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宗教传统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如题所述

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材料表明,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制时期,原始人类在从事采集和渔猎的实践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对自然与自身的歪曲的、虚幻的概念,从而形成了原始宗教观念。随着社会进一步发展,从这种原始宗教观念中衍生出宗教传统,之后又从这种宗教传统产生了具有系统的宗教世界观、复杂的宗教仪轨和具有严密的宗教组织的成熟的宗教。

中国的宗教传统确立于夏朝。夏朝的建立,加速了自然宗教向“人为宗教”的过渡,使宗教完全成为维护君权的有力工具,并为商周二代奠定了“以神道设教”的宗教传统。夏商周三代的宗教传统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天帝崇拜。这是夏商周三代宗教传统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夏朝的统治者认为,天帝为具有人格的至上神,可以发挥强大的主宰作用,而地上的君主,其所作所为完全是在遵从天命,履行天神的意志。夏禹还大兴礼制,建立起一套祭天的仪制。这表明,既有明确观念又有庄严仪制的具有浓厚人为宗教色彩的社会意识,随着夏朝国家的形成正式确立了。

商人不仅完全继承了夏人的天帝观念,而且迷信程度更加严重。不管是自然界的风霜雨雪、旱涝晦冥,还是人世间的成败盛衰、吉凶祸福,大事小事都要占卜,一卜总要连问数次。天帝,几乎成为商人惟一的精神依赖。这种迷信,当然具有统治者自愚的一面,但更深刻的一面则恰恰反映了世俗的君王要求巩固自己的权力并使其神圣化的愿望。

周人在充分肯定天帝的至上神地位的同时,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德配天”的思想。“德”,主要包括敬天、孝祖、保民三方面的内容。它需要主观努力(道德修养)和客观制约(礼仪规范)共同作用才能实现。在加强主观努力方面,特别强调“敬”的功夫,被视为实现“德”的凭借。“德”与“天命”发生了紧密的联系,“敬德”成为“祈天永命”的根本条件,社稷能否求得“永命”,关键在于君王的“德”是不是可以“配天”。

“以德配天”的思想,丰富了传统的天命观的内容,克服了由“天命靡常”所引起的疑天情绪,有效维护了天帝的神圣地位。同时,通过对“敬德”的强调,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修养,以及由此种修养所指导的礼乐政刑的运用而引起的积极影响。这种既敬天帝,又重人事,把天帝打扮成一个伦理角色的宗教学说,为后来几千年的传统宗教理论奠定了基础。

2.祖先崇拜。这是三代宗教传统的另一项核心内容。它是父权制条件下,在灵魂不死观念的作用下逐渐演成的风习。关于三代的祖先崇拜,以商周二代的形态最为典型。商人基本的祭祀方式是,同一氏族的人在宗庙祭祀,同一宗族的人在祖庙祭祀,同一家族的人在称庙祭祀。不同的祭祀范围,体现出血缘的亲疏关系。商人虔诚地膜拜祖先,一方面是要取悦神灵,祈求其降临福祉,保佑社稷,另一方面则要向臣民显示君王力可通神的伟力,使老百姓能以同样虔敬畏惧的态度接受君王的统治。

周代的祖先崇拜开始强化宗法关系。周武王克商以后,实行祀祖配天,建立起森严的宗庙制度。诸庙皆南向,按昭穆的顺序排列,昭庙在左,穆庙在右。太祖之庙百世不迁,居中。祭祖的名目极其复杂,祭祀的仪式也非常隆重。

3.鬼神崇拜。对众多鬼神的信仰和崇拜,是中国传统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鬼神崇拜的理论基础是灵魂观念。活人的灵魂在人死后变成了鬼魂,而日月星辰、山林川泽,能够昼夜变化、翻云覆雨,也皆有神灵存在。三代对鬼神的祭祀,种类甚多。鬼神不同的职能和管辖范围,形成不同的祭祀场所和祭祀方式。不过多数祭祀都与禳除灾害、祈盼丰收有关。对日月、土地、山川的祭祀,典型地反映了这种观念。

4.圣贤崇拜。在和大自然进行斗争的过程中,勇敢、力量和智慧成为美德,逐渐受到人们的崇拜,于是产生了圣贤崇拜。受到崇拜的圣贤,或者是具有神性或半神性的英雄人物,或者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发明家,或者是具有崇高道德的人物。对于他们的崇拜,主要不是出于血缘的感情,而是敬慕他们造福人类的功业。得到崇拜的种种圣贤,由于后人不断附会其功德,所以他们的神性也就越来越大。甚至像商汤、周文王、周武王这些真实的人物,在传统的宗教情绪的作用下,也大受神化。圣贤崇拜是中国古代宗教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逐步与尊圣、尚贤等观念结合,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得到延续和发展。

夏商周三代是中国的自然宗教向早期“人为宗教”过渡并最后定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个过程中,专职的赋有祭司职能的巫、史、祝、卜的出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是人神两个世界的使者。人间祈祷平安的愿望靠他们传递,诸神赏善罚恶的意志靠他们表达。为了加强宗教神秘肃穆的气氛,主要由他们之手,创造了一系列复杂的宗教仪式。他们是人为宗教诞生的助产婆。

在三代的宗教传统中,宗教观念、宗教仪式虽一脉相承,但由于各朝的社会条件、文明水准备有差异,因而因革损益之迹也非常明显。由于周人从精神上倾向于“尊礼尚施”,这就极大地排除了宗教对社会的影响作用,使中国人养成了“天道远,人道迩”的价值取向。

二、道教是如何产生的?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来源于历史久远的民间巫术和神仙方术。战国时期,邹衍创立阴阳五行学说,为巫师、方士所吸取,形成所谓神仙家。秦汉诸帝,企求长生不老,神仙家便与儒术合为一流。东汉崇尚谶纬之学,经学逐渐谶纬化,神仙家与儒生二位一体,界限泯灭。日益堕落的今文经学和虚诞的谶纬迷信,激起古文学家强烈的批判。神仙家感到依附地位难以保持,所以积极谋求独立发展的道路。此时,佛教已开始在中国内地流行。佛教的教主、教义和宗教组织,对神仙家的创教活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模仿佛教创立一种独立发展的宗教,成为神仙家努力的目标。于是老子就被推为教主。汉顺帝时,琅牙人于吉自称得神书170卷,号称《太平清领书》。于吉的门徒宫崇将其献给汉顺帝,由官府收藏。桓帝时,襄楷又向桓帝献出一部。这是神仙家思想的经典,它标志着道教理论已经形成。汉桓帝时,皇帝亲自派宦官到苦县祭老子,又在宫中立黄老浮屠祠,表示朝廷对道教的承认。至此,以老子为教主,以《太平清领书》(又称《太平经》)为经典的道教终于成为公开的宗教。

《太平清领书》产生以后,有力地促进了各地的道教活动。大约在东汉顺帝、桓帝时期,形成了早期道教的两大派别:五斗米道和太平道。

五斗米道,即天师道,由张陵(又叫张道陵)创建。张陵,沛国丰人,生于汉光武帝建武十年(34),据传于桓帝永寿二年(156)升仙。汉顺帝时他在鸡鸣山中学道,编写经书与符录。他自神其说,称这些经文符录得自太上老君。他创建了五斗米道的仪式和组织:凡要求人教者,都须出五斗米;组织系统称为“治”,在整个巴蜀汉中地区设治助24所,是处理道教事务和举行祭仪的专门场所,官职有祭酒与鬼吏等。五斗米道依傍《道德经》阐发其宗教主张,把道视为具有人格特征的至上神,极力推崇“生”的意义,认为它是“四大”(道、天、地、生)之一,突出体现了道教追求长生不死的主旨。

太平道,又称黄老道,由张角创建。张角钜鹿人,大约于汉灵帝熹平年间创立此教派。它奉《太平请领书》为主要经典,利用到各地为病人治病的机会进行传教活动。太平道的宗教组织是“方”,当时将所控制的范围分成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方的负责人称为“渠帅”,张角自称大仙良师。太平道的目的是要推翻东汉政权,建立新的统治。他们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在汉灵帝中平元年(184)3月5日正式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利用宗教形式组织的农民大起义。起义遭到东汉政权的残酷镇压。之后,太平道遭禁。

道教的产生方式是特殊的,不同于佛教与伊斯兰教。由于道教在酝酿过程中,始终于处于依附地位,这为它广泛摄取阴阳、谶纬、儒、道、佛等各种理论学说提供了便利,同时也造成道教理论成分庞杂、思想不够纯一的形态。道教是适应中国现实社会需要产生的宗教,所以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一些特点。它一方面告诉人们通过道德的修养和身心的修炼,可以成神成仙,从而永远脱离现实社会的苦难,另一方面它又有强烈干预现实政治的愿望,期望实现“太平世道”的理想,最终将虚幻的神仙世界与现实的太平世界合二为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