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红楼梦》是未完之作,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通行本,后四十回是程高续作,真正的原著只有前面八十回。
因此,关于佚稿中许多人物的结局,成为了读者最感兴趣的问题。而对于扎手“玫瑰花”贾探春的结局,最盛行的版本莫过于“外藩王妃”一说了。
然而,贾探春是否真的做了外藩王妃?只怕还有待商榷。在第二十二回,在贾探春作的灯谜下面,脂砚斋批道:“此探春远适之谶也。”,结合其判词及红楼梦曲,贾探春最终远嫁,是毋庸置疑的。
而贾探春缘何被认为做了“王妃”?这还得从群芳夜宴中她抽到的花签说起。
在贾宝玉的生日夜宴上,贾探春摇得一只杏花花签,签有旧诗:“日边红杏倚云栽”。注曰:
得此签些,必得贵婿。
这还没完,众人在看到这花签后,纷纷打趣:
“我们家已有了一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
此言一出,很多人都将其看成了这是预示探春成为王妃的谶语。可是我们再仔细品品这句话,便知这种理解与作者的用意背道而驰了。
首先,这不是一句肯定句,而是一句疑问句,仅由一个“难道”和“不成”便将探春是否成为王妃,推到了不确定之中。
其次,纵观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和红楼梦曲,也仅有贾元春一人有关于成为“妃子”的寓指,如“榴花开处照宫闱。”一句。可是无论在贾探春的判词还是册图,抑或红楼梦曲,除了看到她远嫁海隅、悲不自胜的结局,完全看不到关于她成“妃”的暗示。
最后,作者借贾探春之口,暗示她自己没有成为王妃的命。
在贾宝玉生日这天,正巧平儿、邢岫烟等几位同一天生日,众人只觉得巧,探春在历数众人的生日时,提到了贾元春的生日:
大年初一日也不白过,大姐姐占了去。怨不得他福大,生日比别人就占先。
纵观全文,被称“福大”得也仅有贾元春一人,譬如后面兴儿在跟尤氏姐妹提到元春时,用的也是“福大”二字。所以,作者是借贾探春之口否定她能和元春一样“福大”。
而在抽签这一回,众人在打趣探春时,用的是“王妃”二字,而非“皇妃”,将贾元春这个“皇妃”模糊成“王妃”,显然就是在强调,贾探春不可能成为第二个“福大”的贾元春,连“王妃”也不可能做得。探春最多只能是得到一个“贵婿”。
否定完“花签之谶”,我们再来看点更现实点的。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早在前八十回,就有关于探春婚事的文字,那就第77回,文中点过一句:
又有官媒婆来求说探春等事。
而按照清制度,如果是“王”级的婚嫁,必须由皇帝指婚。这制度到了乾隆时期才放宽一些。如果是“和藩”,那更须皇帝指婚了,所以从“官媒求亲”来看,贾探春绝对不可能嫁给一个“王”而成为王妃。
所以,贾探春要嫁的人,最多也是跟姐姐迎春一样,由“官媒”说亲,嫁给一个品官之类的婆家。
既然不是“外藩王妃”,那贾探春究竟扬帆千里远嫁了哪儿?说到贾探春的婚嫁,略谙《红楼梦》的朋友也都知道,南安太妃相看贾府众姐妹一节,是不可忽略的关键点。
贾母八十大寿,一众太妃、王妃、诰命等贵妇来拜寿,期间南安太妃主动要求见见“众小姐们”,南安太妃要见的“众小姐们”,指的是贾府的几位姑娘,而不包含林黛玉、薛宝钗等亲戚,毕竟她也不清楚贾府还有这么几位亲戚姑娘。所以贾母在听到这话后,也回道:
“那边厅上陪着她姨娘家姐妹们看戏呢。”
在贾母吩咐王熙凤叫来几个姐妹后,南安太妃是先拉着探春和宝钗的手,问几岁了,后面对着黛玉和宝琴时,却只有“夸赞”了。而在旧时,外人问及一个姑娘的年龄,只有“相亲”的意思,譬如贾母问宝琴的年庚,薛姨妈第一时间想的就是贾母有“求配”之意。
所以,南安太妃的行举很明显,她就是专门相看贾府的“众小姐们”来的。
正因此,作为贵妇老油条的贾母,早早听出了南安太妃的意思,特意派王熙凤去叫几个姐妹出来,并特别点出只要“三妹妹”陪着出来,一个“陪”字,含有旧时人们在婚嫁上的婉转掩饰。而迎春和惜春实在拿不出手,也就被贾母淘汰掉了。
因为南安太妃贺寿这一天,跟着一个单身的南安郡王,很多人便认为这是南安太妃给自己儿子物色媳妇呢。可前面我们分析过,探春不可能成为“王妃”。而且南安王府近在京城,探春如果嫁的是南安王府,也算不得远嫁。最后,在南安太妃相看探春不久,就有官媒来说亲了。
所以,南安太妃这一次相看贾家姑娘,是为别人相看的。
可是,能让南安太妃亲自出马帮忙牵桥搭线的人,会是什么样的人家呢?首先可以肯定,这户人家与南安王府利益相关。
其次,这户人家离京城非常远,而是在海隅,所以探春出嫁才会坐船。
而从“南安”一词,来看,这户人家应该是可以安定南疆的武将之家。出于政治需要,南安太妃才用一门好亲事笼络对方。
那么,这户能安定南疆的武将之家,会是谁呢?其实啊,作者已经在非常关键的地方,悄悄埋下了答案。那就是同在贾母大寿时,有一户住在海边的人家,给贾母送来了贺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