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再发现孟德尔遗传定律为什么没有

如题所述

在孟德尔之前,已先后有科尔罗伊德(J.G.Koelreuter)、奈特(T.A.Knight)、萨格莱特(A.Sageret)、盖特纳(C.F.V.Gartnor)和诺丁(C.Naudin)等科学家,至少持续了100年的植物杂交工作,但是都没有取得大的进展。

1856年,为了探究控制杂种形成和发育的规律,孟德尔在奥地利布隆(Brunn)(现属捷克)的奥古斯丁(Augustin)修道院中,进行了长达8年的豌豆杂交实验。他在实验中对于解决什么问题,选择什么材料,怎样分析结果等,都有一个十分清楚的构想。他创造了一整套全新的遗传学研究方法,这主要包括:单因子分析法、数学统计法和测交实验法等。严谨正确的科学方法,使孟德尔的实验结果真实地反映出了生物遗传的实质。

1865年,在奥地利布隆自然科学协会每月例会上,孟德尔分两次(2月8日和3月8日)报告和解释了他的豌豆杂交实验之目的、方法和过程。在这个报告中,孟德尔着重根据统计到的实验数据进行了深入的理论论证;详细地陈述了他独特的遗传学分析方法;提出了关于遗传因子分离和组合的新观念。

1866年,孟德尔对他的豌豆杂交实验结果,经过再次核查各年的实验记录而未发现有什么错误后,以题为“植物杂交的实验”之论文,发表在布隆自然科学协会会刊第4卷上。在这篇约3万字的论文中,孟德尔如实地记述了他的重大发现;总结出了被后人称为“分离律”和“自由组合律”的两个遗传定规律。

孟德尔的论文,当时曾分送到德国植物学会、英国皇家学会、法国科学院、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国内外130多个科学研究机构和大学的图书馆。但是各方面都没有作出任何的反应,整个科学界对此保持沉默。谁也没有认识到,在孟德尔的论文中,蕴藏着一个划时代的发现。

这样,被后人视为科学实验和资料丰富透彻的重要典范的孟德尔论文,由于“时机不成熟”,超越了当时学术界的认识水平,便在布满灰尘的各国图书馆的书架上,默默无闻地沉睡了30多年。
1899年7月11日~12日,以“植物杂交工作国际会议”之名义,在英国伦敦召开的第1届国际遗传学大会上,英国遗传学家贝特森(W.Bateson,1861~1926)宣读了《作为科学研究方法的杂交和杂交育种》的论文,提醒人们注重研究生物单个性状的遗传原理,指出:“如果要使实验结果具有科学价值,那就一定要对这种杂交后产生的子代,从统计学上加以检验。”早在1897年,贝特森便就生物如何进化的问题,开始对家鸡的冠形和羽色等性状进行杂交实验。在实验中,他不仅发现了与孟德尔类似的分离比率,还了解了对杂种后代进行统计学分析的重要性。可见,不论是研究方法,还是实验结果,贝特森都很接近30多年前的孟德尔。这也说明了孟德尔遗传理论,此时被学术界接受的时机已经成熟。

在这次大会召开后的第二年,德弗里斯的《杂种的分离律》、科伦斯的《关于品种间杂种后代行为的孟德尔定律》以及丘歇马克的《豌豆的人工杂交》等三篇论文,相继在《柏林德国植物学会》杂志第18卷上发表(三篇论文收到的时间分别为1900年的3月14日、4月24日和6月2日)。这样,三位不同国度的植物学家通过各自独立的植物杂交实验,并在研究论文发表的前夕查阅有关文献,而几乎同时重新发现了孟德尔早在1866年发表的论文──“植物杂交试验”。科学史上把这一重大事件称为孟德尔定律的重新发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