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出自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大学》.含义是:“知道应该达到的境界才能够使自己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1)知止——明确原则,理清期许
“止”指“归宿”、“立场”.“知止”即对目标、归宿和自己的原则立场有明确了解.对佛教而言,“止”为梵文奢摩他的意译,又译“止寂”、“禅定”,指通过坐禅入定,扫除妄念,专心一境,达到寂静的境界.与“止”相对的范畴为“观”,为梵文毗婆舍那的意译,也被译为“智慧”,是在“止”的基础上发生的,指集中详细观察思维预定的事物和义理,获得某种功德和智慧.
2)有定——站稳立场,坚定不移
“定”是定向.朱子《大学章句》解“定”字说:“知之,则有定向”.知止指对归宿有明确了解,则已经是“志有定向”的.所以,“定”字应指坚定不移.“知止而后有定”即是说,能对归宿有明确的了解,然后方能坚守不移.
3)能静——动机纯正,心不妄动
“静”是静心.朱子《大学章句》释“静”字说:“静,谓心不妄动”.对于“静”,《礼记》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论语》也说:“仁者静”.道教的北派全真道认为清静是修道的基础,故奉《清静经》为玄门日诵课之首,经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4)能安——身心安详,从容有度
“安”是随处而安稳.朱子《大学章句》释“安”字为“安,谓随处而安”.《管子.内业》进一步谈到“安”和“静”、“定”的密切关联:“天主正,地主平,人主安静.”又曰:“圣人与时变而不化,从物而不移,能正能静,然后能定.”再曰:“正心在中,万物得度.”最后则是“德成而智出”.
5)能虑——思虑周到,驱除偏见
“虑”是思考精审.朱子《大学章句》释“虑”字为“虑,谓处事精详”.
6)能得——合理选择,心安理得
“得”有完成、达成的意思.朱子《大学章句》释“得”字为:“得,谓得其所止”.
是以明了自己人生的终极目标,明了自己的价值观,明了生命中什么对自己是重要的,明了自己的追求,如此即便做同样的事,你心中亦是非常清澈的而安定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1-01
http://bbs.hbue.edu.cn/viewthread.php?tid=236755
==============================
《大学》说道“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知、定、静、安、虑、得”是一个顺序,是一环扣一环,是缺一不可,是不可跳跃的。而这里的本是知。如果没有这个本,后面的得也就不复存在了,就是轻易得到了,也不会长远的。这又是一个哲学的道理。
知:知识、学问、知识面。知止:智慧。在把你要做事前的一切相关的知识、信息之间的负责关系统统研究透彻了,达到融会贯通了就能对新面临的问题正确判断,正确解决。
但解决问题之前要能静下心来,静心后才能安稳住情绪,身心安稳后长出吸一口气,才可以思故,这个思故才能一蹴而就,才能把握住事物的规律。
但人们往往不能按这样的节奏来处理和思故问题,对某一件事,不求甚解,知识面不够,又不能静下心去思故,所以往往所要拍板的事下来是事与愿违,而自己还要怨天尤人。这实乃是盲人摸象所得出的结论,与客观和他人无关。
物有本未,事有始终,知其先后,则近道矣。只要你抓住了事物的本质而不是现象,知道了事物的开头和结果及先后顺序,则把它办好就会易如反掌。这就是大道就是大智慧。
诸葛亮未出茅庐则三分天下,就这知止的结果,在当时的环境下,天下形势的掌控就是那样,而唯有孔明清醒这三分天下,定位明确,方向明确找到了切入点,成就了刘备一生的霸业。这就是他善于学习,善于分析,掌握大量的一手资料,而又安居小舍静心养性,才得出的宏伟巨论。
在今天的社会中,各种信息爆发,大量的数据、畅通的媒体、众多的各种专家,用各种观点、各种价值观轰炸着人们。这就需要我们自己有一双慧眼去识别真伪,去辨别是非,你必须用系统的知识来武装自己,让自己成为专家或半专家的身份,去分析自己的路,寻找自己的方向,躲进小楼做一统静心思故,才能勇站立于经济大潮的正确面。
第2个回答  2023-06-24
“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出自《大学》。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应该达到的境界才能够使自己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