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导学案

如题所述

教材研读:本节课是教材中第一个单列的解决问题的课例。在一年级(下册)的教材中,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加法的含义,并应用加法解决过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课要求继续教学用加法解决“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的现实背景较以往复杂,条件和问题的叙述顺序与学生熟悉的思考路径不相一致,数量关系也更加隐蔽。因此,无论是理解题意,还是寻找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方法开始对学生都会造成一定的困难。但学生已有用减法解决求一个加数的实际问题的逆思考经验,只要充分利用这种经验,学生就可以理解用加法求被减数的道理。
学情分析及设计思想:
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加、减法的含义,会解决求和、求剩余以及求一个加数的简单实际问题。本节课是求剩余问题的逆思考,教学时,教师应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充分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熟悉的情境,增加练习的机会,使其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49~50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学生经历探索“求原来有多少实际问题”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求原来有多少”这类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式解答。
2、数学思考方面:利用学生已有“用减法解决求一个加数的实际问题”的逆思考经验来理解用加法求被减数的道理,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加法的含义。
3、情感与态度方面:培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数学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求原来是多少”这类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用加法的意义来解决求原来是多少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课堂实录:
一、课前导入
谈话: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听我们上课,紧张吗?先做个自我介绍吧,说得好有奖励。
生1:…… 师:真是勇气可嘉。
生2:…… 师:你的声音可真洪亮。
生3:…… 师:你让我们一下子对你就有了了解。
生4:…… 师:看来你是个爱好广泛的孩子。
互动中,师给4位同学各一张草莓卡片。问:老师给出几个草莓?生:4个。
师:还剩几个草莓?一起数数。
生:1、2、3,3个。
师:老师原来有多少个草莓?
生:7个。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4+3=7,把给出去的4个要回来,再加上剩下的3个,就是7个。
师:给出去就不好要回来了,不要回来能不能解决?
生:就用4+3=7
师小结:同学们都看出来了,老师将原来的草莓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给出去的,一部分是还剩的,要求原来有多少个草莓只要把给出去的4个和还剩的3个合起来。
自我介绍,我们还解决了一个数学问题,看来数学和咱们的联系还真紧密。今天马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上节数学课。
二、探究学习
谈话:小猴聪聪也和你们一样棒,上课认真思考,积极发言,还帮妈妈摘桃子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媒体演示】师:桃园里的桃子又大又红,小猴迫不及待地爬上了桃树帮妈妈摘桃子,猴妈妈边数边说。师:说什么?
生1:已经采了23个桃,树上还剩5个
师:你很注意观察题目中的数学信息,还有谁想说?
生2、3:……
师:猴妈妈说的是什么意思?能给我们解释一下吗?指名分析。
生:从桃树上已经采下来了23个桃子,还有5个在树上呢!
师:这一解释,我们就更明白了。

1、提出问题。
师:妈妈一说,小猴就在想了,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谁能将这些信息完整地说一说?
生: 从桃树上已经采下来了23个桃子,树上还剩5个。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
师评价:真完整,谁还能这样说?指名说。
生边说师边在黑板上贴图:已经采了23个桃(从桃树上取下1筐23个贴在黑板上),树上还剩5个(贴),求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
2、解决问题。
(1)师:小猴子让我们求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板书:原来有多少【红笔】)
师:这个问题会解决吗?先自己思考再和同桌轻轻说说。
全班交流:师:要求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你怎么想?
生:23+5=28,原来有28个桃。
师:为什么用加法算?
生:把已经采的23个和树上还剩的5个合起来。
师:真是个善于思考的孩子,明白他的想法吗?
生纷纷举手。
师:这个“合起来”(师用手势)用得好,一说大家就明白了,谁再说说。
指几名学生说,师评价:真会倾听、越说越完整。并逐步要求规范:要求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就要把已采的23个和树上还剩的5个合起来。
同位互相说说。
请一对同位说说,生说师评价:合作得真好。
(2)师结合贴图小结: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我们知道,树上原来的桃子被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已经采的23个,另一部分是还剩的5个。求原来有多少个桃子,要将两部分合起来,(在贴图上打括线)用加法计算。
3、列式计算(板书:23+5=28或5+23=28)。
师:会列算式吗?
生答,师板书:23+5=28。
师:23 、5、28是什么意思?
生:23是已经采了23个桃,5是树上还剩5个桃,28是把它们合起来,树上原来有28个桃。
师:23+5=28表示什么?
生再说一说列式的思考过程。
4、指导写单位名称。
师:我们求出的是28个桃子,我们写上单位名称(个)
5、指导口答。
小猴的问题咱们帮他解决了,告诉小猴结果吧。生口答。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真棒,自己想办法解决了“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三、 实际应用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一起来看看吧!
1、“想想做做”第1题。
师:小明和小丽正在一起拼图呢!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
生:已经拼好了21块。
师:说完了吗?生点点头。未答出还剩3块没有拼。

师:有些信息是藏起来的,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这需要我们认真观察。
生:还剩3块没有拼。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图里。
师:你的读图能力真强,谁也发现了。同位互相指一指、完整说一说题目的信息。
师:要求一共有多少块拼板?怎样想?
引导说:要求一共有多少块拼板就是把已经拼好的和还剩的合起来。和同桌相互说说。
生列式:21+3=24(块) 或3+21=24(块)
师:这里的21、3、24分别表示什么?
生:21是已经拼好了的块数,3是还没拼的块数,24是一共有多少块。
师:单位是?(块)
口答。
2、“想想做做”第2题。
师:玩过了拼图,她们又开起了小火车。从图中你又发现了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
生:已经上车的有7人,师:看到了吗?在哪里(这条信息发现得很有价值,大家都数清楚了吗?课件演示7人上车过程)
师:你们搜集信息的能力越来越强了!

要求再完整地说一说。先指名说,然后同桌相互说说。
(1) 学生自己列式,指名板演,教师巡视。
(2) 师:要求一共有多少人乘车?你怎样想?
谈话:刚才咱们一起解决了两个问题,咱们都能很好的找出图中的有用信息,真了不起,现在愿意挑战一道难题吗?
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充分说信息,独立解答,指名板演。学生评价。
着重说算式12+4=16的意思。
4、“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在书上解决,指名板演,教师巡视。
学生针对板演的题目进行评价、完善。
此时着重问:有没有和他写的不一样的?
四、全课小结
出示已解决问题的图片,回忆一下我们解决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