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合理分配和科学利用课余时间学习

如题所述

如何合理分配和科学利用课余时间学习
李金海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有计划,面对学习也是如此。如果一位学生对学习时间缺少预先计划,不加思索地开始学习,对学习的内容缺乏安排,那么他的学习就是暂时性的,受情绪影响很大,学习时断时续,这必然影响他取得理想的学习成效。所以合理、有效地安排时间是非常重要的。
一、引导学生明确安排时间的意义。
安排时间有必要吗?提到安排时间,就要说到制订计划,不少学生常常对制订计划是否有效提出怀疑,原因主要有三类: 一是觉得自己并没有多少空闲时间可支配,一张课程表和课后的作业,就占据了几乎所有的时间,自己做计划也无非是课程表的翻版。 二是认为制订的计划虽好,但多半不能实施,常常是一纸空文,反而浪费了用来做计划的时间。 三是认为制订计划会使自己成为时间的奴隶,生活变得呆板,缺乏生机,还是根据当时的心情和兴致来活动的好。 以上观点在学生中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典型性,致使学生们对做计划越来越采取回避的态度,很少进行制订计划的实践。
针对学生的这些疑虑,教师可以组织专题讨论,让学生们自己分析这些问题。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引导,使学生明确什么是真正的计划,以及有计划地安排时间的意义:
1.课程表和老师布置的作业,并不能代替做计划。课程表只是对学生整体活动的笼统安排,至于具体学什么和如何去学,还需要更细致地计划,如面对课后的三、四科作业,怎样去完成,有的同学没有较系统地考虑,往往造成遗漏或拖延。 而且,如果真正明确了课本学习的内容,并把它限定在一定的时间里,而不用所有的时间来对付它,会发现还有不少空余时间等着同学们来支配、安排,尤其是晚上和双休日的时间。
2.制订的计划不能实施,是导致学生们对计划失去信心和兴趣的主要原因。但这不能归罪于计划本身,而应调整自己制订计划的方式,尤其要注意提高计划的可行性。要保证计划的可行性,计划的活动既要适量,又要有一定的灵活度。不少学生不做计划则矣,一做计划就每分每秒都安排,就想包罗万象、一举成功,这样的计划犹如一个完全伸展出去的拳头,已经没有了力度。所以真正有效的计划需要有调整的余地,如同撤回的拳头酝酿着力量,在实际学习中才会发挥它的作用。
3.计划是一种预见性的安排,它会帮助学生对即将进行的活动有充分的准备,包括时间、物质和心理的准备,这些准备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自由和主动。相反,如果学生完全依兴致所至,想起一样做一样,碰到一件干一件,应付一时还勉强,但如果活动较多、时间较长,往往会丢三落四、手忙脚乱,十分被动。所以真正地自由、主动并不是来自盲目、随意,而是来自条理有序。
二、合理、有效地安排时间。
合理、有效地安排时间有一定的方法可循:
1.检查己有的作息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都已养成了一定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这些习惯势必支配着他们每天的活动,影响着他们对时间的安排,因此他们要学会安排时间,首先要了解自己已有的习惯。 请学生自己想想,他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这需要他们自我观察,自我记录,尽量将一天的活动记录下来。 ①坚持记录一周七天。②每天尽量不要到晚上才记,而是要随身带着记录表,课间、休息时就记一下,晚上睡觉前再检查一下有没有忘记。 ③在活动内容一栏尽量记得详细、全面。 经过这样一周的观察和记录,他将会发现自己安排时间的规律,请回答以下问题: (1)在每天学习之前,是否已安排好一天的学习次序?(2)是否在效率高的时间内学习重要内容?(他学习效率较高的时间是星期几?是一天的什么时候?) (3)是否利用好了每天的整体时间(如上课等)进行学习?(4)是否能很容易地说出一天每个小时是如何过去的?(否则,指出你经常忽视的时间是哪些时候?)
(5)是否积极地设法避免干扰,能连续地思想集中地进行学习?(常受到哪些干扰?一次学习一般多长时间?) (6)是否经常检查自己的时间安排方式? (7)是否不把一些无关的书刊、杂物摆放在书桌上,以免牵扯精力、占用时间? 对以上问题作正面答复是应该提倡的;否则,是应力图改变的。 通过一周的记录,学生们对自己安排时间的方式已有所了解。这种方式是他们自然形成的习惯,其中有些习惯是促进学习的,有些则不利于提高学习效率,需要改进。
2.认识安排时间的三要素 提到安排时问,学生往往会想到“安排每日作息时间”:五点半起床,六点吃早饭,六点五十上学,七点半上课……晚上十点睡觉。这是不是安排时间呢?这只是安排时间的一部分,是一种初步的时间安排,因为它只规定了“什么时间干什么”,而没有规定“做到什么程度”,所以不能很好地指导我们的活动。一般地,一个完整的时间安排应包括: ①时间:什么时间和多长时间; ②内容:做什么、学什么; ③要求:做多少、学到什么程度。 以上三点可简单称为安排时间的三要素。在安排时间时,必须给予综合考虑。
3.掌握有效安排时间的要点和步骤。第一,必须把要做的事情和可做可不做的事情清楚分开,然后从重要的、难度大的事情开始着手去做。在这一步中,学生要学会在许多活动中做出取舍,选择最重要的事情,以保证计划的可行。第二,了解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有哪些,特别是空闲时间,并正确地使用它们。 第三,安排时间长度不宜过长,作为初中学生一次学习时间可以在一小时到一个半小时之间。第四,合理安排休息时间。凡是学习记忆性的功课,如学英语单词时,休息的时间要短,但次数要多,因为这类学习是单纯的,很容易产生疲劳,而这类学习又是需要反复的,所以只要短暂的休息,疲劳一消除就接着学,可以很好地巩固学习内容.而学习需要理解的功课,如学习数学、语文时,休息次数要少,休息时间要长。因为这些知识本身前后有联系,只有进行较长时间的学习,才能保证思路连贯,促进理解.
三、从安排一天的时间开始。
在学生们对以上安排时间的要点有所认识之后,即需指导他们结合自己的特点及习惯来安排时间、制订计划,首先进行一天的时间的安排,最好在前一天晚上临休息前进行。请按以下步骤来做一天的时间安排。
1.列出“一天活动内容”。包括课本学习、课外活动等内容。内容列得越具体越好,越详细越好,例如看哪本书,读多少页,做哪些练习等,即把完成要求都写清楚,可以采取列表形式,更是一目了然。
2.按重要性将一天内的活动排序。 学生们列出了一天内的活动内容,还要将活动按重要性排序。因为不可能将所有事情齐头并进,总要有前后顺序、一个一个地进行。而且各种活动本身就有主次之分,有轻重缓急之分,只要我们加以划分,优先安排重要的、紧急的和比较难的而又必须做的事情,就能感到胸有成竹,有条不紊地完成各种活动。 请学生们将自己列出的一天活动内容的重要性标出来,请使用以下符号标注: ☆表示最重要和必须做的事情 △表示比较重要和迟早要做的事情 O表示一般的和可做可不做的事情
3.明确自己拥有的时间。 对自己所拥有的时间有清楚的了解,知道哪些时间已经有了常规的安排、哪些时间自己可以灵活支配,知道校内有哪些时间和校外有哪些时间可利用,这是非常重要的,否则计划要完成的活动就像空中楼阁一样,找不到落脚点,无法落实。请填写你可利用的时间
4.建立时间活动表。 当对活动内容和可利用的时间都有所了解时,就可以将活动内容和时间恰当地联系起来,将即定的活动内容安排在最适于它的时间里.这里既要考虑你的习惯,又要考虑轻重缓急的原则。经过一番对应匹配,将获得一份令人满意的“一天时间活动表”。

四、制订阶段学习计划。
通过制订并执行“一天时间活动表”,学生们肯定会有许多感受,比如发现每天的活动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重复的,已经成为常规的习惯。而且,因为学校学习安排是以周为单位的,所以同学们每周的学习活动也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制订周学习计划有利于比较稳定地执行计划安排,形成自己的时间表。 而且,升入初中后,学习的科目逐步增加,学习的内容也增多了,这时需要学生们进行更全面的考虑,怎样合理地安排时间发展自己的特长和补救薄弱的科目呢?这需要更长远的计划,即制订学期计划.学期计划里学习目标往往比较宏观,内容比较笼统,要想完成学期计划,必须制订相应的周计划,才能保证学期计划或更长期的计划得以实现。同时,制订周计划和学期计划时,要与《我的成长档案》有机结合起来。比如,有一学生的学期计划为“在上好课的前提下,复习小学语文、数学,提前自学初一的数学和外语……”这里面的学习目标必须在周计划里有具体体现,因此,制订周学习计划是同学们进行阶段学习计划的基本单位。“一周学习计划”是“常规安排”和“每日安排”的合成。它的制订思路和步骤与“一日时间活动表”的制订基本一致。当学生对活动内容和可利用的时间都有所了解时,就可以将活动内容和时间适当地联系起来,将一定的活动内容安排在完成它的最佳时间里,这里既要考虑你的习惯,又要考虑我们介绍的原则。经过一番对应匹配,你将获得一份“一周学习计划表”。
五、科学利用课余时间,必须讲究学习方法。
当然,聪明和勤奋是分不开的,它并不一定是先天的,熟能生巧,后天的勤奋锻炼一样能练就出高智商。当然勤奋不是用蛮劲,方法也很重要。
1、条理清晰,善做笔记。优等生往往一边听课一边记重点,不是事无巨细全盘记录,特别善于记下老师补充的东西,课本上没有的东西,特别是思维方法更是认真记录。老师在课堂上强调的重点,在他的笔记本里都应该找到。有位尖子生在自己笔记中间画一条线,一边记老师的重点,一边写课文里的注释,复习一举两得。能及时整理自己平时细心积累的笔记本和错题集,特别注意让知识系统化,积极思考能解决什么问题。
2、整理错题,举一反三。许多老师都提倡同学准备个错题本。许多同学都认为收集错题太浪费时间。其实,收集错题不在多而在精。收集太多错题一方面太浪费时间,另一方面,复习时会错题太多而没有重点。收集一些典型而又易错的题是非常有用的。你可以先认真听老师分析,讲解,切忌将答案抄下来,而后,仔细咀嚼回味,接下来几天甚至几个星期都别去碰它,当你将那道题忘得差不多时,再提笔做一遍,如果难以做出,就向老师请教一下,这样,印象就深了。当然,最后还是要将这道错题收入错题集,有时间要经常翻阅,加深印象。
3、博览群书,阅读有方。对于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阅读也有一定的方法。速读和精读,阅读前先看目录、图表及插图,先有初步了解后再阅读正文就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当积极的阅读者,不断的提问,直到弄懂字里行间的全部信息为止,特别是弄懂知识的起点和终点,梳理好知识要点。还可科学利用有空时间,就广泛涉猎课外其他领域的知识。
4、勤写日记,坚持不懈。写日记可以有意识的写一些优美的句子,提高自己的文采。不必追求篇幅,长篇大论也好,三言两语也罢,写下自己认为值得记住的东西就行。除此之外,也可以总结一天的收获或排遣一下心情,在压力非常大的初中毕业阶段,写日记也是一种不错的减压方法。
5、心态健康,善于调整。不回避问题,遇到问题能通过找老师或者同学或者自我反思进行自我调节,摒弃外界和自身的压力,自觉地放下思想包袱,化压力为动力,不管是课业繁重还是轻松顺利时,都保持一颗平常心。不断地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在这样不断的积极心理暗示下,信心就不断上升,通过努力,去想了、去做了,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一旦在学习中遇到了挫折,心情变得非常急躁时,就暂时停止学习,一个人静静地思索,进行心态的调整,不断地在告诫自己——“宁可不打仗,绝不打乱仗”。每一天都努力学习,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追求高效每一天,不把时间浪费在焦虑上。
6、宽容豁达,热情互助。与同学开心地相处,遇事不斤斤计较,宽容豁达;珍视同学间的友谊,在学习中互相支持和帮助,经常一起讨论学习中的问题,使用不同的解题方法并相互交流心得。有了这种和谐的同学关系,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保持较高的学习效率。
有人说,一个人是否优秀不在于工作时间,而在于业余时间。类似地,如何合理分配课余时间,并且科学利用课余时间,是学生是否能取得优异成绩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的老师要进行这方面的指导,我们的学生要养成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的好习惯,进而学会时间管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