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农历是怎么确立的,两者之间的规律是什么?

如题所述

公历又叫阳历,它是一种,以地球绕太阳运动为基础,计算出来的一种历法法。而农历又叫阴历、阴阳历,它是一种结合,月亮围绕地球运动,以及地球围绕太阳运动,从而制定出了一种历法。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被称作回归年。以太阳为参考系,确定了地球公自转周期,为太阳日。以恒星为参考,确定地球自转周期,为恒星日。以太阳为参考,确定月球围绕地球的公转周期,称为朔望月。

无论是阴历还是阳历的制定,都是以回归年为基础的。一回归年=365.2422太阳日=366.2422恒星日。也就是说在一年之内,太阳日比恒星日多出一天。这一天,就是因为地球公转引起的,为了平衡这一日,也就有了闰年。

阳历中规定4年一闰。但是,即便是4年一闰,阳历和地球公转时间,还是相差一个多小时。因此,公历又有一个规定,在400年中,遇到世纪年(比如2000年、2100年、2200年等)的时候,必须能被400整除的年份,才能被算作闰年,这也就是说,在连续的4个世纪年中,只有一个年份才会被算作闰年。离我们最近的就是2000年,而下一个世纪年是闰年的,就要到2400年。

农历是一种以阴历为基础,吸收阳历的科学成分,而演变而成的,它兼顾了朔望月和回归年。它的原则是,一个历月长度接近朔望月,也就是29.5603日。而一个历年的长度,尽可能接近于回归年,就是365.2422日。

农历完全按照月相制定,初一为朔日,两个朔日之间29天为小月,30日为大月。在这个前提下,阴历设置的规则是,平年12个月,历长354天,闰年13个月,历长384天。其中闰年增加的一个月,称为闰月,并且规定,19年中有7个闰年。这19个历年的总长度,与19个回归年的长度,几乎相等,相差2小时9分36秒。

公历和农历之间,也有着微妙的关系。一是农历闰年,比当年公历多19 ±1天,平年则比公历少11±1天。其次就是,每隔19年,阳历和公历对应的日期会重合,也就是一个周期,而且,每隔19X+8(或11)年,同样成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