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如题所述

弗洛伊德的人格人格发展理论认为,主要是以性为中心,所以也被称为性心理发展理论。主要分为5个阶段:

弗洛依德理论重点是在前三个阶段,它认为,一个成年人的性格心理都能在前6岁找到对应。换句话说,就是一个人性格成年后都是在重复他在6岁前形成的行为或性格模式

咱们中国也有句老话,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弗洛伊德更关注第三阶段——俄狄浦斯期。即“弑父恋母情结”和“弑母恋父情结”,相信这个已经广为流传,为大家所知了吧。

口欲期主要概括为三句话:

弗洛伊德后的精神分析主要是 客体关系心理学 。 它们非常注重研究自体和客体关系的,所谓自体和客体,按通俗话来说,就是自己喝自己想要指向的仁义外部世界,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泛指一切外部世界。

而客体早期最初的关系就是母亲。母亲与孩子建立的关系会内化到孩子内心深处,成为他性格结构。婴儿的一切人性都会通过这个最初的母婴关系展现。所以建立婴儿和母亲之间的良好关系非常重要。

现在很多医院都提倡母乳喂养,提倡按照婴儿需求随时喂养,而非定时定刻的喂养。就是依据这个理论基础。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有两个非常经典的心理现象。

先说固着。

一个人特别爱吃,可能就是固着在口欲期。当然你得分清楚满足食欲和满足口欲的差别。饿了就吃饭,这是食欲;而那种就是特别嘴馋就是口欲。如果是一名真正的吃货的话,会立马就懂得的。

再来说说退行。我在自己和朋友的人生经验里发现了很多现象印证。

比如,很多人都有这种体验,在写文章时,一旦受挫,就特别想要吃东西。贾平凹就不止一次在文章中说,他写不下去的时候,就会跑到厨房看看有什么吃的;连岳也是,写了一会儿就想去冰箱里拿啤酒。很多脑力工作者抽烟也是这个道理。

写文章是一个高级状态,而在高级状态受挫时,就会下意识地退行到口欲期满足中,寻求安慰。

我有一个学习成绩非常好的初中同学,他现在美国,他有一个特点就是一思考,就喜欢撕嘴唇皮。有时撕出血了,他还是会不停的撕。

动物界也有这种现象。例如猫有“踏奶”的现象。就是将它的两只前爪搭在主人身上,以一种稳定的节奏按来按去,嘴里发出“呼噜”声。这是猫在小时候吃奶时,就需要用这种方式去挤妈妈的奶。

肛欲期主要两句话来表达:

1岁之前,婴儿吃的是妈妈的奶,粪便是不成形的。1岁之后,慢慢的断奶,大便成形,这是他的第一个的创造物,他能自己控制它。这一阶段主要是形成他的自主控制感的。

这个阶段很重要的讨论是该不该给孩子把尿。很多家长怕孩子尿裤子,会隔一段时间给孩子把尿,吹一声口哨,孩子就尿。

按照精神分析的观点,肛欲期的大小便训练,有一个关键:到底是大人控制,大人说了算;还是孩子控制,孩子说了算。把尿,就是一种大人说了算,长大形成他律。而包尿片,由孩子自己自然发展控制大小便,长大更容易成为一个自律的人。

关于第2点,在我个人的人生经验观察中,发现很多例子印证。

我姐小时候,家里人都要出去干活,没人看她,就把她一人锁在家里。有一天,我妈干活回来,发现我姐在玩粪便,手里抓的到处都是。我妈后来为这事经常内疚了很久,经常在家人的聊天中谈起。后来我出生时,我妈再难也坚决要带在身边,不让再发生这样的事。

长大之后,我发现我姐非常善于理财和赚钱。各种投资房产,收获不小,现在自然活的比较不错。相比自己,我是承认自己在这方面真的不如我姐。

经常便秘的人,按照精神分析的观点,是抠门,吝啬的表现。不知道你们是否符合。

关于肛欲期第三点,负面情绪宣泄,常被心理学家视为排泄物的象征。孩子有时候尿床,就是在表达他们的不满。动物也是,野兽看你不顺眼时,就朝你撒了一泡尿。

这一阶段,孩子的心理上,因为想赢得异性父母,可能会产生对同性父母产生竞争和嫉妒心。这是一个很经典的三角关系,是复杂关系的源头。

详细说,让孩子亲近异性父母,自然表达。当孩子对同性父母产生竞争和嫉妒时,不斥责压制,但也不让他们觉得他们赢了。

发展较好的孩子,会形成这样的感觉: 我可以尽情展现我的力量,也输的起。 我可以表达我的竞争欲,我也可以接受别人的竞争欲,我们可以PK。我可以展示我的力量,也可以接受我的失败,我还可以认同对方的强大。

坦率的讲,中国的孩子这方面确实没有建立好竞争和合作的关系,不如西方,从NBA和CBA对比就能看的出来。NBA赢球了,球员那种庆祝胜利的动作,那种展现竞争的野性,很让人感染,同时对手也非常尊重。而CBA赢球之后,庆祝动作很少,下意识的表现我是安全的,是无害的。不敢展现自己的力量,害怕竞争,害怕失败,我想可能和东方文化这种强大的超我有关。

这一阶段,一个人对异性的强烈欲望好像突然消失,反而表现得对同性更有兴趣。整天是男孩和男孩一起玩,女孩和女孩一起玩。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和同性合作的能力。

我记得那个阶段,如果整天和女孩子一起玩,会被男生嘲笑和瞧不起的。男女同桌时,还会画“三八线”。这都是潜伏期经典的心理。

我还记得我小学二年级,学校六一儿童节表演,我们班级音乐老师编导了一节目,男生和女生一对一做舞伴跳舞。老师选我的时候,我感觉天像塌下来了,走上刑场的感觉,就感觉和女孩跳舞是一件莫大羞辱的事。有非常大心理障碍,想下次训练的时候逃学。最后自己死活不肯跳,后来音乐老师非常不高兴,罚站了好几节音乐课。

现在反思,自己后来谈恋爱,和异性交往非常羞涩,放不开。包括工作后,和同龄异性同事相处也是比较有距离感。我想可能是自己那个内心小孩固着在这个阶段。

生殖期,正好对应着青春期。这一阶段,性第二特征开始逐渐成熟。身体和力量,都在急剧地向成年人发展,发展不好的话,很容易成“残酷青春”。

这个阶段最好的应对方式是提供一个抱持环境,能展现力量,也能懂得尊重别人。能竞争,能合作。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分为5阶段

另外有两个经典的心理学现象:固着和退行

弗洛伊德心理学派叫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在现代心理学知识大厦里面位置有点尴尬和微妙。有点像中医面对现代医学。里面有大量的论断是通过洞察大量案例得到的不可证伪的知识。也就是说它不是用那种可重复的实验,可以验证的知识。用严格的科学精神来验证它,它是科学么?它还真不敢说。所以它是一种以非科学的人类知识探索形式。

因为人类精神,世界上没有可靠的科学方法,要想认知人类深层的那些精神现象,只有靠大量临床观察,判断,自己总结一套学说。所以它说的结论到底是否正确,是否有道理,要保持一个审慎的态度。这么说,它相当于多了一个我们看待我们精神世界的角度。所以文章中举的个人经历的例,也许带有偏颇,不是很严格意义上的逻辑严谨。

但我个人认为,学习这些东西其实是一个觉知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我不知道我不知的区域。探索过程中得到的洞察和结论,由各位自己判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