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著六经,遗失了哪一经?

如题所述

一、《孔子大辞典》对孔子“乐正”及“作《春秋》”、“删诗”、“删书”等说的评说     《孔子大辞典·孔子·著述》:“孔子自称‘述而不作’,而历来传说孔子‘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序易传’。孔子删《诗》说不可信。《论语》两次说‘诗三百’,可见《诗经》原来就是三百多篇。孔子可能对诗作过整理,并注重诗教,以《诗》教授弟子。孔子删《书》更不可信,但孔子曾对《书》加以编撰。今存《尚书》已非孔子所编之原貌。关于礼,乐,孔子时都未成书。《周礼》和《礼记》是战国秦汉间儒家作品。旧说《仪礼》为周公所作,孔子所定,亦不可信。可能是孔子有所口授,战国儒家加以增益编著,经汉儒编定。孔子订正过古乐,他自己也说过:‘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子罕》)至于他与已失传的《乐经》有何关系,已无从考证。关于《春秋》,孟子、司马迁都认为是孔子所作。近人颇有怀疑,但亦不易提出有利的反证。孔子晚年研究、传授过《周易》,尽管至今许多史学家、易学家仍然认为《易大传》表达了孔子的思想,但《易大传》却并非孔子所作。《易大传》的大部分是战国时期的作品。总之,六经都与孔子有关系。孔子对六经都有过研究、整理与传授。孔子对于整理、保存文化典籍是有贡献的。”  《孔子大辞典·生平事迹·事迹传说·删诗》:“指孔子删诗之说。最初见于《史记》。司马迁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其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孔子是否删诗,自唐孔颖达(置疑)以来,众说纷纭。但持反对意见者也并不反对孔子正乐之功和刊定诗篇。”  《孔子大辞典·生平事迹·事迹传说·删书》:“指孔子删定编撰《尚书》。据《史记》、《汉书》记载孔子曾删定编撰《尚书》。《尚书》乃上古之书。孔子曾选取史官所藏上古重要典诰,上起《尧典》,下讫《秦誓》,加以删定编撰,相传共有百篇。秦焚书后,存留二十九篇,用当时通用的隶书抄写,称之为《今文尚书》。一般学者认为,这是经过孔子整理过的传本。……汉武帝时又从孔子宅壁发现数十篇,是用古籕(zhòu)书抄写的,称之为《古之尚书》,但不久就亡佚了。……汉以后《尚书》被列为儒家经典,故称《书经》。关于孔子与《书经》的关系,钱玄同认为孔子与《六经》毫无关系。而皮锡瑞则认为孔子之所以被尊为‘万世之表’,‘贤于尧舜’,‘其功皆在删定六经’。康有为甚至认为‘凡六经皆孔子所作’。近人周予同、匡亚明认为,《论语》、《礼记》都记载孔子曾以‘六经’为教。‘六经’肯定经过孔子整理和编定,而《尚书》‘正是最好的政治课本’。孔子崇尚‘述而不作’,因此司马迁、班固关于孔子编次《尚书》的记载应是可信的。”  《孔子大辞典·生平事迹·事迹传说·作春秋》:“指孔子作《春秋》。《春秋》原是西周、春秋时期之史书的通称,如《周春秋》《燕春秋》《宋春秋》《齐春秋》《鲁春秋》等。孔子以《鲁春秋》为基础,参考了西周时各诸侯国的《春秋》,‘约其辞文,去其繁重’,删繁就简,从新编写了一部尊奉周王朝的《春秋》。如司马迁所说,孔子‘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孔子作《春秋》的目的在正名分,寓褒贬于字里行间。孟子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如杀无罪者曰杀,杀有罪者曰诛,下杀上曰弑。同样杀人,孔子以杀、诛、弑的区别来表明自己的爱憎感情。这种属辞比事一字定褒贬的做法,后世称之为‘春秋笔法’,为后代历史学家所效法。孔子的弟子从孔子学习《春秋》,孔子说:‘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春秋》。’可见孔子对所作《春秋》极为珍重。孔子作《春秋》,开创了私人修史的先例,对我国史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孔子大辞典·生平事迹·事迹传说·韦编三绝》:“孔子读易的典故。‘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韦编,用皮带贯穿的书简;三绝,指贯穿书简的皮带断了多次。‘三’,指多次,并非实指。说明孔子晚年非常喜欢读《易》书,以致使‘韦编’翻断了多次。《易》即《周易》。旧传孔子作《十翼》。但自宋末欧阳修作《易童子问》,提出质疑,认为《十翼》‘皆非圣人之作’、‘亦非一人之言’以后,有关《易经》与《易传》的写作时代与作者问题,聚讼时久。一般认为《易经》作于殷末周初,而《易传》则成书于战国后期,皆非出于一人之手。《十翼》虽非孔子一人所作,但孔子与《易》的关系甚为密切。据《左传》《国语》记载,春秋时代人们引《易》占卜论事的就有二十余条。通《易》者有周、鲁、卫、郑、晋、齐、秦等国人物,不仅卜官、史官谈《易》,就是一般贵族甚至于贵夫人如鲁国穆姜也大谈《周易》。孔子生活在春秋后期,以他的阅历与博学,不可能不学《易》、谈《易》、阐发《易》的思想。何况《论语》中有孔子学《易》的记载,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史记》还记载:孔子传《易》给鲁人商瞿(qú),再一代代直传至汉初。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周易》残卷附录,也记载了孔子与其弟子子贡等人研讨《易》理的问答。这说明孔子不仅在晚年喜《易》,而且认真研究过《易》,的确传授过《易》。”  《孔子大辞典·典籍文献·儒家典籍·周易》:“又称《易》、《易经》,儒家视为五经之一。因其成书于周代,故称《周易》。一说‘周’有周密、周遍、周流之义。《易》筮法由耆草策数以定象,以爻变易为占,故称‘易’。汉儒则认为‘易’有变易、简易、不易等义。包括《经》、《传》两部分。《经》文由—、––、二爻构成的六十四卦卦像及相应的卦名、卦辞、爻名、爻辞组成,原系古代卜筮书。《传》分《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七种十篇,合称‘十翼’,为解释《经文》的著作。传统说法伏羲画八卦,文王重为六十四卦(一说伏羲重卦,一说神农重卦),并系辞(一说周公系辞),孔子作《易传》,称为“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汉书·艺文志》)。近代学者多数认为,《易》成书于文王之后,《易传》也不是孔子所作。相传孔子曾研究《周易》,并传授给弟子商瞿(qú),数传至齐人田何,汉代言《易》者本之田何。为儒家习研的经典之一。”  《孔子大辞典·典籍文献·儒家典籍·易传》:“又称《易大传》、《十翼》。现存对《易经》最早的注释。包括《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文言》、《说卦》、《序卦》及《杂卦》,共十篇,合称《十翼》。各篇成书时间时代不一,约在战国至汉陆续问世。……长期以来,《易传》被当作孔子著作,《孔子世家》述:‘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汉书·艺文志》等书又将《序卦》等加上,认为十翼皆孔子作。近代以前,虽有学者提出过质疑,但孔子作十翼的观点占居统治地位。郭沫若、李镜池、高亨等学者则基本上都否认孔子曾作《易传》,现今多数学者基本上都将其置于战国阶段,并被当作解《易》的经典著作,在《易》学史上、儒学史上和中国哲学史上影响很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8-01
六经者汉称“六艺”,就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相传由孔子删定。   《史记·孔子世家》称“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  “诗”为诗歌选集,又称《诗经》,孔子从古代民间流传的诗歌中选定三百零五篇,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书”为古代历史文献的选编,又称《尚书》,记载商、周一些重要历史记事,文告、谈话。  “礼”为古代各种典章制度的总称,“乐”为配合礼制、礼仪的音乐,两者是密切相联的。孔子称“立于礼,成于乐”,又说“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易”为古代占卜的书,又称《易经》,孔子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春秋”为鲁国的史书,孟子称“孔子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庄子·天运篇》有“孔子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整理保存了中国古代典籍,对文化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1-15
乐经,据说毁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因此后来只剩五经。
第3个回答  2013-11-15
《乐》
第4个回答  2013-11-15
乐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