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有何利弊?

如题所述

世界各国的文字都随着口语的变化而变化,但只有中国的文言文始终如一。这有何利弊?在“语文的变与不变”中南老提到:中国文学自五四运动以来,推行了白话文,虽对吸收世界知识有促进作用,却将中华文化“一刀斩断了”。

的确,从唐宋古文运动开始直到清末,我们的口语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然而书面语却始终没有变化。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古今人士都深知“文以载道”,文章的使命和责任是重大的,不是玩物,更不是游戏。

古人使文章脱离了口语,实是最大的智慧所在。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在文字与作者本人在时空意义上分离后,它自动进入一个完整传承下来的体系,虽然人会身名俱灭,而文章,却会在历史文化长河里,起到不可忽视的承启作用。

中国人之所以以中国人的生存方式造就出延续数千年的中国制度,不管那是被冠以封建还是其他的“恶名”。单凭这制度延续之久远,文化之统一,就足以傲立世界民族之林。而这数千年的文明能长久不衰延续至今,不能不说文字的流传起了极大作用。

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黄遵宪作为近代诗人的代表人物,这么一句豪言壮语在年轻人们盲目崇拜英语的今天看来是多么的不负责任。

“今之世异于古,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 现实主义的思潮,在船坚炮利的的英国人给了中国人当头一棒后潮涌而来。

白话文所具有的现实性,是在现实世界的巨变下逼迫出来的,正因为这样,短期内改变人们的思想是效果不错的。但现实世界是不断加快变化的速度的,众多民族的语言就是在现实的改变中失去了原有的规制而消亡的。

今天看来五四后推行的白话文,固然佳作不少,锋芒犀利,但思想深度往往不够,经不起推敲。初期的白话文,在满地大白话的今天看来与文言文也是相差无几。白话文的先锋鲁迅,早期的文章在百年后的今天恐怕也要加上注脚才勉强看得明白。如这样下去,百年后人们看我们的文章时,又得加上注脚…一千年后的人们看我们二十一世纪的文章,只怕要比我们看文言文又不知要难上多少倍呢。

当代的中国人崇洋媚外之风盛行,甚至连汉语文化分支国的日本、韩国这种国家的垃圾文化都在我国年轻人心目中占有一定地位,实是令人痛心。当代中国人之所以找不到民族的自我,一个个不像中国人,就是因为失去了作为一个人应有的民族个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从这一点看,中国人最不可丢弃的就是文言文。而文言文在我国的年轻人中是最不受重视的——救救孩子!中国文化要继承,更要发展。

参考资料:http://zhanglingdong1.blog.163.com/blog/static/1633379200861664914616/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