一来。烦恼化为菩提了。当然,我们说的忍和忍德是以是否损害众生的根本利益为原则、为前提的。在大是大非面前,“仕可杀不可辱”是最大的善行。

各位道友,各位同修:今天我们坐在一起探讨佛法,的确是殊胜因缘。从人身难得的角度讲,是我们大家在多少个前世积善的结果。人的一生是非常短暂的,“人生如梦”这句话表现了一种智者的紧迫感,并不消极。从出世的角度看问题,人生不就像梦境一样短暂和虚幻吗?就算能活到100岁,五十年被睡眠占去,其余的五十年,前十年年幼无知,后十年衰老多病。中间二、三十年,为生存和虚幻和名利地位奋斗竞争,不能认真思考人生的结局和生死大事,没有时间修法,几乎是糊涂一生。认真地想一下,可不就是这么回事吗?汉地大德弘一法师写的一首诗说得非常好:“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法师的话真是像警钟一样鸣响在我们的耳旁。

佛教是讲因果的,有什么样的因就有什么样的果,有什么样的报就有什么样应。这是宇宙辩证法铁的原则。谁也改变不了。但是,种什么样的因,我今天做什么,不做什么,主动权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换句话说,自己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的。一念可以到天堂,一念也可以到地狱。这一点是佛教立教的基础。昨日之因,今日之果。今日之果,明日之因。现在社会上有一个建设精神文明的口号,叫做“ 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这一个口号提得非常之好,这就是一种重因的表现,有了好的因,肯定就会有好的果。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第2个回答  2008-12-05
一问一答一智慧
作者:佛使比丘(泰国)
(前略)拥有这些基础知识,将来会蕴育出美好的果实,方便各位日后自行阅读或听其他人演讲。再者,我演讲的另一个目的是,以后如果有其他国家或宗教人士问你问题时,这些问答内容能帮助你回答,而且不会引发对教义的误解。
好好记住这些主题或主要内容,如果你能把它背下来,那是最好不过了!而且,我相信这样对你们会有很大的益处。现在我们依次来讨论这些主题。

(1)假如有人问你:“佛陀教导什么?”
这个问题最好引用佛陀所说的话回答:“比丘们!现在和从前一样,我只有教导苦(dukkha)和苦的止息。”
不管这回答是否符合你原来的想法,请好好思惟它。我们当然也可用其他方式回答,但是在这段话中,佛陀确实已将自己的教导归纳得相当简洁了。
佛陀只教导“苦”和“苦的止息”,所有和止息苦没有直接相关的问题就不回答,例如“死后会再投生吗?”、“是什么去投生呢?”这些问题可以日后再思考。
所以,若有西方人问起这个问题,我们应依照这个准则回答:佛陀除了教导“苦”和“苦的止息”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的了。

(2)接下来,可能有人问我们:“佛陀有什么特别的教导?”
如果有人问起这问题,我们可以由许多不同角度来回答:
(一)首先我们可以说:佛陀教导我们践行不松不紧、不偏不倚的中道。一方面避免修禁欲的苦行,因为它只能带来无谓的困扰和麻烦;另一方面也避免纵容感官的满足。
相反地,中道则主张不自我折磨,同时强调不耽溺在感官的满足上。践行中道能使生活、学习、修行和灭苦各方面都恰到好处,它可广泛地应用在许多不同的情况,而且让你不会误入歧途。践行中道与“七知”——知因、知果、知己、知节、知时、知人、知众,是并行不悖的,“七知”让我们懂得践行中道。这是一种回答方式。
(二)我们也可采用另一种回答:佛陀教导“自助”(self-help)。“自助”的意思你们可能都懂,似乎不必再作解释。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别想依赖运气或命运,也不应该依赖天神和所谓的“上帝”,我们必须自己皈依自己,这在巴利文藏经中有记载。甚至有神论者也这么说:“上帝只帮助愿意帮助自己的人”。其他的宗教里或多或少存在着“自助”的教义,但在佛教中则要完全“自助”,例如当一个人在悲惨、迷惑的处境中,身心遭痛苦时,他必须“自助”。佛陀说:“诸佛只指出道路,用功则需要靠自己。”换句话说,佛陀教导“自助”。我们应谨记在心!
(三)另一种回答是:佛陀教导一切是缘起,随因缘而改变,有其自然的法则。这种叙述很像舍利弗出家前,由一位比丘那里所得到的答案:“佛陀教导一切事物由因生起,必须认识现象的因和现象因的息灭。”这个教义在本质上相当科学,可以说符合科学原则。佛教是主张“依法不依人”的理性宗教。
(四)还有另一种可被用来实修的准则,佛陀如此教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三个在一起被称为“别解脱教诫”,意指“教诫总纲”(summary of all exhortations)。“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在此不需要诠释,但是“自净其意”的意义就不是那么一目了然了。人一旦执着任何事(甚至善事),他的心就会混乱:害怕得不到善报或担忧善报会消失,并执取一切为“我所有”,而这一切都会招致痛苦。所以,即使已成功地避免作恶事,也作了许多善事,仍必须知道如何放下。别执着任何事为“我”或“我所有”,否则它会带来悲惨的结果,成为沉重的负担和痛苦,就像背负或执着某种东西,一定会感到沉重或受苦一样。换句话说,执着善或恶和背负珍宝或岩石是一样的,虽然珍宝很有价值,但背在肩上或放在头上,是同样沉重的。
(五)另外,还有一种重要的教导提醒我们:一切因缘和合的事物都在不停地流转迁变,这就是“诸行无常”。各位同学虽然还年轻,但我希望你们能仔细聆听,佛陀的教诲适合各年龄层的人,甚至不分性别,这是各位必须要明白的。希望大家不要放逸,所谓“不放逸”就是不与因缘假合的事物游戏,而沉迷其中,不然它将会咬你、打你,把你绑得紧紧的,你会不由自主地痛苦一场,甚至可能自杀而白白送掉生命。
总结上面各种不同的回答方式,若有人问:“佛陀有那些特别的教导?”我们可以有下列的答案:
他教导践行中道;
他教导自助;
他教导正确认识因果法——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集世间。我们正确认识它的因,才能获取想得到的结果;
他教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实修原则;
他提醒我们: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变迁的,应自精勤,不可放逸!
这个问题有这几种不同的回答方式,若有人问起,可任选其中一种回答。

(3)如果有外国人问你:
“佛教中最简要的根本思想是什么?”
我们可以引用佛陀最简短的一句话来回答:“一切都不要执着!”这句话是佛陀亲口宣说的简明格言。我们不必花时间到浩翰的三藏(Tipitaka)中去寻找答案,因为佛陀已用这句话,把佛教教义描述得相当清楚。
若把佛陀所有的教诲,乃至八万四千法门归结起来,就是这么一句话——“一切都不要执着!”这句话提醒我们:执着只会带来痛苦。当我们了悟这道理时,可以说已经明了了佛说的八万四千法门;当我们实践这句话时,也可以说已实践了一切法门。
为什么人会犯戒?因为他有所执着,如果没有任何喜欢或讨厌的执着,就不会犯戒。为什么人的心会散乱不定?因为执着某些事物。为什么人会没有智慧?因为他愚痴而执着某些事物。如果一个能修证到“一切都不执着”的地步,他当下便能悟道、证果,得到究竟涅盘。
佛陀是个完完全全没有执著的人,佛法教导“不执着”的“行”和“证”,僧伽是一群正在修行或已经修证“不执着”的出家众。
当有人问佛陀:“可否将你的全部教导归纳成最简短的一句话?”佛陀回答:“可以!”接着说:“一切都不要执着!”

(4)如果他接下来又问:“如何修习不执着?”
如果有外国人问起:“如何才能修习佛教的精髓——不执着?”我们可以再度引用佛陀的话,不必以自己的观点回答。佛陀会简洁又完整地解释如何修习:眼睛看到可见的对象时,只是看;耳朵听到声音时,只是听;鼻子闻到气味时,只是闻;舌头尝到味道时,只是尝;身体有所接触时,只是触;当心中生起念头,例如情绪等时,只是清楚知道它。
我为不曾听过的人再说一遍:看只是看,听只是听,闻只是闻,尝只是尝,触只是触,起念只是觉察,这表示不要造作出“自我”。佛陀教导我们:如果这样修习,“自我”就不会存在,当“自我”不存在,苦也就止息了。
“看只是看”这句话需要解释:当所看的对象和眼睛接触时,只要认清对象,知道应该如何去处理就好了,千万别让喜欢和讨厌的念头趁虚而入。如果你生起喜欢的念头,就会想拥有它;如果生起讨厌的念头,就会厌弃它。如此一来,我们自己就成为那“喜欢的人”和“讨厌的人”,这就是所谓的“自我”,走向“自我”就是走向痛苦和错误。所以当看东西时,保持了了分明,要有智慧远离烦恼,清楚什么动作是正确、适当的,如果是没有必要的动作,就保持冷静,不要去做它。如果想获得某种成就,就得完全应用了了分明的心念去做,不让“自我”产生,使用这种方法,你就能得到想要的结果,而且心中没有苦恼。
这是一个最好又简洁的修行原则:看只是看,听只是听,尝只是尝,嗅只是嗅,触只是触,起念只是觉察。让一切只停留在这个层次,当下就能产生智慧,可以正确又恰当地处理一切,不会产生爱、恨的“自我”。如果随着喜欢或讨厌的欲望去做,“自我”就会生起,让心不能自主,也就无法具足智慧了。以上是佛陀为某比丘所作的开示。
接下来,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我们讨论最易证果的修行方法时,没有提及戒、定、慧、行善、布施等呢?”实际上,这些都是辅行,而不是佛法的核心。行善、布施、持戒、修定和修慧,终究都是为了使我们成为“如如不动”的人,而修习“看只是看、听只是听”等等,就足以使我们成为“如如不动”的人——当接触任何外境时,都不会产生“自我”,能保持平常心,而不被境转。
行善和布施是为了拔除“自我”,持戒和修定是为了调御“自我”,修慧则为破除“自我”。在此我不想多谈,而只讨论每天最迫切的事情——眼睛要看、耳朵要听、鼻子要闻……等等,只要守护六根就是已控制一切,修行圆满了,这正是修习佛法的核心。如果有外国人问你修行的问题,就这样回答他。

(5)假设外国人或他教教徒问你:“可以去哪儿学习?可以到哪儿研究?”
我们再一次引用佛陀的话来回答这个问题:“就在这结合心、想[译注一]的六尺之躯内学习”也就是在这结合“心”、“想”的身体中学习。这六尺之躯要随着“心”、“想”活动才成为活生生的“人”,“心”存在就能思考、认知,“想”存在就能醒觉。
如来(Tathagata)曾开示世间(world)、世间的起因、世间的灭尽,以及到达世间灭尽的修行之道。当他说到世间、世间的起因、世间的灭尽,以及到达世间灭尽的修行之道,就是指:一切法存在于结合“心”、“想”的活生生的六尺之躯中。就在这儿学习,而不是在学校、洞窟、森林、山上或寺院中学习,那些地方都是外在的!
要把学校建在心里,把大学设在身中,而后去学习、研究、分析、探索,去发现世间的实相:世间如何生起?世间如何引生痛苦?什么是世间的灭尽?怎样的修行道路能让世间灭尽?这就是所谓的“四圣谛”。其中,佛陀有时用“世间”(world)这个字,有时用“苦”(dukkha)这个字。
“世间”或“苦”是什么?“集”——苦的起因是什么?“灭”——不苦,什么是没有动乱的世间?“道”——如何修行?这一切都得从身体中发现,不在其他地方。如果在书本、传闻、文字等地方发现它,那是虚幻不实的。相反的,一旦在这结合“心”、“想”的六尺之躯中寻找、发现到它,那才是真实不虚的。
所以,若被问及在那儿学习,应说:“就在这结合‘心’、‘想’的六尺之躯中学习”。

(6)接下来,也许有人想更了解佛法而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比喻‘法’?”
佛陀说:“‘法’可比喻为筏”,他用“筏”这个字是因为当时普遍用筏渡河,以筏喻“法”很容易了解,这个比喻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因为它提醒我们,不应该去黏著“法”,以致忘了自己,而自高自大地以为我是老师、学者或是哲学家。如果忘记“法”只是筏,将会引生以上的危机。
“法”是筏,是载我们渡彼岸的工具,一旦到了彼岸,并且上了陆,我们就不可能还愚蠢地背着筏。这在教导我们要以正确的方法使用它,而不要因执着它,以致忘了自己。如果不理解筏的用处,我们就会用它互相夸耀、争执,有时或许还用它来竞赛呢!这一切毫无是处,只是徒然耗损精力罢了!“法”如筏,它应该被正确地应用于渡过河流。
“法”比喻为筏,“法”的智慧应该用来渡过苦海,不应该以它为唇枪舌剑而相互伤害;不可执着它,甚至已到岸、登陆了,还背着筏,不愿与它分手。“法”比喻为筏,还意味着不论在家人或出家人都一样可以应用它。

(7)假设我们补充问:“在家人应该学习什么?”
我们不必浪费时间自己去想答案。若有人要有自己的想法也可以,没人会阻止他。但如果依据佛陀所教的回答,我们必须说:“在家人应该学习所有如来(Tathagate)宣说有关‘空’(Sunnata)的教示(suttantas)”。“素旦答”(suttanta)是佛陀所有教诲的核心,是经系统化且完整、妥善地结集而成,这就称为“素旦答”。
sutta指的是经典,anta的意思是究竟,因此“素旦答”(suttanta)是完整又系统化,将最精华的部分结集而成的经典。它就像“吠檀多”(vedanta)这个字,“吠陀”(Veda)的意思是知识,“吠檀多”是知识中的精华,是将知识作最完整而有系统化的结集。
请记住“素旦答”这个字!所有“素旦答”都是如来所说,是如来所教,而且都与“空”相应。关于这点,有人问佛陀要如何修法,才能获得永恒安乐的利益,佛陀回答:“所有‘素旦答’是如来所说,与‘空’相应,义理奥妙深远,超越世间。”这句话的重点在于“与空相应”。
“空”(sunnata)这个字,你听起来也许会觉得有些奇怪,但先不要退缩,因为它正是佛教最重要的字眼。请注意听:“空”字或可译为“空无一物”,它有好几个用法与意义,佛陀所说的“空”,不是指什么东西都没有的“物质空”。这里的“空”,是指智慧的“空”,因为所有事物仍然存在,也许会多到充塞整个世界,但佛陀说它们是“空”或“空性”,因为所有的一切都不是“我”、“我所有”。我再说一次,这些都是为了教我们不要去执取任何事物。
在家人尤其应该学习佛陀所说“空”的教示。一般说来,普通的人都误解“空”,以为它对在家人而言是太过高远的理论,究其原因,是因他们没有听闻过佛陀对“空”的教示。所以请好好记在心里,不只是出家人,即使是在家人也必须学习“空”、理解“空”、践行“空”。
佛陀开示过这句话:“在家人应该学习与‘空’相应的事”,期望你们不要再害怕“空”或与“空”关的事。
请跨出你的脚步,多去了解“空”。若要深入、详尽地解释“空”,那会花相当多的时间,在此,我们只讨论它的核心及实质,也就是空掉“我”及“我所有”的感觉——空性,这样就足够了。心若没有任何“我”、“我所有”的感觉,这心就是“空”的,“世间空”就是这个意思。

(8)现在,假设我们被问到佛教最殊胜的字:
“什么是‘不死之法’?”
“阿马答”(amata)的意思是“不死”,“阿马答达磨”(amatadhamma)则为“不死之法”。那是什么呢?有次佛陀说“贪、瞋、痴止息是不死之法、不死之境。”内心一生起贪、瞋、痴,就是“有死之境”(mortai state)就痛苦,有“自我”就会有生、老、病、死苦。当贪、瞋、痴止息,不再因感觉有“我”而起惑,就不会死亡,因为没有了“我”,那有什么将会死亡呢?所以人如果要追求不死之境——不死之法,就必须寻求贪、瞋、痴止息的境界。这是佛陀所教导的“不死之法”,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佛陀最究竟、无上的教诫。其他的“不死”(undying)与这“不死”(amata)是不同的,如前所说,无上的“不死之法”是贪、瞋、痴的止息。
最高、最深奥的“法”,有各种名称,假使有人提出这个问题:“至高至深,能超越世间与死亡的法称为什么?”佛陀称它为“空相应法”(sunnatappatisamyutta)或“空”(sunnata),“空相应法”至高至深,它能超越世间和死亡,也就是“不死之法”。

(9)那么,“后期革新的”法“是什么呢?”
佛陀说:“诗人、学者所作的诗偈或论文,纵使辞藻华丽、音韵和谐,若脱离“空”的轨道,就与‘空’不相应。”请记住其中重要的字句:脱离“空”的轨道、与“空”不相应,这就是指后期弟子革新的说法,不是如来的说法,它是劣等的。
如来的说法必定与“空”相应,若是后期佛弟子革新的说法,就与“空”不相应,脱离“空”的轨道。如果我们期望找到佛陀所教示最原始、无上的法,除透过“空相应法”或“空”之外,就没有其他的方法了。

(10)假使有外国人问你:
“根据巴利经典所载,佛陀最常强调的教示是什么?”
我再次引用佛陀的话回答:“五蕴(khandha)无常、无我(anatta)”,每个个体都是由五种积聚——五蕴组成。身的积聚称为“色”(rupa),乐、苦等感受的积聚称为“受”(vedana),记忆与醒觉称为“想”(sann),造作思考称为“行”(sankhara),能透过六根而认知称为“识”(vinnana)。如此而已,色、受、想、行、识被称为五聚或五蕴。
五蕴无常、无我,这是在所有教义中,佛陀最常强调的部分。五蕴无常,因它们持续地流动、变迁着;五蕴无我,因它们始终迁流变化 ,任何人都不能将它们执取为“我”或“我所有”。
我再归纳一次,请各位把这主题的要点铭记在心:佛陀最常强调——所有事物都是无常的,而且没有任何一物可以当作是“我”、“我所有”。

(11)接下来,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佛陀教我们应该相信谁?”
假如有人问你这个问题,那么你可在以噶拉玛经(Kalama Sutta)里找到佛陀所说的答案——要相信亲自所“看清楚”的是什么。现在我们有必要了解“看清楚”的意义,“看清楚”意思是不需推论、不需思索、不需假设,如同我们将眼前的物体看清楚一样,只要这样做,就有效果了,这就是“看清楚”的定义,它不需要依靠任何理由或想像。
佛教教导我们除非已亲自“看清楚”,否则不要相信任何人、任何事。我们可以由下面的问题知道这个定义,为什么不要相信三藏经典(Tipitaka)、不要相信导师、不要相信研究报告或传说、不要相信常识、不要相信逻辑推理?这是帮助我们建立正见的原则,因为所有盲目的相信是迷信,例如我们翻开三藏经典,阅读了几页,没有经过思考,没有经过试验,没有经过任何评论,便相信它,那就是对三藏经典的迷信,这是佛陀所喝止的。
“相信导师”是指盲目地相信导师的每一句话,而没有经过思考、试验,亲自去“看清楚”,这就是所谓的“相信导师”。
以此类推,“相信逻辑推理”是指学习使用前提,或熟练地运用前提作正确的推理,并且从这前提推论出结论。但这还是不够的,也不可倚赖这类的推论。
请听清楚这一点:以上的说法不是禁止我们去阅读三藏经典,去向导师求教,去听研究报告和传说,或去运用逻辑的推理。它的意思是:虽然我们会阅读、会听,但不要轻易接受以这些方式所提供的一切讯息,除非我们已深入地探讨、思惟它,而有所领悟,直到亲自“看清楚”它真的是如此为止。
举例来说,佛陀教导贪、瞋、痴是引起痛苦的原因,假如我们自己不熟悉贪、瞋、痴,就不能相信这个说法,如果我们相信,那就是迷信。但是当我们亲自体验贪、瞋、痴是怎么一回事——当它在心中生起,我们就会像被火烧灼一样痛苦,这就是所谓亲自“看清楚”的“相信”。
在三藏经典中,不论佛陀教导什么,当读到或听到时,我们必须要研究、思考,直到“看清楚”为止。假如我们还没有“看清楚”,就势必会重新回到推论,如果这样,则不妨暂时放下,先相信和践行已“看清楚”的部份,那就足够了。不必害怕,逐渐地,我们就会愈来愈相信,且愈看愈清楚,这是佛陀所说非常盛行的噶拉玛经教法。
如果你需要对外国人演讲,请务必正确地解释“不要相信”这句话,假如你解释错误,就是冒犯了佛陀。不可相信三藏经典,不可相信他是导师,不可相信研究报告或传说,不可相信逻辑,隐藏其中的深义,我们必须去发现它。
立即相信就是迷信,佛陀曾如此坚定而明确地喝止,甚至纵使是如来所说的也不要相信,必须经过思考、试验,直到“看清楚”时,我们才可相信。立即相信就是迷信,“看清楚”后再相信才是正信,这是佛教徒的“相信”。不要愚蠢地相信人、经典、推测或推论,而是要相信亲自所“看清楚”的是什么,这就是佛教所说的正信,身为佛教徒的我们也要这样相信。

[译注一]在噶拉玛经(Kalama Sutta)里佛陀说:“不可因为口口相传就信以为真;不可因为奉行传统就信以为真;不可因为轰动一时,流传广远就信以为真;不可因为引经据典就信以为真;不可因为合乎逻辑就信以为真;不可因为符合先入为主的观念就信以为真;不可因为说者的威信就信以为真;不可因为他是导师就信以为真。”
第3个回答  2008-12-05
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 涅盘寂静
戒定慧三学
开示悟入 佛之知见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08-12-05
佛教的特点啊:戒、定、慧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