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太宗,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宗赵光义有什么不相同呢?

如题所述

李二和赵二,一个一手策划了玄武门之变,一个高度疑似导演了烛影斧声的剧情。从一定程度上看,这两位是有很多共同点的,都是皇位的第二任继承人,都高度参与了谋权造反事业,皇位得来都充满了阴谋算计,彼此都是心狠手辣之辈。

但是论起知名度,赵二差李二那不是一点点,李二名流千古,收割一大片粉丝,还成为了穿越爽文,逆天改命御用男主;赵二臭名昭彰,洗脱一层皮都洗不白,与之相关最具知名度的居然是千古荒唐之春宫著作—《熙陵幸小周后图》。

很多人甚至根本不知道有赵二这么个人,他们的差距之所以有这么大,其中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个人的原因。

一、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板上钉钉,但没有直接证据证明赵光义杀害了赵匡胤

李二玄武门之变事实明确,证据确凿,不需要有任何疑问,最多就是历史记载时因为某些大家都明白的原因有所偏颇。但是关于赵二是否真的杀害了赵大这个问题,就值得好好讨论一下了。

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的皇权继承问题直接造就了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悬案—“烛影斧声”。《宋史·太祖本纪》只是只言片语了几句:“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 相对而言《宋史纪事本末》的记载就详细多了,也充满了可供脑补的空间。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午夜时,赵匡胤病重,招晋王赵光义进宫议事,期间没有第三个人在场,也不知道在说些啥,有人就看见了烛影摇动的景象,听见了斧子戳地的声响。当天夜里赵匡胤就驾崩了,死的莫名其妙。宋皇后赶紧让宦官王继恩去找自己的儿子秦王赵德芳过来,结果王继恩直接把晋王喊来了。宋皇后震惊之余迅速认命,恳求赵光义“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赵光义也哭着回答:“共保富贵,勿忧也!”然后赵光义顺利即位,史称太宗。

说是这么说,实际上赵光义即位没几年,赵匡胤仅剩的两个儿子就一个被逼死,一个病逝,宋皇后去世的时候,赵光义甚至拒绝为皇嫂服丧。因此,赵光义一直被怀疑得位不正,暗害了赵匡胤。

事实真相已经难以真正证实,但我个人却更倾向于赵光义没有真正杀害赵匡胤。

1、赵匡胤就是把赵光义当成继承人在培养的,赵光义登基完全合法

赵匡胤是开国皇帝里面年纪最小那一挂的,才33岁。当时老二赵光义21岁,老三赵光美13岁,最大的儿子赵德昭9岁。赵匡胤的根本问题就在于根基不稳,过于年轻。

个人太过优秀,从而使得当时赵家唯一可供依赖的力量本质上就只有他一个人。他想要巩固皇权,委以重任于弟弟赵光义和赵光美是最好的选择。

再加上外部环境也不安稳,所以赵匡胤一直将赵光义当继承人培养,让他参与各种朝中事务,握有大权。在这之后的十几年里,赵家不断的开枝散叶,赵光义的势力也逐渐盘根错节。

宰相赵普一直支持赵德昭,反对赵光义,然而开宝六年(公元973年)8月,赵普就被罢相了,同年9月,赵光义被封为晋王。

注意了,亲王+京尹是五代以来皇储的标准配置,赵光义这个时候就已经是晋王+开封尹了,而赵德昭(26岁)和赵德芳(18岁)却没有任何实权,也并未参与政务。至少在这个时候,赵光义还是赵匡胤认可的继承人。

正史对赵光义继任皇位的记载是奉太后“金匮遗诏”之命。所谓“金匮之盟”在赵光义继位第六年被公开,内容就是宋太祖赵匡胤传位于弟赵光义。北宋的官方文献《实录》和《国史》里记载所承认的是“独传约”,但是北宋私史稗乘对金匮之盟记载的却是“三传约”,即“太宗传之廷美,而廷美复传之德昭”。

金匮之盟是否真的存在具有很大的争议性,但按照当时的历史环境去推敲其实是合理的。

2、所有的史料都只能证实赵光义行为可疑

赵光义当然也有动机,首先是谁都想当皇帝,其次是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时,赵匡胤已经有意开始提升赵德昭的地位。当时吴越国王钱俶入朝,原先一直由赵光义接待的工作,被安排给了赵德昭。

在看得见的未来里,赵德昭必然会成为赵光义的对手。任谁被培养了十几年,眼看侄子越来越大,本来板上钉钉的皇位也感觉越来越悬,心里肯定会有想法。

且关于赵匡胤驾崩的真相,在官方史料里,记载了当时有关的几个人。

《宋史·程德玄传》记载:太祖大渐之夕,德玄宿信陵坊,夜有扣关疾呼趣赴宫邸者。德玄遽起,不暇盥栉,诣府,府门尚关。方三鼓,德玄不自悟,盘桓久之。俄顷,见内侍王继恩驰至,称遗诏迎太宗即位。德玄因从以入,拜翰林使。

《宋史·马韶传》记载:十月十九日,既夕,韶忽造德玄,德玄恐甚,诘其所以来,韶曰:“明日乃晋王利见之辰,韶故以相告。”德玄惊骇,止韶一室,遽入白太宗。太宗命德玄以仁防守之,将闻于太祖。及诘旦,太宗入谒,果受遗践阼。

《宋史·王继恩传》:及崩夕,太宗在南府,继恩中夜驰诣府邸,请太宗入。

马韶是个神棍,他在十月十九日就“算到”赵匡胤要挂,赵光义要否极泰来,然后告诉了当时赵光义的心腹-程德玄,程德玄把马韶给关了起来,然后“三更半夜”就在赵光义府门前等消息,然后就把被皇后派出来找秦王的王继恩给等来了。

赵光义最可疑的地方就在这里,难道马韶突然间醍醐灌顶,梦回三更仙人指路告诉他赵匡胤要嗝屁了,还精确到具体时间?难道程德玄也突然间运气爆棚,就那么相信一个神棍的“大逆不道之言”,然后半夜出门果然捡到了天上掉的馅饼?

所以更多的人认为这本来就是赵光义的阴谋,而他手底下的亲信等的就是这个“必然的消息”。但是想法和行动完全是两码事,赵光义有嫌疑,却没有任何史实能够证明赵光义对赵匡胤真的下了手,而没有证据,就永远只能是猜测。

3、司马光作为严谨的历史学家,曾为赵光义极力辩解

根据司马光《涑水纪闻》的记载,赵匡胤驾崩的时候是在半夜,宋代宫廷制度是男子不得夜宿宫廷,所以当时只有宋皇后在场,赵光义是不在场的,不可能“弑兄”。

宋皇后的所作所为也有嫌疑,一是她让王继恩去找赵德芳,赵德芳是个生母不详的庶子,年仅18,无大臣支持,无权势地位,甚至没有参与过任何朝政。为什么不去找名正言顺的嫡长子赵德昭?二是赵光义只是进宫还没有真正继位时她就开始哀求讨好。赵匡胤尸骨未寒,她为何毫无皇后气度和尊严的求饶?难道是做贼心虚?

倒不至于怀疑宋皇后谋害赵匡胤,而且怀疑她想为己谋权,毕竟赵德昭比她还大几岁,没有什么感情基础。赵光义继位对她而言更没有任何好处,只有赵德芳,虽是庶子,却在她手下抚养8年之久。

包括《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续资治通鉴》、《四库全书》等正史都没有怀疑过赵光义继位的合法性,而且不认为是赵光义弑兄。

谋杀论其实是出现在赵匡胤去世200多年后的,而把“斧声烛影”认为是谋杀案则是出现在赵匡胤去世600多年后。所以有理由认为,所谓篡位只是后人脑补的阴谋,实际上并没有发生。

二、作为封建王朝的君主,其治国的文治武功要比私德更重要

一般情况下,开国皇帝都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欣赏,比如刘邦和朱元璋,哪怕后面的刘彻和朱棣出类拔萃,声望和地位也没有越过他们。但是李世民就不一样了,他不仅在浩瀚的历史长河里压的李渊毫无存在感,还以一己之力扭转了谋权篡位,残害父兄的舆论,直到今天,提到李世民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仍然是他本人的丰功伟绩和大唐的盛世风流。

1、 李世民的贞观之治

司马光:“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盖三代以还,中国之盛未之有也。”

唐太宗李世民继位的时候才29岁,在位也仅23年,对于整个唐朝300多年的历史而言,真的非常短暂。但就是这短暂的23年,李世民不但迅速治愈了隋末时战乱给人民留下的创伤,巩固了新生的政权,还还创造出了政治清明、经济良好,文化繁荣,整个国力异常强盛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贞观”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出自《易·系辞下》:“天地之道,贞观者也。”

李世民在政治上知人善任,从谏如流;经济上强调以民为本,重视生产,更兼“去奢省费,轻徭薄赋”;军事上命李靖攻灭东突厥,被西域诸国称之为“天可汗”;外交上与亚洲各国都友好往来,对少数民族爱之如一,尊重其文化和传统;文化上大力奖励学术,鼓励文化传扬,设国子监、馆兴学、弘文馆和国史馆等等;社会秩序好到难以置信,犯罪概率极低。

可以说在李世民的励精图治下,国家方方面面都发展的非常好,他的种种政治举措,影响非常深远,更奠定了唐朝几百年的基业。

如果说李世民只有百分之九十的完美,那么他那剩下的百分之十就是私德上的污点了。但李世民作为封建王朝的君主,无疑是非常合格的。

2、 赵光义的功勋都建立在赵匡胤的基础上,而他本人是真的菜

相对李世民来说,赵光义的文治武功就十分普通了。《宋史》评论宋太宗赵光义:“帝沉谋英断,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

赵光义收吴越灭北汉的“丰功伟绩”看起来好像也不是那么不堪,但实际上他仅有的功绩也是建立在赵匡胤的基础上的,而他后面的所作所为更是刻下了令人十分惋惜的印记,留下了无穷无尽的烂摊子。

赵光义登基后为了巩固政权,第一个瞄准的就是在河东苟延残喘的汉政权,宋军于太平兴国四年二月出发,三月就到了白马岭,四月就到了太原城。太原城是先秦以来的重镇,历来就十分难打,所以宋军毫无疑问的久攻不下。

得益于赵匡胤时代留下的军威,哪怕伤亡巨大,宋军也日夜不休的连攻,毫不气馁,最后在五月初六灭亡了汉政权。赵光义既不整顿休息,也不研究情报,五月二十日就浩浩荡荡的带领军队东进,意图收复幽云。

幽州城本身就和太原城一样不好打,赵光义连缓一缓的时间都不给军队,连日进军,一到就打,盲目自信到自以为真的天下无敌。结果就是被契丹援军和幽州守军打的落花流水,丢盔弃甲。

后来辽景宗驾崩,辽圣宗继位,萧太后辅政。赵光义还没有从上次的失败中醒悟,又以为机会来了,发兵二十余万分兵三路再次进军幽州。主力军东路由曹彬带领,很快就占领了涿州,然后很快就陷入了被敌人不断袭扰,即将断粮的危机。

曹彬居然决定退回雄州,不仅耽误了三军合围的计划,还使得另外两路军队变得更加孤立。然后吃饱饭后他又狂奔回了涿州,这时候耶律休哥和萧太后的两路大军已经压过来了。曹彬他,居然选择了撤退,还是那种丢盔弃甲,土崩瓦解的撤退。

这么搞一轮,结果自然是再次失败。不仅没有占到便宜,还让宋辽的关系变得非常紧张,惹来了契丹人肆无忌惮的报复。

为了攻伐契丹人,赵光义还史无前例的发明了飞驴车,还把自己的屁股给咯伤了,这一点在后世也是被疯狂的吐槽。

打仗失败还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赵光义遭受挫折后就一蹶不振了,进而一系列举措使宋朝形成了虚外守中,以文御武,强干弱枝的政治体系,也使中原政权进入了长期受压抑的局面。

李世民和赵光义最大的区别就是两个人能力上的差距。李世民发动了政变,但是他也做到了太多皇帝根本无法做到的事情,而且从始至终,打江山也好,守江山也好,李世民一直都是靠自己。赵光义却始终被赵匡胤高大的政治阴影所覆盖,这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不幸。因为能力上的不足,赵光义只是继承了皇位,却没有继承赵匡胤的遗志,还把他留下的几十万精兵造了个干干净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