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里“八爷”和“四爷”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如题所述

自然是性格不同,八王爷能力很强但是不够隐忍,做事圆滑不够分明,这两点四王爷恰恰擅长,而且更具有谋略,所以被选为接班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1-03
八爷始终没搞明白“民心”和“官心”的区别,自始至终都在通过收买“官心”来巩固自己的地位。而四爷更看重的是“民心”,表面上得罪了很多人,实际却得到了民心。
第2个回答  2021-05-04
两个完全是相反的老四走的是孤臣路线什么苦活累活都往身上揽而且一直以太子的好臣子好兄弟的面貌示人,因为他知道决定最终胜负的是皇帝他要向皇帝展现自己忠所以维护太子为朝廷不惜得罪朝中大臣,这样一个敢于任事的好臣子好儿子怎么能不入康熙的心他选皇帝又不是选宰相,八爷到处结交大臣皇子谁都不得罪像个抹了油的鸡蛋但是他上位后怎么报答这么多人,康熙其实知道江山有问题了自己老了心也软了不想折腾了,所以他要选一个如钢似铁的继承人。
第3个回答  2018-05-04
流氓其实不可怕,流氓他是直来直去的,有看得见的无赖行为。可八王不一样,剧中经常见他手不释卷、学而不厌的场景,所以他是个有文化的流氓。
一、八王打着伪善的旗帜做一些见不得光的事情,祸害的是天下最善良的广大人民群众。
1,指使任伯安,刘八女阻挠雍正济账救灾,置千万灾民生死于不顾。
2,为夺带兵之权,掌大将军印,故意懈怠传尔丹的钱粮和后援致使六万无辜勇士埋骨茫茫荒漠。
3,明知雍正改革新政,整顿吏治利国利民,他却用尽心思百般阻挠,致使每一项惠民的国策都在坎坷中艰难的推行。
二、八王就像是披着羊皮的狼一样,他道貌岸然,他靠着皇子亲王的背景,亦有一些可以遮挡他丑恶行径的,正当的职位(总理王大臣,军机大臣)。
1,为夺太子位,诱使肖国兴供出太子,后被康熙洞察,骂其“其心可诛”。
2,康熙六十大寿,偷换寿礼,陷害亲兄弟,致使康熙病重畅春园。
3,指使弘时陷害弘历,以致雍正痛下决心,赐死弘时以除后患,他简直是丧心病狂。
八王有心却也无心,四爷无心却也有心

一、八王有“贤”收买人心,却无“以爱做事”之心
引用十三爷胤祥的一句话:“四哥,你是一门心思的为朝廷办事,为百姓办事,哪一次别人不愿意干的差事,不是你抢着去干;你有才有德,而他呢?他是什么八贤王,我就是瞧不惯他那假仁假义的样儿,他要是有贤,他为什么苦活难活都不去做,却一门心思用在收买人心上了。
二、八王有“歪门邪道”之别有用心,却无“明堂正道”仰不愧天之心
八王为争太子位,为稳住百官的心,佟国维的心,假借天意,派个江湖术士出来危言耸听。
三、四爷无“私营、私利,私欲”以利己之心,却有“公而忘私”胸怀天下之心
八王锋芒毕露,四爷善刀而藏
九子夺嫡,皇位争了四十多年,始终不撒手。其实输也罢,赢也罢,到头来不过是过眼云烟。
一、康熙在时,他和太子争
1,刑部冤狱案,指使肖国兴供出太子,有他的身影
2,热河行宫兵变,伪造太子口喻,有他的身影
3,上书房共议推举新太子,串通佟国维以及文武百官,有他的身影
4,《百官行述》案,提交太子写给任伯安的书信逼迫太子造反,有他的身影
二、太子彻底被废,他和四爷,十四爷争
1,西北战事吃紧,征西大将军他要争
2,康熙六十大寿,狸猫换太子换了十四爷的寿礼,搞乱朝局他要争。
3,康熙病重畅春园,他提前换防丰台,西山大营,即使康熙临终口喻传位四子,他还在争。
三、雍正即位,他咬咬牙又继续争
1,山西追缴国库案,串通百官力保诺敏,阻挠雍正新政,有他的身影
2,雍正元年科场舞弊案,串通百官力保张廷璐,拖雍正的重臣张廷玉下水,有他的身影
3,弘时,弘历争储位,指使弘时陷害弘历,最后逼迫雍正痛心赐死弘时,以除后患,有他的身影
4,年羹尧守城门,十四爷守皇陵,指使门人造谣这一切都源于雍正即位不正,有他的身影
5,澹宁居逼宫,串联关外四大铁帽子王搞八王议政,有他的身影
直至雍正快要暴毙,从很远的地方传来他的声音说:“四哥,你累了,该歇歇了。”只不过这次他的身影渐行渐远了......《雍正王朝》一剧以九王夺嫡为主线,将康熙最有实力夺嫡的几个阿哥描绘的栩栩如生,堪称历史正剧的一面旗帜。而九子夺嫡这场大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太子首度被废之前,第二个阶段则是太子被废到被复立的这段时间,而第三阶段则是太子二度被废之后到雍正登基。
第一个阶段时,太子胤礽仍然在位,众阿哥只是在暗中觊觎储位,暗暗较劲,阴为绊阻太子。这个时候可以大致的将阿哥们分为太子党和倒太子党,太子党以胤礽为首,胤禛、胤祥为心腹,而胤祥实际为四爷党,他是跟着胤禛攀附太子。而倒太子党的阿哥则人数众多,以大阿哥胤禔、八阿哥胤祀、九阿哥胤塘、十阿哥胤俄、十四阿哥胤褆为主。

在第一个阶段,大阿哥胤禔成为倒太子路上的急先锋,他趁太子失德之际,向康熙进谗言,成功将父子二人离间。而十四阿哥胤褆又煽风点火,假造了一封太子调兵的手谕,构陷太子谋反。值此情形晦暗不明之际,康熙乾坤独断,决定废掉太子。

这个时候的四爷胤禛将自己的登龙志隐藏的很好,既不让皇帝和太子生疑,又避免了其他阿哥的猜忌。而八阿哥虽然没有像大阿哥那样上蹿下跳,但他利用刑部案阴谋举报太子。也幸好有大阿哥在,这样才不会有人去猜疑那封信是八爷党的动作。这是二人早期的区别,四爷与八爷对太子位一冷一热,四爷似是没有想法却暗中积蓄力量,而八爷党早已被太子视为头号政敌了。

而到了第二个阶段之后,太子被废,储位空悬,八爷此时早已萌生出太子非我莫属的大志。康熙又明发上谕,令百官举荐新太子,这时的八爷想必一定是志得意满。而反观此时的胤禛,不仅鲜少有臣子保举其为太子,而且他自己也陷入了迷茫之中。幸好有邬先生从中指点迷津,为其剖析康熙的帝王心术,让其继续保举太子。因为这样,胤禛才不会落一个觊觎储位的名声,而又能全他与太子的君臣兄弟之分。

也就是说在这个阶段,胤禛虽然没有去争夺太子的名分,却实心用事,在康熙心目中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这就叫“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太子再次被废之后,康熙心目中的继位人几乎就已经是胤禛了。
而八爷在这个本不该出头的时候出头,虽然万众所归,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却不能够揣摩好康熙的圣意。原因就是他只看到康熙说了哪句话,而没看康熙没说哪句话。他以为这次百官举荐新太子,真的会“一惟众议,绝无偏私”,可是他却忘了皇帝绝不会使大权旁落,何况是确定太子的大权。他听到了康熙说江湖术士的话也不能一概视为妖言,却忘了康熙熟读经书,不会信这些妖言。

这些都让胤祀错误的判断了当时的形式,做了出头鸟,被康熙用一个佟国维的顶戴就轻松化解,而胤祀也永失圣心,再无成为太子的可能。
而到了第三个阶段,八爷开始扶持十四爷与四爷在康熙那里夺嫡,并同时保留自己成为皇帝的可能性,妄想最后一搏。而四爷此时的策略变成了以退为进、以守为攻,更加注意国家大事,时时刻刻以国家为念,而不计较朋党得失,从而成功得到了皇位。

我们看《雍正王朝》,实际上是在看人生的一种智慧;看八爷和四爷的较量,实际上也是两种路线的较量,两种思维方式的较量。“枪打出头鸟”不是没有道理,所以要谨言慎行,在彻底看懂之前不要全押。作为想成为二把手的人,时时刻刻都压住一把手的风头,那么这个人无论如何也不会得到一把手的青睐。反而是那个一心为一把手做事的小子,看起来才可堪重用。
如果是指真实的人,也就是指历史上的八爷和四爷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可说的就太多,最大的也是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他们是完全的对立面,是两个观点、态度、追求、信仰完全对立的朝堂上的两个政党的领袖人物。

八爷,名爱新觉罗·胤禩,康熙皇帝第八子,生母是辛者库贱奴,因身份低下,幼年由康熙皇帝长子胤禔生母惠妃抚养。在康熙皇帝活下来的二十几个皇子中,康熙帝最初还是挺喜欢胤禩的。胤禩温文儒雅,博学多才,圆滑世故,十七岁就被封为贝勒,是康熙所有封位的皇子中最年轻的一个。其为人亲切随和,待人处事细致体贴,广结善缘,深得朝臣爱戴,称之为“八贤王"。
四爷,名爱新觉罗·胤禛,康熙皇帝第四子,生母是康熙四妃之一的德妃乌雅世,胤禛幼年被康熙皇帝指给另一个妃子佟佳氏抚养,因此胤禛和生母乌雅氏的母子感情很淡。胤禛六岁就跟着张英(张廷玉之父)学习四书五经,后又跟着顾八代学习书法诗词等。胤禛很懂得韬光养晦,他尊佛信道,在康熙帝面前和堵兄弟相处和气,对康熙孝顺恭敬。在朝政上很有才干,处事务实。而且胤禛刚直要强,为人处事严谨刻板,素有“冷面王"之称。

八爷胤禩和四爷胤禛最大的区别在于:对待朝政胤禩以仁义为方针,但他的仁义只对有权有钱的统治阶段,对老百姓对被统治阶段是不会有丝毫考虑的。胤禛对待朝政是整顿陋习的振作有为的方针,他顾及百姓的利益,制约官绅的权利,和胤禩的方针是完全相对立的。

康熙口中自己的宽仁与八爷的“宽仁”是不一样的。康熙的宽仁是一种为君的气度,是一种品德。但他也知道自己的宽仁,给国家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因素,使得清朝吏治过于宽松,给了不法之徒可乘之机。因此,他更看好雍正,因为“冷面王”的他有魄力,也更有决心纠正自己的过失。

而八爷则不同,他看似样样都学康熙,处处展现一副“宽仁”的形象,将自己塑造成“八贤王”的高大形象。其实,不过是以此为武器,拉拢人心,积蓄力量罢了。表面上的伪善却藏不住背地里的阴险和毒辣。这一点,身为父亲的康熙是看得一清二楚的。

而他自己的晚年,给国家留下许多问题,八爷不是问题的纠正者,反而是问题的深化者。只有雍正,他才是敢于纠正问题,敢为国办实事的君王。正是出于对这一点的认识,康熙才选择了雍正,而不是伪善的八爷!
老四跟老八最大的区别,个人觉得,就在于个人的出发点截然不同,老四心里毕竟还是装着天下、百姓、康熙和太子的,所以老四能得天下是“不争之争”;而老八的出发点,毫无疑问那就是“个人得天下”,私欲压过了公心,最终也只能落得个“争而不争”……

正因为两人一个是公心,一个是私心,所以在为人处世上的做法区别也很大:老四为人严谨、刻薄寡恩,但却并没有失却官心、民心,包括老十三、邬思道、年羹尧……虽然不能说没有利益之图,但大部分还是道义之交;而老十三则是四处收买人心、结交众臣,甚至还搞出了声势浩大的“八爷党”,但从老九老十到老十四,有哪个不是各自揣着各自的小九九……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