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是政治家、史学家,但他作为北宋重臣,为何对国家做的贡献几乎没有?

如题所述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 ,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名列“元祐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

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司马光为人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忠于君王、取信于人,又恭敬、节俭、正直,温良谦恭、刚正不阿,是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历史上,司马光曾被奉为儒家三圣之一(其余两人是孔子、孟子)。

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法度,每一言行每一举动都符合礼节。在洛阳时,他每次到夏县去扫墓,一定要经过他的兄长司马旦的家。司马旦年近八十,司马光侍奉他仍像严父一样,保护他像抚育婴儿一样。从小到大到老,他说话从来没有随便说过一句,他自己说:“我没有什么超过别人的地方,只是我一生的所作所为,从来没有不可告人的。”

他的诚心是出自天性,天下的人都敬重他,相信他,陕西、洛阳一带的人们都以他为榜样,与他对照,学习他的好品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24

司马光是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小时候,我们学了一篇叫司马光砸缸的课文。这个故事足以说明司马光小时候是一个勇敢而博学的人。司马光年轻时很聪明,长大后学习成绩突出。他成了法院的重要官员。但他的命运在上帝的统治下改变了。

在神宗时期,北宋时期隐藏着巨大的危机。神宗下定决心,要改革,司马光是保守派。他反对改革,认为祖先的法律是不能改变的。司马光被废黜,神宗利用著名政治家王安石,开启了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不可忽视的是,王安石在改革过程中,由于急功近利、用人不当,给人民带来了一定的伤害,但总体上还是有效的。

改革扭转了北宋的贫弱局面,但对司马光来说,这应该是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但在这一时期,他写了著名的史书《资治通鉴》,可以说是中国最好的史书,所以也可以说诗人有读者是幸运的。然而,神宗并不是一个坚定的改革者。在顽固派的阻挠下,改革终于失败了。王安石被解职,保守党掌权,司马光任首相。


但我们没想到的是,司马光上台后,他废除了王安石修改法律时所采取的一切政策,包括青年法,这是大家公认的。司马光的恶人之心给北宋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北宋已经没有改变的机会,历次改革的成果都是无效的,北宋政权逐渐走向终结,标志着北宋的终结,但作为一名历史学家,司马光并没有意识到改革的重要性,他紧紧抓住那残缺的东西,这很可悲。

第2个回答  2019-09-19
在山西省夏县西北,有一个依山傍水的村落,这就是司马光的故乡。在宋代,夏县不属河东即现在的山西省,而属陕西管辖。所以当时司马光和其他人,都称司马光为陕西陕州(今夏县)人。司马光的籍贯是山西夏县,但他却不是诞生在夏县。而是生在光州(今河南光由县)。这是因为他的父亲司马池,在考中进士之后,便在光州等地作官。司马光在北宋天禧三年(1019年)十月十八,出生于光州,所以单名“光”;后来,司马光又称“司马君实”,那是因为他一生忠诚老实,不作口是心非的事;又叫“涑水先生”,他的家乡有一条小河叫涑川;不过,他自己则喜欢叫“迂叟”,意思 是他老实忠诚到近乎“迂”的地步。

幼年时代的司马光,随着父亲的到处作官而奔波南北,他到过浙江杭州,安徽寿县,四川广元等许多地方。这些南国风光,给他以美好的印象。成年之后,司马光还经常回忆幼年时代的南国春秋,留恋那里的风土人情。

司马光虽然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他父亲曾是四品官;担任过北宋中央政权中的天章阁待制等要务,但并不是权臣贵戚,更不是奸邪之徒。而且,司马光的先辈,是普通农民。司马光曾经说过,他的祖辈在埋葬时,连棺材都置不起。这种家风,给司马光以很大影响。司马光一生光明磊落,以清贫而不贪不奢为荣,并且希望这种家风,能传至后代。他在给他唯一的儿子司马康的训示中,就曾严格要求儿子俭朴,要求儿子不作亏心事。

事实上,司马光的父亲,也是这样要求司马光的。年幼的司马光不会剥核桃,别人间他核桃是否是自己剥的,他说是;正好叫司马池听见了。大骂儿子说谎。这件事对司马光教育很大。从此,司马光立志不说谎话,并且说到做到,终生不说假话,被入传为佳话和效法的榜样。不过,父亲要求司马光的主要方面,还在于读书求知。六岁开始,司马光便在父亲指点下,熟读文史。司马光不是神,也不是天才。他缺乏王安石那种过目不忘的聪敏和才气。他的学识渊博,来自惊人的刻苦精神。他睡觉用的枕头,是一段圆木,叫“警枕”;圆木容易动。使人睡不稳。只要圆木一动而司马光惊醒,就立即起床挑灯夜读。正是这种精神,使司马光从小就博览群书,学力超群,而且功夫扎实,甚至不惜死记硬背。这就为他后来的治学和参政,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司马光十五岁就被录取为官。不过这是根据北宋规定,由于司马池是四品官,所以可以录用自己的儿子。这种“恩荫”即赐官,当然只能是一些待遇,而不是真的可以从此青云直上。司马光不想靠父亲的官位来庇护和赐与,他有自己的抱负。为此,他在二十岁时参加了科举考试,并且荣获进士甲科。这是很不容易而又是十分光彩的事。考中进士,才可以真正做官。司马光先后被任命在华州(今陕西华县)、江苏苏州等地;作判官之类的小官吏。还曾在杭州、虢州(今河南灵宝)等地闲住。庆历元年(1041年),司马池病逝,司马光将父亲安葬在夏县家乡?自己也在那里服丧。直到四年之后,他才丧满在河南重新任职。从宋代到近代,有一种看法,认为司马光后来反对王安石变法,是由于王安石是南方人,了解南方的社会情况:司马光是北方人,只了解北方的社会情况,所以两人产生了意见分歧.这种看法是表面的、片面的.司马光虽出身于北方,但他的青少年时代,多在南方生活或做事,并且多次到过东南沿海各地。
第3个回答  2019-09-19
那是因为他一生忠诚老实,不作口是心非的事;又叫“涑水先生”,他的家乡有一条小河叫涑川;不过,他自己则喜欢叫“迂叟”,意思 是他老实忠诚到近乎“迂”的地步。
第4个回答  2019-09-19
在山西省夏县西北,有一个依山傍水的村落,这就是司马光的故乡。在宋代,夏县不属河东即现在的山西省,而属陕西管辖。所以当时司马光和其他人,都称司马光为陕西陕州(今夏县)人。司马光的籍贯是山西夏县,但他却不是诞生在夏县。而是生在光州(今河南光由县)。这是因为他的父亲司马池,在考中进士之后,便在光州等地作官。司马光在北宋天禧三年(1019年)十月十八,出生于光州,所以单名“光”;后来,司马光又称“司马君实”,那是因为他一生忠诚老实,不作口是心非的事;又叫“涑水先生”,他的家乡有一条小河叫涑川;不过,他自己则喜欢叫“迂叟”,意思 是他老实忠诚到近乎“迂”的地步。

幼年时代的司马光,随着父亲的到处作官而奔波南北,他到过浙江杭州,安徽寿县,四川广元等许多地方。这些南国风光,给他以美好的印象。成年之后,司马光还经常回忆幼年时代的南国春秋,留恋那里的风土人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