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里的吴国是怎么灭亡的

如题所述

被司马炎建议的晋朝灭的。

公元279年(天纪三年),晋武帝司马炎下令,以贾充都督司马伷、王浑、周浚、王戎、胡奋、杜预、王濬和唐彬等八部,分六路大举伐吴。

司马伷等六将分别进攻建业的外围六合、当涂,以及长江中游的重镇武昌、夏口和江陵等地;王濬和唐彬则率领灭蜀后所得的水军,由蜀地顺流东下。

孙吴方面上下离心,疏于防备,无统一对策,以致节节失败。晋军势如破竹,孙吴防线快速崩溃。

公元280年(天纪四年)5月1日,王濬所率的舟师首先抵达石头城下,孙皓自知大势已去,反绑双手,抬着棺材到西晋军门前去投降。

交州刺史陶璜坚守不降,孙皓写亲笔信相劝才降晋。西晋朝廷封孙皓为“归命侯”。孙吴灭亡,西晋实现了统一。

扩展资料:

265年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夺取曹魏政权,定都洛阳,建立晋朝,史称西晋  。司马炎称帝后开始筹备伐吴,派王濬于益州大造船舰,以羊祜镇守襄阳与镇守江陵的吴将陆抗对峙 。

在264年孙皓即位后,交州(约今广西省及越南北部)向曹魏投降。两年后吴军意图夺回但被晋将毛炅击败。269年孙皓以虞汜、陶璜及李勖等人分陆海两路会师合浦,至271年方夺回交州。

279年,修允部属郭马于广州(约今广东省及广西省)叛变,孙皓先后派滕循、陶浚、陶璜等多方围剿方平定。同年晋军率大军南征,吴国岌岌可危。

东吴重臣陆凯及陆抗相继去世后,晋将羊祜提议伐吴,但遭贾充反对而作罢 。279年西北之乱始平,王濬、杜预上书司马炎,认为是时候伐吴,贾充、荀勖等认为西北未定而反对。

最后司马炎决定于该年十一月大举进攻吴国,史称晋灭吴之战。他以贾充为大都督,上游王濬唐彬军、中游杜预胡奋王戎军、下游王浑司马伷军多路并进。

280年一月孙皓急任丞相张悌率沈莹、孙震渡江抵御王浑军,但皆战败而亡。而王濬军沿长江配合其他晋军攻下西陵、江陵、武昌及寻阳等地,杜预也夺下荆州南部。

三月十五孙皓见晋军已包围建业,认为大势已去而投降。孙吴灭亡,西晋统一天下,至此三国时期结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19
孙权死(252)后吴国日趋衰弱,而魏国则在司马氏消灭淮南地区三次军事叛乱后日趋强大。由于司马氏以先灭蜀后取吴作为国策,而在灭蜀(263)、代魏(265)后又忙于新朝定制,吴国政权暂得延续。晋泰始五年(269),羊祜命王濬在益州筹建水师,并预定攻吴的军事方略。咸宁五年(279)冬,晋军出兵自长江以北、江陵至建业之间五道攻吴,而以益州水师为奇兵出峡顺流,于太康元年(280)三月攻下建业,吴帝孙皓降,吴国亡。吴国历四帝,共五十二年。东汉初平元年(190)后出现的全国分裂局面,经过魏、蜀、吴三个区域的局部统一和相持后,至此又归于全国的统一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吴国(222~280)是中国古代三国时期孙权建立的政权。史称孙吴或东吴。

222年,孙权称王,定都建业,吴国建立,孙权就是吴大帝。

孙权统治时,江东经济有显著发展。北人南来,山越出居平地,劳动力增多。长江两岸地区都设有屯田区,其中毗陵屯田区(今江苏常州、镇江、无锡一带)最大。会稽郡农业生产比较发达。历代陆续修成的浙东运河和江南运河在孙吴时发挥了通航效益。江南运河云阳至京口(今江苏丹阳至镇 江)一段流经山间,不便通航,吴未得到修整。云阳以西开辟破冈渎,使秦淮河和江南运河联通,为三吴至建业的便捷水道。丝织业开始在江南兴起,但织造技术还不高,所以蜀锦成为重要的输入物资。铜铁冶铸继承东汉规模而有发展规律,青瓷业也在东汉釉陶制造基础上走向成熟。由于河海交通的需要,造船业很兴旺,海船经常北航辽东,南通南海诸国。黄龙二年(230)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即今台湾省,这是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吴国使臣朱应、康泰泛海至林邑(在今越南南部)、扶南(在今柬埔寨境)诸国。大秦商人和林邑使臣也曾到达建业。

经济的发展,与外界交往的增加,促进了攻江南文化的提高,出现了一批知名的经学家和文史之士,如虞翻、陆绩、韦昭。佛教开始在江南传播,居士支谦从洛阳南来,世居天竺的西域僧康僧会稍晚从交趾北上。他们在建康译经传法,影响颇大。道教在南方民间继续流传。

孙吴诸将以私兵随孙氏征战,孙吴屡以国家佃客赐给功臣,功臣往往拥有多至于数县的俸邑,因而逐渐形成吴国武将世袭领兵的制度。同时,江南也出现了象吴郡的顾、陆、朱、张那样的占有大量土地和童仆,而且各有门风,世居高位的大族。他们和世袭领兵的武将同是孙吴政权的主要支柱。

280年,西晋军队攻破东吴,吴国灭亡。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3-05-14
三国时期的吴国是由孙权建立的。其灭亡有以下几个原因:1. 经济困难:吴国在后期由于多次与魏国交战,导致人口锐减、耕田荒废,加上孙权、孙峻等人对内用武力、对外推行强制征收,造成了经济疲弱。2. 政治不稳定:吴国内部权力斗争严重,孙休、孙皓等皇帝执政时期相继出现了宦官权势、外戚专权等问题,导致国家政治不稳定。3. 内外交困:吴国在后期由于战争失利和经济困难,导致其军事和外交上都处于劣势。同时,魏国在晋武帝的统一下逐渐强大,吴国已经难以与之抗衡。4. 孙皓失德:孙皓吴国末代皇帝,他在政治、军事、外交方面都犯下了大错,使得国家日趋衰落。他不仅懒政、排斥贤臣、采纳谗言,还杀害了大量的名将、文人,并且对付诸侯时手段十分残酷,再加上靠外戚专权,断子绝孙,促成了吴国灭亡。综上,吴国在孙皓登基后几次与魏国战争失败,使得其力量骤减,最终于三国时期的嘉禾五年被魏国吞并,结束了三国时期的漫长战争。
第4个回答  2023-05-14
三国时期的吴国是由孙权建立,一度成为中国历史上极为强大的政权之一。然而,吴国最终的灭亡是由于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首先,吴国内部存在政治腐败、乱臣贼子等问题,导致政治不稳定。孙权逝世后,其子孙争位夺权,导致政治上的混乱,削弱了吴国的实力。其次,吴国与北方的魏国和西北的蜀国长期对峙,进行了数次大规模的战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合肥之战、赤壁之战和襄阳之战。这些战争耗费了吴国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其实力不断削弱。最后,吴国的国力和实力已经严重耗尽,而晋国在小沛之战中击败了吴国的最后一代皇帝孙晧,逼迫其投降。吴国最终被吞并,成为晋国的一部分,三国局面结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