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写给李白的诗是哪首?

如题所述

赠李白

唐代:杜甫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译文

秋天离别时两相顾盼,像飞蓬一样到处飘荡。没有去求仙,真愧对西晋那位炼丹的葛洪。

每天痛快地饮酒狂歌白白消磨日子。像您这样意气豪迈的人,如此逞雄究竟是为了谁?

注释

飘蓬:常用来比喻人的行踪飘忽不定。

未就:没有成功。丹砂:即朱砂。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飞扬跋扈:不守常规,狂放不羁。此处作褒义词用。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天宝四载(745年)秋。天宝三载(744年)初夏,杜甫与刚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在洛阳相识,遂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省开封市、商丘市一带)。

这年秋天,杜甫与李白在鲁郡(今山东兖州)相别,杜甫写了这首赠诗。这是现存杜诗中最早的一首绝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6

诗精现场——专注于古诗词的现代场景应用的短视频。将诗词在生活中用起来!杜甫产生了一首回忆李白的千古名诗,要说做迷弟做到读爱豆的心,还读得那么深,杜甫真的算是千古第一迷弟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11-25

杜甫保存至今的诗歌作品中,跟李白有关的如下:

1、《赠李白》(五古)

2、《赠李白》(七绝)

3、《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4、《八仙歌》

5、《冬日有怀李白》

6、《春日忆李白》

7、《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

8、《梦李白》二首

9、《天末怀李白》

10、《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11、《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

12、《不见》

13、《昔游》

14《遣怀》

二、扩展知识:李白与杜甫简介

李白与杜甫同是唐代时期中国最著名的诗人。被后现代人合称为“李杜”。杜甫比李白小11岁,一位是浪漫主义的典范,一位是现实主义的代表。其成就势均力衡。说到底,都是官场败北,李白把思想与情怀寄予山水。杜甫却关心民间疾苦。杜的天赋不如李,但仍能写出那么多不朽之作更为难得,这得益于他的勤奋,也得益于他严谨治学的态度。官场的失意却造就了对中国文明的文化璀璨贡献。后世影响深远。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赠李白·五古》

作者:唐·杜甫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⑴。

野人对腥羶,蔬食常不饱⑵。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⑶。

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⑷。

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⑸。

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⑹。

《赠李白·七绝》

秋来相顾尚飘蓬⑺,未就丹砂愧葛洪⑻。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⑼?

【注释】

⑴客,旅居他乡。历,经过。厌,厌恶。机巧,机智灵巧。习俗难居也。东都,隋置,公元621年(唐武德四年)废。公元628年(唐贞观二年),号洛阳宫,公元657年(唐显庆二年),诏改东都。

⑵腥羶,则臭味弗投。草食曰羶,牛羊之属。水族曰腥,鱼鳖之属。对,对头,敌手。

⑶岂,难道。无,没有。青精饭,《陶隐居登真隐诀》:“太极真人青精乾食(饣迅)饭法。采用南烛草带有露水的叶及茎皮,煮取汁,浸米蒸之,令饭作青碧色,高格曝乾,当三蒸曝,每蒸辄以叶汁溲令浥浥。日可服二升,勿服血食,填胃补髓,消灭三虫。久服可延寿益颜。”饣迅(xùn音迅),鸟饭。

⑷苦,因某种情况而感到困难。大药,道家的金丹。青精不如大药,叹避世引年之无术也。

⑸金闺,金马门的别称,亦指封建朝廷。彦,旧时士的美称。《孔安国传》:“美士曰彦。”幽讨,谓寻讨幽隐。

⑹瑶草,仙草,也泛指珍异之草。汉东方朔《与友人书》:“不可使尘网名韁拘锁,怡然长笑,脱去十洲三岛,相期拾瑶草,吞日月之精华,共轻擧耳。”

⑺飘蓬,草本植物,叶如柳叶,开白色小花,秋枯根拔,随风飘荡。故常用来比喻人的行踪飘忽不定。时李白杜甫二人在仕途上都失意,相偕漫游,无所归宿,故以飘蓬为喻。未就,没有成功。丹砂,即朱砂。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

⑻葛洪,东晋道士,自号抱朴子,入罗浮山炼丹。李白好神仙,曾自炼丹药,并在齐州从道士高如贵受“道箓”(一种入教仪式)。杜甫也渡黄河登王屋山访道士华盖君,因华盖君已死,惆怅而归。两人在学道方面都无所成就,所以说“愧葛洪”。

⑼飞扬跋扈,不守常规,狂放不羁。此处作褒义词用。

【翻译】

《赠李白·五古》

旅居东都的两年中,我所经历的那些机智灵巧的事情,最使人讨厌。我是个居住在郊野民间的人,但对于发了臭的牛羊肉,也是不吃的,即使常常连粗食都吃不饱。难道我就不能吃青精饭,使脸色长得好一些吗?我感到最困难的是缺乏炼金丹的药物(原材料),在这深山老林之中,好像用扫帚扫过了一样,连药物的痕迹都没有了。您这个朝廷里才德杰出的人,现在脱身金马门,独去寻讨幽隐。我也要离开东都,到梁宋去游览,到时我一定去访问您。

《赠李白·七绝》

秋天离别时两相顾盼,像飞蓬一样到处飘荡。没有去求仙,真愧对西晋那位炼丹的葛洪。每天痛快地饮酒狂歌白白消磨日子。像您这样意气豪迈的人,如此逞雄究竟是为了谁?

【《赠李白·五古》赏析】

这是杜甫赠李白最早的一首诗。公元744年(唐玄宗天宝三载),杜甫在东都(洛阳),李白以高力士之谮(诬陷),亦放还,游东都,此赠诗,当在其时,故有脱身金闺之句。

此诗共分两段,前八句为一段,后四句为一段。第一段八句自叙,表达厌都市而羡山林之情。第二段四句方及李白,赠李,表明欲遂偕隐之志。公元744年,李白受诏供奉翰林,旋被高力士谮言,帝赐金放还。李白讬鹦鹉以赋曰:“落羽辞金殿,是脱身也。”是年,李白从高天师授箓,同时事华盖君,隐王屋山艮岑。因此说“脱身事幽讨”。

【《赠李白·七绝》赏析】

公元744年初夏,杜甫与刚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在洛阳相识,遂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省开封市、商丘市一带)。公元745年(天宝四载),二人又同游齐赵,他们一同驰马射猎,赋诗论文,亲如弟兄。这年秋天,杜甫与李白在鲁郡(今山东兖州)相别,杜甫写了这首赠诗。诗中慨叹二人漂泊不定,学道无成。“痛饮”二句,既是对好友的规劝,也含有自警之意,语重心长,可见二人友谊之诚挚。这是现存杜诗中最早的一首绝句。《杜诗镜铨》引蒋弱六语:“是白一生小像。公赠白诗最多,此诗最简,而足以尽之。”

杜甫与李白相互敬重,交谊深厚,这首七绝《赠李白》,就是杜甫以心灵的笔触所刻划的一幅李白肖像。它仅仅用了二十八个字,就构成一幅生动的艺术形象,李白的风采、气度、品格,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此诗作于公元745年秋,此时李白遭奸佞排斥、远离京都、漫游齐鲁,与杜甫相会。李白也在这年秋写下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诗云:“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从中流露出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与杜诗中的“秋来相顾尚飘蓬”句,可以参照。李白被赐金放还,与杜甫幸会于山东之时,由于有相同的坎坷遭遇,因而情志相投。

此诗表面看来,似乎杜甫在规劝李白:要像道家葛洪那样潜心于炼丹求仙,不要痛饮狂歌、虚度时日,何必飞扬跋扈、人前称雄,实际上,杜诗有言外之意:李白藐视权贵,拂袖而去,沦落飘泊,虽尽日痛饮狂歌,然终不为统治者赏识;虽心雄万夫,而何以称雄?虽有济世之才,然焉能施展?杜甫在赞叹之余,感慨万千,扼腕之情,油然而生。遂将自己的愤懑之情,诉之笔端,乃至于运用反诘的语气,发出似在埋怨、实则不平的询问。他的感慨既是为李白而发,也是为自己而发的。

此诗突现了一个狂字,显示出一个傲字。傲骨嶙峋,狂荡不羁,这就是杜甫对于李白的写照。在七绝《赠李白》中,正突现出狂与傲的风采、骨力、气度,显示出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精神,这正是此诗的诗眼和精髓。它不仅同杜甫歌咏李白的其他诗篇是一脉相承的,而且也形象地揭示了李白的性格和气质特征。

这首七绝,沉郁有致,抑扬顿挫,跌宕起伏。末句用反诘口吻,把全诗推向了最高潮。清初钱谦益在评注此诗时,独注“飞扬跋扈”句,其余一概略而不论,可谓独具慧眼,也表明它在全诗中的重要价值:“按太白性倜傥,好纵横术。少任侠,手刃数人,故公以飞扬跋扈目之。犹云平生飞动意也。旧注俱大谬。”(《钱注杜诗》卷九)是说从新的角度和侧面颂扬了李白的豪侠精神,并突出“飞扬跋扈”的飞动性。仇兆鳌注云:“飞扬,浮动之貌。跋扈,强梁之意。考《说文》:扈,尾也。跋扈,犹大鱼之跳跋其尾也。”(《杜诗详注》卷之一)此虽就字注字,就词注词,但在《赠李白》中,却是用来象征李白豪放不羁的精神。

此诗言简意赅,韵味无穷。为了强化全诗流转的节奏、气势,则以“痛饮”对“狂歌”,“飞扬”对“跋扈”;且“痛饮狂歌”与“飞扬跋扈”,“空度日”与“为谁雄”又两两相对。这就形成了一个飞动的氛围,进一步突现了李白的傲岸与狂放。

参考资料

杜甫写给李白的诗全文:http://m.wenda.so.com/q/1368018083062584?category=internal&src=m_so_share_others&srcg=msearch_app&version=5.0.8&channel=25pp&userid=40558aa302c59454551bd56918f31762&ls=25pp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